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献给各位读者的这套“浙江海洋文化知识专题”丛书,是由浙江省重点文化创新团队“海洋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完成的。每本书的作者,都根据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悠久而丰富的浙江海洋文化。

由于中外学者对于海洋文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先对海洋文化的概念略做界定。我们认为,海洋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财富。海洋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物质层次,指的是各种有形的产品,例如船舶、渔具、码头、海塘、烽火台、海神庙等。第二是制度层次,指的是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例如船主与雇工之间的契约、各种航海规则、中外海洋法规,甚至海盗集团内部的等级制度等。第三是精神层次,指的是文学、绘画、音乐、造型艺术、宗教信仰等。其中最基础的是物质层次的海洋文化,最上层的是精神层次的海洋文化,居于中间的则是制度层次的海洋文化。这三个层次,构成了完整的、立体的、可分析的海洋文化。而这套丛书则对三个层次的浙江海洋文化都进行了介绍和探讨。也就是说,这套丛书,是我们经过精心设计而推出的,每本书是独立的,但相互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国是世界上的海洋大国,浙江则是中国的海洋大省。浙江的海岸线长度(包括大陆海岸线和海岛海岸线)居全国首位,浙江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生活在浙江沿海的居民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下面略举几个浙江海洋文化在全国居于前列的事实。

在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独木舟,是中国乃至亚洲现今所知最早的木船,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舟”。

在河姆渡文化的几个遗址中,发现了多支木桨,这也是中国现今所知最早的木桨。

在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发现了金枪鱼、鲨鱼、石斑鱼等海洋鱼类的残骨,表明当时已有一定规模的近海渔业。

在象山县塔山遗址,发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鱼钩,而且鱼钩上还带有倒刺,有学者称其为“中华第一鱼钩”。

不久前,在宁波大榭岛发现了用来烧制海盐的盐灶群,年代为4000多年前。这也是中国现今所知最早的海盐制作遗址。

在宁波东门口发现的北宋木船上,装有用半圆木做成的减摇龙骨,这比国外早了大约700年,而且,现代海洋船舶上依然可以经常见到类似的装置。

根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早在宋代,浙江海船已使用指南针航海,浙江也是中国最早使用指南针进行航海的区域之一。

目前浙江出土的沉船主要有:史前独木舟,唐代龙舟(宁波和义路),北宋木船(宁波东门口),南宋木船(宁波和义路),元代沉船(慈溪潮塘江),明代木船(象山县涂茨),清代沉船(象山县小白礁)。虽然中国沿海其他省份也都发现过古代沉船,但浙江发现的古代沉船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是比较少见的。

16世纪前半期,葡萄牙人驾舟东来,并且在宁波沿海的双屿港建立了贸易基地,这也是欧洲人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贸易基地。此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猛烈地冲击着浙江。

16世纪中期,宁波沿海就有人随着葡萄牙人的船只漂洋过海去往西欧,从而成为最早在欧洲居住的华侨之一。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浙江因此而被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

1855年,宁波商人集资购得螺旋桨轮船“宝顺轮”,这也是第一艘属于中国人的轮船,标志着中国轮船时代的到来。

1885年的中法镇海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对西方海战史上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

在近现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航海名家,包括董浩云(1912—1982年)、包玉刚(1918—1991年)等世界级航运企业家。

宁波舟山港是中国罕见的天然深水良港,货物吞吐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大港。

……

上述这些事实表明,浙江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而海洋则是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海洋文化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海洋文化也将发扬自身优势,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龚缨晏

2018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