- 不断拓展的保护视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吴晓秋
- 13字
- 2021-04-07 17:38:13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一、范围界定
2000年,中央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我国习惯上的西南地区包括了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及西藏自治区,共3省1市l自治区,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称之为“大西南”。据史料记载,从最早始于战国时期连接黔滇的庄蹻入滇线路,到之后形成于各个朝代连接滇黔、湘黔、川黔、川陕、川黔滇、川藏、滇藏等跨区域的交通线路,在西南这个地区范围内,编织成了一个蜘蛛网似的交通网路。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之所以如此丰富,应归功于这个巨大的网路,无论是邮驿线、商贸线、运输线、军旅线和文化、宗教传播线,还是主题指向较为明确的线路都不过是庞大网路中的某一条或多条线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持续地为某个特定的目标和某件特殊的历史事件提供功能性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因为连接不同群体而带来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的影响。如前所述,西南地区线性遗产纷繁复杂,线路的尺度有大有小,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绝大多数都跨越多个省区,有的甚至跨境。在中国提名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万公里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中,西南地区占了7个,几乎占总数的36.84%。除了这7个尺度不等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之外,西南地区还保存着其他未被重视的线性文化遗产。
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研究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研究范围总的界定在西南地区的范围内,以蜀道、茶马古道、明代滇黔屯军线路、川盐入黔线路、红军长征西南之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遗产资源所涉及的区域为准,而不一定完全以线性遗产涉及的行政区划为准。其中:
◆蜀道以汉中以南,大部分在四川境内的主干线为主。
学界对于蜀道提法有很多种,如秦蜀古道、古蜀道、川陕蜀道等。且在概念上蜀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古代关中翻越秦岭、巴山到达成都的多条道路;狭义则指以汉中为秦蜀古道的中点,以南干道多在四川境内的蜀道(以北在陕西境内的道路称秦道)。本书涉及蜀道研究取狭义之说。
◆茶马古道以登录第七批茶马古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行政区划为准。
茶马古道既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主要穿行于今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流域,外延至南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本书涉及茶马古道研究仅限国内西南地区主要路段,并以登录第七批茶马古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行政区划为准。
◆明代滇黔屯军线路以明洪武年间,为实施“调北镇南”“调北填南”大政方针而沿湖广通云南驿道(南线)屯军线路贵州境内路段为主,云南境内路段为辅。
明初,朝廷因“调北镇南”和“调北填南”将屯军的线路分为“一主一辅”南北两线。主线(南线)基本与湖广至云南的省际驿道主干线吻合,同时屯军线路文化节点绝大部分在今贵州省境内。辅线(北线)由四川进入贵州,再到达云南。本书涉及滇黔屯军线路研究主要以湖广通云南驿道(南线)屯军线路贵州境内路段为主,云南境内路段为辅。
◆川盐入黔线路以清丁宝桢《四川盐法志》中永岸、仁岸、綦岸和涪岸四大边岸及其转运进入贵州境内的线路为主。
川盐入黔的运输线路大多利用长江主干流与支流乌江、赤水、綦江、永宁河及其以下的陆路组成的水、陆综合运输网络线,最有名的即是清丁宝桢《四川盐法志》提及的永岸、仁岸、綦岸和涪岸四大边岸。本书涉及川盐入黔研究即以通过四大口岸转运入黔的线路为主。
◆红军长征之路以1934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转战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所经过的主要路线为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跨越多个省区的战略大转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召开了系列重要的会议,留下了众多的红色文化节点。本书涉及红军长征西南之路研究以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转战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所经过的主要路线为主。
其次,还需要明确的是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点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有待在另外的研究计划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