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由生活世界而文本世界的当代历史书写

微课

线上讲义

提倡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二元对峙及其转型理论,是为了建构我心目中的历史书写理论。公众史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历史书写”,而不是当下学界盛行的“历史研究”。公众史学的出现,让我们关注到了“历史书写”的重要性。

一、历史书写:由生活世界而文本世界

什么是历史书写?“历史书写”近于“历史叙述”,原来指用文字对“过去”所做的“书写”。今日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内涵,凡用声音、图像建构的文本也可称为“历史书写”。历史书写本质上是一个将生活世界的真实历史转化成文本世界的描述历史的过程。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叫作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什么是生活世界?什么是文本世界?这两个概念本来是两个独立流行的概念。

生活世界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一是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动鲜活的人文世界,是前逻辑前科学的,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最贴近于人的本真状态的、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

文本世界概念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认知科学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概念。什么是文本世界?凡是用文本建构起来的认知世界,都可以称为文本世界。相对说来,文本世界的理解容易些,生活世界则复杂些。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可作哲学上的抽象理解,也可作其他学科上的形象理解。我这里借用生活世界、文本世界,其含义与目标与其他人的阐释有所不同。哲学家、社会学家使用生活世界那是为了思考哲学问题或生活问题,语言学家使用文本世界是为了解读文学作品,而我使用生活世界、文本世界这两个概念是为了建构我所理解的历史书写理论。

由于目标不同,所以含义及体系建构方式也不一样。第一,含义不同。生活世界是人类在地球上每天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并能感受到的真实的活动圈,它可以大也可以小,有大的生活世界,也有小的生活世界。我所理解的文本世界,是通过文本(文字、录音、图像、录像)呈现的人类生活世界。“文本”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编织成块的东西,早期使用的“文本”一般指文字作品,最近使用的“文本”是广义的文本,包括文字、录音、图像、录像作品,简单地说生活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人类活动世界,文本世界是通过文本来呈现的生活世界。

第二,体系建构方式不同。我将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思考,是为了建构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直接的理论依据是“历史”的二重含义性。我们以前经常讲历史有二重含义,一个是实在的历史,一个是描述的历史。那么,使用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这对概念,可以解决“历史”的含义同时包含双重性问题。我们可以这么说,生活世界对应“本体论上的历史”,而文本世界对应“认识论意义上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世界是一个真实的活动世界,属于本体层;文本世界是一个通过符号系统来呈现的人类活动世界,它是再现层面。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是两个范围非常大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一切写作。广义的历史什么都包涵,所以可以考虑使用这对概念。

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前后对称,直观简洁,整体把握。20世纪以来部分哲学家提出了另一个主张,主张哲学须回归生活世界。既然哲学都强调回归生活世界,历史学当然更应回归生活世界。

二、文本之外无历史

为什么要强调做历史的书写,这是由生活世界的不足、文本世界的长项两者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生活世界的不足,可以用文本世界的长项来弥补。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生活世界是人类实在的活动世界,它具有客观性、可知性特点,但是同时具有一度性、暂存性、易逝性。人类想过、说过、做过以后,言与行就消失了。甚至最后,作为个体的人类本身也是短暂的,我们每个人最多活百年,最后无法逃避消亡命运。这样,个体的人类消失后,人类的活动成为看不见、摸不着、人间蒸发的东西。那么,怎么样弥补在生活世界的不足?人类的活动怎么样才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人类一直在思考这个大的问题。人类发现,可以通过文字来弥补生活世界的不足,把人类的生活世界转化成文本世界,这样就可以弥补它的不足。为什么说文本能弥补人类世界的不足?它有哪一些比较特殊的优点?

第一,文本是有限的、自足的。它有头有尾,可以进行复杂的内在的逻辑建构。第二,文本是一套可视的符号体系,可以供人类阅读,可以听。第三,文本有证据性。它的表达方式是透明的,白纸黑字赖不掉。最重要的一点,文本是可以超时空流传的,可以独立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之中,可以不断地传承下来,从而延长人类的记忆。历史书写一旦完成,文本就成了历史本体的符号化表达形态。从人类认知的领域来看,所谓历史就是文本记忆,文本是生活世界存在的直接证据。有了文本以后,人类的历史记忆得以及时被记录下来,有比较精确的时空观念,有精确的发展过程,甚至原因和结果的分析。由于它是超时空流传的,所以也就成为强势的历史书写方式。世俗社会的人要想永垂不朽的话,唯一手段就是留下历史记录,否则一切将归于物化而已。留下历史记录就是与变化相抗衡。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认识到不朽,并且追求不朽的高级生物。文本之外无历史,历史的世界是一个文本的世界,这两句话非常重要。

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二分的同时又是互补的。这个理论能让人深刻认识到历史记录的重要性,每一个人的每一段活动过程都是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应有人来加以记录。从历史的与实际的产生程序来说,先有历史书写,后有历史研究。历史书写是最基本的层面。这样,历史书写与历史研究一样,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它需要不断地训练。历史书写的门槛比较低,人人能够从事。能够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只有历史书写才有可能是大众的。

三、历史书写的方式

人的历史存在必须由生活世界转化成文本世界。直接的管道是进入人类的大脑记忆,间接的方式是录音和录像,当然这是近代以后才有的事。

人类大脑同时配备了相应的记录器官(大脑)和拍摄的器官(眼睛)。人类的大脑有全息记录功能,能同时记录图像、声音、符号。在几种记录方式中,大脑记忆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一种记录手段。大脑同时具有信息记忆、储存、回放、分析功能。记忆经过分析与理解就可以转化成思想。不过,大脑记忆有它的不足。第一,遗忘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逐渐模糊甚至会遗忘。第二,崩盘性。人脑如电脑,一旦受到外来的剧烈冲击,或离开人世,就会引发大脑崩盘,这样大脑记忆就会永远消失。第三,大脑具有封闭性。只有本人知道,大脑记忆是一种个体的记忆、私人的记忆,那意味着只有本人可用,具有独享性。第四是流动性。大脑是活的,如同一台机器,它会加工,它会联想,从而使人类的思考表述越来越复杂。

有了记忆以后,我们人类就会思考,有了思考以后,我们就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表达是群居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人类的一大本能,要将大脑存储的信息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必须借助一套外在的工具。为了交流思想情感,人类首先想到的是用肢体语言,接下去发明了语言,再后来又发明了文字,到了近代又发明了录音、照相、录像。这样,大脑记忆的外化方式可以有四种类型:靠身体呈现的肢语、用语言表达的口述、用文字表达的文献、用影像记录的图像。

历史书写会碰到一些难点,生活世界与文本世界是两个不同风格的世界,生活世界的人更擅长诉说,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多数人没有录音、录像习惯,至多偶尔拍几张照片,文字记录更是少见。对很多人来说,生活世界是属于自己的,比较熟悉;而文本世界是属于别人的,所以显得生疏,甚至感觉是不存在的。要将生活世界转化文本世界,难度是不小的,这些难点表现为,非读书人群普遍存在着几大非历史的障碍,这些因素都是与没有文本意识有关的。当代中国中小学作文的教学,没有让孩子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所以成人后对文本世界十分生疏。因为没有文本世界,所以导致普通人的不朽意识比较淡薄,所谓“不朽”,正是文本世界的事情。

普通人历史意识弱,只关注现状,没有精确的时间观念,经常是“以前”“后来”这样的粗略表述方式,故而没有文本世界,也就比较忽视档案的收藏。普通人缺乏档案收集的意识,没有档案收集的习惯,家中档案是比较少的。如果到村里去,要想搜集一些档案的话,困难是很多的。因为没有文本的辅助记忆和强化,所以普通人的遗忘性也就特别强。大脑的很多记忆尘封过深,当有人突然去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回忆不起来。

那么,如何将普通人生活中的历史诉说转换到文本世界的历史叙述呢?以前唯一的工具是文字,我们现在则多了录音、录像,这就比较方便了。录音与录像的发明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记录工具,这些工具更适合普通人来使用。由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的转化来看,文本是历史的再现。历史的再现问题,一直备受历史学界的关注。历史存在是可知的,人类能用文本再现消逝的生活世界。只是历史的再现,不是机械的再现,所有的再现是建立在人类个体大脑认知基础上的。大脑记忆的再现,是一种认知再现,文本记忆的再现更是一种认知再现,并且是一种复杂的再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学是建立在历史记忆整理分析建构基础上的历史的认知学。文本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建构,描述的世界与实在的世界是有差异的。史学是认知形态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对真实发生的历史的描述和阐释,人类建构起来的历史,不太可能与实在的历史完全吻合。

从历史学的公共属性来看,有必要让人类的历史活动轨迹留下充足的文本证据。历史书写远比历史研究重要,因为不记录下来,历史就没有了。如果没有历史文本,人类的精神文化就和人类的整体躯体一样,就会消失于地球之上,无影无踪。一个人活的时候很牛,但死了以后没有文本记录,那就会被人遗忘。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学是伟大的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