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拓展的保护视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吴晓秋
- 1974字
- 2021-04-07 17:38:20
五、关于红军长征西南之路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胜利会师后,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出版,有关长征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逐年增多,涉及内容较为分散,研究成果多数局限于长征的历史背景、长征的线路、长征的重要史绩、长征的重要遗迹、长征的影响和历史意义等。20世纪末以来,有极少数关于红军长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文章出现,但基本局限于沿线各省区市的文物普查、调查,可移动文物的征集、整理、修复,长征领导人的旧居,战斗和会议遗址,纪念性建筑,标语等单体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以及利用长征文化进行红色旅游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内容。目前,把长征线路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当今文化遗产保护新视野,用线性遗产的保护概念进行跨区域、整体性保护的代表性文章不多。
最早提出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列入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的是国内著名的文物学家罗哲文先生,他在2010年8月提出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线路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的范畴。这个建议得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多次撰文对长征线路保护的紧迫性进行阐述。2010年的10月,国家文物局专文(612号文件)下达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由该基金会牵头,启动中国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工作。此项决定得到长征沿线各省区市文物局及国家档案局、国家测绘局等单位的拥护和支持。次年,在罗哲文先生的倡导下,一部分“红二代”的代表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将长征线路纳入到第七批国保单位的信件,李长春在2011年3月作了重要批示。
2011年11月,时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刘后强等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关于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和“国际长征文化馆”建设的建议》,该建议提出将红军长征路线作为线路文化遗产,由四川省牵头组织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及时批示表示支持,并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划拨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有关长征申遗的调研活动。由此开启了长征线路在西南地区的保护工作。
同年12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向长征经过的十余个省的社科院发出倡议“共同参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建馆、扶贫”工作,其中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报中国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文化馆、实施长征路线扶贫战略等三项工程,长征线路申遗工作向前迈出了第一步。
红军第一、二方面军长征在西南地区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要事件最多的省份主要是四川和贵州,两省政府及相关人员为长征线路的保护工作的推进,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2012年西南地区掀起长征申遗热,长征所经地区均以各种方式为“长征”申遗助力。驻川政协委员将《关于推动“长征路线”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带到北京,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长征沿线省区市发起以长征路线申报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
2012年9月,“中国红军节·四渡赤水”论坛在贵州省习水成功举办,论坛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为主题,专家们围绕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四渡赤水精神、长征(四渡赤水)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内容、意义以及申报战略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并发布《长征(四渡赤水)文化遗产保护暨申报线性文化遗产倡议书》,本届论坛是国内近年来就长征文化较为集中讨论的一次学术会议。会上四渡赤水纪念馆与北京大学签约合作开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申报世界遗产(文化线路)可行性研究”课题,全体嘉宾在“2012·贵州·习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申遗”红旗上签名,以表示支持长征文化线路申遗工作。
2012年12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世界遗产杂志社在成都联合主办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座谈会,与会专家就长征申遗路线图、长征申遗与自然资源的关联性、长征申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性、长征文化资源调查与课题倡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长征路线申遗工作推向高潮。
2013年4月,为推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程,中国邮政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为脉络,精心选取了以红军长征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场景等为内容的珍贵图片,限量出版了中英文版大型珍藏纪念邮册《长征》5000册。其中包含明信片200余张、珍贵邮资图片210余幅,并配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特制纪念银章一枚及首日封一个,为长征从国内走向国外、红色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开启了便捷通道。
2015年4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共泸州市委共同举办的“红军长征过泸州80周年”研讨会在泸州叙永举行。会议上“长征路线申遗”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话题。来自西南地区的专家学者表示,将继续深度挖掘,大力推进红军长征在西南地区线路的申遗工作,让长征走向世界。
可见,长征作为西南地区线性遗产中的一员,保护工作已进入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时期。应借此契机,弘扬长征精神,彰显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长征沿线区域经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