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明代滇黔屯军线路

指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平定云南梁王残余势力后,命大军沿滇黔通京驿道次第军事布防,建立卫所,实行屯军,随后又进行民屯和商屯。自此,屯军沿线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了厚重的文化。从20世纪末开始,以贵州学者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开始研究明代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历史成因、事件的经过、卫所的建立、屯堡文化的特征,以及事件对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代表著作有周道祥主编《安顺文史资料 第15辑 安顺屯堡文化专辑》(安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文史社会联谊委员会,1994年8月);郑正强《最后的屯堡一个汉移民社区的文化探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翁家烈《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 屯堡文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孙兆霞等《屯堡乡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朱伟华等《建构与生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李建军《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9年6月),以及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贵州省安顺市人民政府《世界遗产在中国—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年1月)等。

十余年来,多数文章以明代屯军沿线的某一区域范围内,尤其是安顺地区的某一文化遗产节点,进行挖掘性研究,也有关于开发和利用该区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出现。如屯堡的戏曲文化、屯堡的建筑文化、屯堡的水利文化、屯堡的服饰文化等。如庹修明《屯堡地戏的文化变迁与保护开发》(《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王欣、余军《屯堡建筑群落的技术性保护研究》(《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彭瑛《屯堡水利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李轩宇《试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陈志永、杨爱军《黔中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初步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8期);傅斌《谈安顺屯堡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活态利用》(《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24日6版)。梁洁、黎小雪《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初探》(《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年)是少有的引入线性遗产概念保护研究屯军文化遗产的文章。该文以遗产廊道保护方法来关照明代屯军较为集中的贵州安顺地区屯堡文化遗产的整合和保护问题,通过选取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进一步规划,探索出一种既可以对屯堡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又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还能兼顾人们的文化旅游和自然环境不遭破坏,集保护、休闲、教育等为一体的多目标的保护方法。梁洁、黎小雪.《安顺屯堡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初探》.《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年.

近几年来,为加大对屯堡文化保护和抢救的力度,减少对屯堡的外来介入和干预,贵州省政府和安顺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屯堡文化遗产的保护,2011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来自中国明史史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的国内学者近百人,在贵州安顺市召开“中国贵州·安顺首届屯堡高峰论坛暨保护、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会上专家们对屯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一致认为要减少对屯堡的外来介入和干预,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强化对商业开发的监管,尽量减少人为的破坏活动。2013年12月,“贵州屯堡文化暨西秀鲍家屯遗产保护研讨会”在安顺西秀区开幕。来自国内文物、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就屯堡文化及鲍家屯明代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专家们表示,屯堡文化遗产是研究明朝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应加大保护和抢救的力度,并注意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遵循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活态性等综合性保护原则,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协调保护。2015年12月,“屯堡田野·乡愁旅游”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贵州屯堡研究会年会在安顺市西秀区政务中心隆重开幕。研讨会邀请了云南、四川和贵州省内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围绕屯堡现状、文化背景、民情风俗、古建筑、美食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吴忠平、张剑、高守应、吴伟军、朱进彬分别作了“黄果树与屯堡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几个问题”“屯堡民间工匠艺人的技艺传承保障机制探讨”“安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屯堡文化保护利用现状”“贵州军屯方言有声数据库调查”和“明代保山军屯及其文化”的发言。

以上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明代滇黔屯军线路整体性保护研究工作,为下一步线路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