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拓展的保护视野:西南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吴晓秋
- 1551字
- 2021-04-07 17:38:11
一、保护理念的新共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地激烈竞争中,文化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构成和显示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而且推动和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发展,故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力的较量既是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的较量,也是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较量。因此,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并直接反映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20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比如让整个社会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尝试用新方法、新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与展示;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将单纯的文物实体转化成文化景观,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增加当地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等。美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际工作也开展得比较早。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美国通过精心设计绿色游道,把自然和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发展形成遗产廊道,并使之承担起城市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复兴的功能。由于视遗产廊道为一项重大经济产业,在建设上十分注重城市与乡村的联系问题、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平衡问题、土地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关系问题,同时又兼顾生态与历史遗产保护问题。这种廊道式的保护,为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探索出了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被国际社会遗产保护界广泛认可的还有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也存在)的文化线路,在经历文化遗产保护的区域化和整体化转变后,文化线路保护也强调社会的参与程度,表现在教育、宣传、监督、接待等方面,同时认为它与旅游的结合更能体现出遗产在文化和社会上的整体意义,只不过在保护理念和管理工作上更严谨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并被赋予了更多传统保护意义的分量。文化线路的保护在内容上虽然不像遗产廊道那样倾向于无形遗产与地方经济的结合,注重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收获比例,却十分强调社会效益。激发公众对文化线路相关地域的广泛关注,是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的条件之一,也是文化线路保护理念提倡的重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无论是美国的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还是欧洲的文化线路保护理念都包含着整体保护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已不是单纯的文物的保护,而是与遗产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活动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论从观念上、法律制度建设上,还是研究和管理上都远不及国际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物保护体系一直建立在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上,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观念被限定在只注重文物本身的物质存在,以后又尝试建立起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制度,最终构建起了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性城市的多层次保护体系。近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理论上、方法上、管理上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带动了遗产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们一方面对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更加关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因此,以什么样的尺度合理利用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和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何让简单的文物景点过渡为集展示、利用、保护为一体的遗产保护区,并使它们充分发挥出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这无疑是目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的命题。当然,基于不同的国家、地区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区域合作化的方式肯定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就可能根据遗产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地区社会发展的保护模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