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拓展的保护视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吴晓秋
- 2261字
- 2021-04-07 17:38:18
第三节 国内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探索
一、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国内对线性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最初主要集中于对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研究,之后加入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在CNKI学术期刊网上对线性遗产家族类型进行检索,发现截至2016年6月,以“文化线路”关键词篇名出现的文章约有135篇;以“遗产廊道”关键词篇名出现的文章约有128篇;以“线性文化遗产”关键词篇名出现的文章约有40篇,其余类型20余篇(暂忽略)。这些在欧洲、美国和中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称谓有所不同,概念相近而又有差异的线性遗产的研究历程共同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多是对其发展历程、保护理念、价值评估、遗产判别、管理体制、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阐释;第二个阶段更多的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入以上保护概念,结合具体的线路和遗产区域,在生存特征、价值内涵、选取标准、保护方法、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文章发表的时间来看,遗产廊道似乎早于文化线路。2001年,王志芳、孙鹏在《中国园林》第5期上发表了《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首次将遗产廊道概念引入中国的遗产保护界,提出用遗产廊道概念来保护有一定尺度的、能使自然、经济和历史文化功能并举的线性遗产,并认为剑门蜀道、北京的长城、京杭大运河和古丝绸之路均可以用遗产廊道概念加以保护。2005年《西安宣言》是国内线性遗产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世纪50年代长城的保护可以认为是国内探索线性遗产保护的一个开端)。同年,李伟和俞孔坚在《城市问题》第四期上首次发表了国内有关文化线路学术论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文中阐释了文化线路在欧洲的发展历程、概念、特征、保护中的问题,并将廊道遗产与之进行比较,结合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思考并探讨。自此之后,有关线路类遗产的研究成为中国遗产保护界竞相讨论的话题,遗产廊道、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线路研究成果不断攀升。尤其是文化线路的研究,已成为2006年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关键词。单霁翔、孙华、李伟、俞孔坚、丁援、吕舟、刘小方、王丽萍、王景慧、孙漪娜、姚雅欣、王志芳、孙鹏、李春波、朱强、王肖宇、龚道德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介绍国际社会与之有关的最新成果,使线性遗产相关概念为中国遗产保护领域接受。
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在这些遗产线路的动态研究基础上不断得到升华和提炼,成为中国遗产保护领域一个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最有话语权的莫过于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前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他在2006年《南方文物》上发表了题为“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一文,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理论来源和遗产概念的界定作了阐释,文中还分析了中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保护现状,提出了七项具体的保护措施,首开探索和研究线性文化遗产的先河。随后又在2008年的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下篇第五章“探索线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中,对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拓展,国内具有代表性线性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和特征,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保护措施、保护意义做了全面的补充和说明。
线性文化遗产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遗产保护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童明康在探讨线性文化遗产概念时,很明确地将其他线路类遗产归在线性文化遗产旗下,认为线性文化遗产包括客观存在的文化线路、遗产廊道、文化廊道、历史路径、线状遗迹等遗产种类。并指出中国的一些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文化线路,比如丝绸之路。韩宾娜认为线性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口迁徙、商品交换、文化交流的载体。线性文化遗产着眼于线性区域,注重整体文化意义,自然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相结合,时间和空间有一定的连续性。邹统钎在探索中国线性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模式时,比较了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之间的异同,认为三者除了代表地区、兴起时间、实践历程方面有较大差异外,在遗产尺度、理论基础、概念特点、遗产内容、遗产特征上呈现多处相似和重叠之处。俞孔坚、奚雪松等人在构建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的研究上,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问卷德尔菲法相结合,判别出了由19个线性文化遗产约250000公里线性要素所构成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通过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交通线路、军事工程、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以及历史主题事件四大类型的19个线性文化遗产提名中,交通线路类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占一半以上。王金伟等人认为线性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手段,线性文化遗产要引入旅游活动,应首先构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同时充分考虑供给、需求和发展环境等诸多因素。
随着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遗产保护界专家和学者发现,遗产廊道的保护理论和方法似乎也适合于中国那些中等尺度的线性遗产。俞孔坚、李迪华提出应将大运河建设成为集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功能为一体的“绿色文化遗产廊道”。朱强、李伟从运河遗产廊道的战略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借用遗产廊道实施整体保护的方法是解决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主要途径。遗产廊道研究对象迅速扩展开来,剑门蜀道、藏彝走廊、川盐古道、苗疆走廊、滇越铁路等都可以借助遗产廊道的概念加以保护。
总之,无论是引入线性文化遗产家族的哪一种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中国的遗产保护界在线性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上不遗余力,同时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蜀道、川盐古道、长征线路等关于线性遗产的研究一时成为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