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代德国华人移民史

对于近代最早到达德国的华人移民,学界目前找到的最早记录是1816年8月3日离开家乡,从海路先到达英国,1822年再到达柏林的冯氏叔侄或兄弟Feng Assing(根据其肖像上的名字可辨认为冯亚生,应生于1793年或1794年)和Feng Haho(冯亚学Feng Assing和Feng Haho是二人在当时档案和新闻报道中的名字拼写,德国学者Erich Gütinger在书中称Feng Haho为Feng Yaxue,应为“冯亚学”的对音,但此出处尚不明。)。还留着辫子的二人当时在柏林地区的一名商人海因里希·拉斯特豪森(Heinrich Lasthausen)的运作下,在当时普鲁士王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表演”,参观者只需花费6个格罗生(普鲁士货币)即可观看来自遥远东方的“两名知识分子”进行的表演,包括皮影戏、二胡演奏、书法和说一些中文。二人的“展览”并未给商人拉斯特豪森带来预期的利润。他们在中国曾受过教育,后来经由拉斯特豪森介绍,在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三世的行宫从事圣经的翻译工作。冯氏二人在此期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冯亚生改名Friedrich Wilhelm Assing,冯亚学改名Karl Ahok,并均在1826年与当地女子结婚。二人成家后均在德国留下了后代。据普鲁士王国的档案记录,冯亚生后来在1836年从汉堡乘船经美洲返回了中国,并在1889年时以95或96岁高龄去世,他应该是汉堡人接触到的第一位中国人。Gütinger, Erich:Die Geschichte der Chinesen in Deutschland.Ein Überblick über die ersten 100 Jahre seit 1822.Münster:Waxmann,2004:65-66.冯亚学则一直在波茨坦的行宫为普鲁士王室工作,并由于工作出色获得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四世赏赐的一座别墅。他在波茨坦一直居住到1877年,最后以79岁高龄离世。Yü-Dembski, Dagmar:Chinesen in Berlin,2007:7-10.

事实上早在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欧洲各大国家已经普遍有了中国人登陆的记录。在伦敦肯辛顿(Kensington)博物馆中陈列有一艘中国帆船,并注明1845年有此种帆船一艘从中国赴英。陈三井:《华工与欧战》,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12页。进入大航海时期后,欧亚间海轮水手多为中国苦力,当时经由海路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也多为水手,在欧洲各大港口如英国的利物浦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港、德国的汉堡港均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据德国学者考证,1902年,在世界各地航行的德国轮船上工作的约5万名水手中,约3000人来自中国。他们往往以20~40人为一组封闭作业,通过工头被称为拿摩温(从英文Number One而来)。与船上其他人员交流。Amenda, Lars:China in Hamburg.Hamburg:Ellert & Richter Verlag,2011:39.少部分海员之后开始在港口停留生活。有记录记载,1890年在德国北部重要口岸汉堡,已经有43位中国人在此生活,这一数字到了1910年上升为207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均为德国货轮上的水手(见图2-1)。Gütinger, Erich:Die Geschichte der Chinesen in Deutschland.Ein Überblick über die ersten 100 Jahre seit 1822.Münster:Waxmann,2004:60.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大多数中国水手选择了返回中国。及至战争结束,汉堡的中国人数量重新上升,其籍贯主要为广州、宁波及上海。19世纪20年代汉堡的华人侨领、宁波籍华侨陈纪林即为其中的代表,他1908年离开家乡到香港谋生,后到北德轮船公司充当海员,于1915年起定居汉堡,1920年应北德轮船公司之邀创设汉堡水手馆,负责招募中国籍水手。徐鹤森:《民国浙江华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图2-1 1912年汉堡港的中国水手来源:Amenda, Lars:China in Hamburg.Hamburg:Ellert & Richter Verlag,2011:42f.

从表2-1可以看到,1900年的德国人口中外国人口为77.8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8%。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华人移民数量可谓非常之少。虽然华人在外来移民中所占的比例之后经历了几次起伏发展,但从总数量来讲,其始终是德国外来族群中不起眼的存在。不过从近现代中国留德学人对德国科技、哲学、文化的推介及发扬层面而言,德国的中国移民又不得不被看作一个在文化意义上非常重要的族群媒介,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进行进一步阐述。

表2-1 1871—1933年德国外国人口数量及比例来源:Statistisches Bundesamt:Bevölkerung und εrwerbstätigkeit.Ausländische Bevölkerung 2015, Wiesbaden 2016:26-27.经本书作者整理。

注:节选。

1866年清政府初遣使至欧洲时,巴黎已有华人在此经商。在20世纪初欧洲华人数量究竟有多少,今天只有一些较为模糊的统计或推测。有研究称,1900年前后欧洲的华人移民“仅”有数百人。李长傅:《中国殖民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24225页。而根据一份民国年间的统计,1911年英国华侨有1319人,其中多为水手,另有一些为利物浦的洗衣工人。何汉文:《华侨概况》,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31年,第31页,转引自陈三井:《华工与欧战》,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6页。除了水手,早期欧洲华人移民的另一重要群体为散落在欧洲各地的小商贩和手工业者,以浙江青田人和湖北天门人为主要群体。据称在18世纪末法国塞纳河中心的圣路易岛上,已经出现了中国人开设的澡堂,主要为浙江青田人,他们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欧洲华人移民的先驱。巫乐华:《华侨史概要》,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73-74页,转引自夏凤珍:《从世界看浙南世界移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另有研究称,相传1903年有三位青田人乘轮船赴欧,为青田人移民欧洲大陆的肇始。“其初来欧时,不知欧罗巴之名,更不知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等为何国,但知既有来船,必有去处,信轮船所往之地,冒险而去,风俗不知,语言不谙,唯利是图。渐引其同乡以俱去,足迹遂遍欧洲。”这段描述生动地描述了最先闯荡欧洲的青田人的动机和发展。见李长傅:《中国殖民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26227页。

青田位于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带,自然资源匮乏,山多田少,特产为雕刻的青田石,海外青田人经由海路到达异乡后,多以叫卖青田石为落脚的生计。青田人富有冒险精神,自近代起足迹遍布全球。早期闯荡欧洲的青田和温州移民生活艰苦,“顶烈日,冒严寒,沿街叫卖,受尽人世间的歧视和欺凌”温州华侨华人研究所:《温州华侨史》,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87页。。据李长傅在《中国殖民史》中称,一战前全欧洲的青田人最多时已达两万余人。李长傅:《中国殖民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27页。这一数字从何而来,已难以找到其他佐证。但毋庸置疑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大国家已经遍布青田人足迹,尤以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最为集中。同时期的另一中国移民地域群体来自湖北天门,人数较青田人少,经陆路从黑龙江经西伯利亚进入欧洲,多以售卖利润微薄的剪纸花为生活来源。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前,来自上述两个地域的华人移民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当时的民国政府驻法侨工委员李骏对此有所描述:“天门与青田两地商贩,以沿街叫卖,蓬头垢服,流落花都,不仅行人厌之,且伤及国家体面,经法使馆与留学生劝告,有进玻璃工厂工作者,亦有入机器洗衣店谋生者。迨欧战发生,工厂暂停生产,工人生计顿窘,以致坐食山空,驻法使馆乃筹款设法将之遣送回国。此外,华人尚有演马戏及为人修脚,获替人帮佣者,然为数甚少。”惠民公司招工档(五),转引自陈三井:《华工与欧战》,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6页。

最早出现在德国柏林的温州人应该是一位田姓商人,他1880年开始居住在柏林,以卖石雕为生,其家庭甚至在1901年受到了当年赴德国为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所杀一事向德皇道歉的清王室醇亲王载沣的接见。对于当时德国的浙江人,德意志帝国外交部档案里专门有这样的文件:“在来自浙江的中国人中,尤其当其来自与温州相邻的青田地区时,格外存在他们从事不受欢迎的沿街兜售的怀疑。”Schreiben des Auswärtigen Amtes//Akten des Auswärtigen Amtes, Politisches Archiv,17A, Bd.5,转引自Yü-Dembski, Dagmar:Chinesen in Berlin,2007:22.这里所说的“兜售”涉及的货物为产自中国的瓷器、石雕、漆器和纸花等小商品。当时德国禁止他们出售非进口的商品,因此这些小商贩只能从同是华人经营的批发商处购入商品再沿街兜售,受尽白眼之余也只有非常微薄的利润,生活极为简朴,唯一的娱乐是在附近的啤酒屋内打麻将和下中国象棋。由于只有很少数人能够说德语,这一华人群体与当地人的接触少之又少,成为对柏林人而言无声而神秘的一个群体。当时的浙江人在欧洲移民群体中大部分还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只能从事小商贩行为。少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华人则可以开设商店,从事进出口贸易。当时有这种经济实力的主要是广东、福建和山东人。浙江人只有少数人做批发商,且多为属于第二层次的转批发商。柏林在20世纪20年代有浙江籍批发商林南勋从事批发生意,将货物批发给德国各地的流动商贩,甚至还有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流动商贩。参见徐鹤森:《民国浙江华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89-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