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渔歌识海鲜

一、民歌部分

上一节中,三首创作歌曲以丰收和幸福的生活为核心,借助对鱼的描写歌颂幸福生活。“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中也有不少以鱼为主体的作品,举例如下。

1.民歌《老实头》

谱例:2-4

海鲜(舟山)

海鲜(舟山)

2.民歌《渔歌问答》

谱例:2-5

渔家人最爱说鱼的事,上述两首歌分别以问答的形式描述了大海中的生灵。《老实头》是教孩子如何辨别海中的鱼类,歌中描述了不同鱼类的体型和外观,教给孩子这些鱼类的名称。

海鲜(舟山)

整首歌分为引子和歌唱两个部分,引子部分是散板的呼唤句,呼唤句的音乐不仅节奏自由,而且起伏也较大,似在大声地呼喊着远处的“小晚”(小孩)。引子过后,歌唱部分由平稳的四个乐句组成,并且前两个乐句末尾是对前一小节的重复,,似乎在表现懵懵懂懂的孩童对问题的重复和回答,最后结束在“角”音上。一个憨态可掬的孩童跟着大人学习辨别海洋生物的情景被描绘得活灵活现。这首民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对歌方式,既可以传授知识,又有嬉戏的成分,一首歌学下来,蛏子、蛤皮这些名字都知道了,剩下的就是注意在海中仔细观察,这实在是最快乐的学习方法!《渔歌问答》与《老实头》相比就要显得成人化一些。首先从歌词用语上来看,《老实头》的提问话语是“啥东西”,《渔歌问答》的提问话语是“什么”,相比较之下“啥东西”放在给孩童唱的歌里显得更加生动可爱,唱时大有类似于听到舟山“鸭蛋山”名称的感受——浓浓的海水味。《渔歌问答》虽然原谱中写的是两个乐句,但实际上它只用la、do、re、mi四个音构成了一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从歌词的角度来说就是问句和答句用的是同一个曲调,这种用相同的曲调演唱问答歌的手法在民歌中是比较常见的,如脍炙人口的乐清山歌《对鸟》就是一例。


吤呣飞过青又青哎?吤呣飞过打铜铃哦?

吤呣飞过红夹绿?吤呣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青翠飞过青又青哎,白鸽飞过打铜铃哦。

天雉鸟飞过红夹绿哎,长尾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乔建中先生在《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一书中写道:“从文学的题材和形式而言,它(对鸟)与‘对花’属于同类。‘对花’体民歌几乎遍布全国,而‘对鸟’大概只有这一首。”这首包含问句与答句的《对鸟》歌,采用的就是完全相同的曲调。实际上,问答句使用相同曲调的情况在歌唱作品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民歌表演中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用方言演唱。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记录民歌唱词的方式使用的都是书面语,如果用方言写出歌词来,那么就会产生怎样才能让读者看懂歌词意思的问题,总不能在歌词旁边加大量注释吧。但表演艺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在表演中的二度创作。以歌唱来说,虽然语言是歌唱的载体,唱词的改变必定引来与之相配合的音乐的改变,但好的二度创作不仅能够表现原曲作者的意图,甚至还可以升华作品的内涵。因此,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或者说民歌,我们常常寄希望于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将作品原来的面貌展现出来并使之升华。山歌《对鸟》用汉字译音的方式记录唱词,为歌唱者尤其是非当地居民的歌唱者演唱这首歌提供了便利;但对于欣赏者来说,这种非标准化即非书面语的歌词记录,增加了他们对歌唱表演进行理解的难度。对此问题,目前国际上研究性的论文中的解决方法是,在标准文字(如汉语)的下方增加一行国际音标,歌唱者只要懂国际音标,那么看着音标就可以发出歌词原本的方言音。若是表演形式,会在表演现场的字幕布上打出书面语的唱词,歌唱者用方言进行演唱,尽管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但这不失为一种帮助现场听众理解表演作品的好办法。实际上我国戏曲和说唱艺术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下面再来看一组借用鱼的名字唱历史的十二月歌。

3.民歌《十二月鱼名》

谱例:2-6

在“集成”中另有宁海版的《十二月鱼名》:


正月虎鱼两头尖,比干丞相挖心肝。

纣王一心宠妲己,万里江山化尘烟。


二月鲨鱼背脊乌,岳飞大破洞庭湖。

高宠大战牛头山,韩世忠炮打两狼关。


三月鲤鱼尾巴红,周仓大刀显威风。

刘备张飞遇关公,古城兄弟喜相逢。


四月黄鱼晒白脊,老杨木单爱虎头枪。

比过多少英雄将,难破罗成回马枪。


五月鳓鱼白如银,刘邦手捧鸳鸯瓶。

七仙公主来救命,一马之上骑双人。


六月弹涂扑扑跳,三国英雄是马超。

西凉马超来追曹,割落胡须弃红袍。


七月米鱼味道鲜,杨滚单爱豹皮鞭。

战过多少英雄将,后来输给高怀亮。


八月鲈鱼肚皮胖,奸臣要数欧阳方。

屈斩忠良呼延寿,围困河东百万兵。


九月鲊鱼眼睛青,瓦岗寨要算程咬金。

三兄结义裴元庆,半路碰见老杨林。


十月带鱼白如霜,金兀朮兵追小康王。

一追追到钱塘江,一匹泥马渡康王。


十一月河鳗两头掼,卢俊义不肯上梁山。

前番不听宋江话,杨勇石秀到马前。


十二月鲫鱼唱完成,吴三桂满洲是借兵。

李闯王北京坐勿稳,顺治皇帝坐龙廷。


歌词写到了虎鱼、鲨鱼、鲤鱼、黄鱼、鳓鱼、弹涂、米鱼、鲈鱼、鲊鱼、带鱼、河鳗和鲫鱼,借用这些鱼在每个月的生长特点来讲述历史事件实在是别开生面,饶有趣味。

以“十二月”为主题的歌是我国流传非常广泛的民间歌曲,以十二个月为引子,将四季、历史人物甚至是当地的逸闻趣事,用一个短小的曲调,配上十二段唱词进行演唱或表演。在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读书的年代,这样的“十二月”歌的演唱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甚至教化的作用,以下两首不同地域的“十二月花”就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型。

开渔节中的鱼队(象山)

十二月花

湖北应山

正月采花无花采,二月采花花正开,(哎呀荷嗨嗨)二月里采花花正开。

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蔷薇架上开,(哎呀荷嗨嗨)四月蔷薇架上开。

五月石榴赛玛瑙,六月荷花满池开,(哎呀荷嗨嗨)六月荷花满池开。

七月菱角扑水面,八月桂花香满园,(哎呀嗬嗨嗨)八月桂花香满园。

九月菊花做美酒,十月芍药赛牡丹,(哎呀嗬嗨嗨)十月芍药赛牡丹。

冬月雪花从天降,腊月蜡梅满园香,(哎呀嗬嗨嗨)腊月蜡梅满园香。


于七抗清十二月

山东栖霞

正月里来迎春花黄咔咔,清兵入关灭中华,烧杀抢掠似财狼,苛捐杂税把人压。

二月里来百草发,于七造反锯齿牙,四乡民众齐响应,抗清救民勇气大。

三月里来开柿子花,县里清兵来镇压,于七领众来抵抗,杀得清兵叫爹妈。

四月里来开梨花,顺治皇帝派人查,查后发来了兵和马,层层包围锯齿牙。

五月里来开石榴花,双方交战牙山下,声声战鼓激人心,百姓为于七把汗擦。

六月里来开荷花,于七心中把计拿,杀出围去转暗下,来年再发兵和马。

七月里来开葵花,暗藏于七兵和马,这家仨来那家俩,清兵剿洗无办法。

八月里来开喇叭花,于七爱民民爱他,一刀砍下孙降的头,杀富济贫人人夸。

九月里来开鸡冠花,于七暗令兵和马,重整的兵马强又壮,大旗一展往福山发。

十月里来开菊花,于七兵马声势大,一举攻破宁海州,活捉文琪一刀杀。

十一月里来开梅花,康熙皇帝害了怕,调动了九省兵和马,三帅要把于七拿。

十二月里来飘雪花,遍地清兵乱如麻,于七挥刀杀血路,奔赴崂山显神法。


湖北应山的《十二月花》唱的是一年之中每个月都开什么花,而山东栖霞的《于七抗清十二月》唱的是民族英雄的故事,表现手法和《十二月鱼名》基本一致。

上述介绍的三首歌在标题上即已点明十二月的主题,而有的歌虽然标题上不出现“十二月”的字样,但实际上还是按照上述“十二月”歌的手法表现歌曲的内容,如《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正月里梅花正月正,家家户户点红灯,

人家的丈夫都得团圆,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长城。


二月里兰草乱洋洋,燕子飞过到南墙,

燕儿窝修得端端正,对对双双造黄梁。


三月里桃花是清明,家家户户上坟茔,

人家的坟上挑着白纸,万喜良的坟上冷冷清清。


四月里芍药养蚕忙,孟姜女挎着篮儿去采桑,

桑篮儿挂在桑枝上,捋了一把泪来捋了一把桑。


五月里石榴似红梅,孟姜女想夫泪伤悲,

人家的田中黄芽在,孟姜女的田中杂草成了堆。


六月里荷花热难当,蚊虫飞过咬孟姜,

用口咬奴千口血,别咬奴家丈夫万喜良。


七月里凤仙秋风凉,家家户户缀衣裳,

人家的丈夫都把夹衣换,孟姜女的丈夫还没有夹衣裳。


八月里苜蓿艳梅开,燕子飞过捎书来,

闲人到说闲人的话,孟姜女的丈夫几时回来。


九月里菊花是重阳,重阳焖酒菊花香,

满满的斟酒奴家我不用,孟姜女饮酒守着空房。


十月里芙蓉十月一,孟姜女在家中好惨凄,

人家的丈夫都把棉衣换,孟姜女的丈夫还没有棉衣。


十一月里雪花乱飞起,孟姜女前去送棉衣,

乌鸦头前领着路,哭到了长城十万里。


十二月里水仙闹嚷嚷,文武百官传昏王,

秦始皇他爱孟姜女容颜长得好,祭起坟头拜灵堂。


十三月里来闰月年,孟姜女假从下万岁爷的姻缘,

拜罢灵堂桥头路过,夜观水景死在了海里边。


这种“十二月”歌的形式使得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妇孺皆知,在传播故事的同时让忠孝的思想得到了传播,从而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除了民间故事,常见的海洋动物也是歌曲的主要展现内容。螃蟹形状怪异,一身的盔甲和横行的行走方式令人产生了很多联想。螃蟹富甲天下和八方招财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民歌也对螃蟹有着特别的关照。相对来说,关于螃蟹的唱词内容比较统一,而且也有一定的数量。下面来看三首浙东不同地域流行的有关螃蟹的歌。

六月六石浦庙会队伍中的蟹虾(象山)

4.民歌《十螃蟹》

谱例:2-7

螃蟹(舟山)

5.民歌《数螃蟹》

谱例:2-8

金华和遂昌的这两首有关螃蟹的歌曲调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变体,来自金华的《数螃蟹》旋律简单,来自遂昌的《十螃蟹》旋律有一些变化,但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两首歌的核心素材是一致的。这两首螃蟹歌也可能是情歌,借螃蟹比喻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无情无义的情郎哥。民间音乐的丰富性由此可见一斑,其正是采用这种变奏和加花的手法,使得一个短小和相对简单的曲调,由于结构的长短和音高起伏的变化而产生出了一首新作品。

而来自被称为“浮在海里”的嵊泗的民歌《一只毛蟹》,则与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别。但由于这首螃蟹歌的音乐使用的是民间曲牌【八段锦调】,因此,在风格上它和前面的两首民歌一样保持了地域特色。此歌中第16和30两个相同小节中休止符的应用非常有特色,并且这两个乐句的重复在保持相同中有了变化:后一句以换尾的方式继续发展,曲调在唱词“好像王昭君”之后,用一个上行高八度的大跳手法引出衬词句,并一气呵成结束全曲。

6.民歌《一只毛蟹》

谱例:2-9

下面这首歌的名字叫《渔鼓》,细读歌词则可发现,它这是在和“花鼓”叫板。花鼓最负盛名的要数安徽的“凤阳花鼓”,20世纪30年代百代和大中华唱片公司曾为“花鼓”这一民间艺术专门制作唱片,使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实际上花鼓不仅仅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多有类似的表演,也被称为“花鼓子”“地花鼓”“打花鼓”等。花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鼓,随着流传地域的改变,表演形式和伴奏乐器也有所增加,如增加了锣、板等。相比较而言,花鼓在江浙一带的农耕地区比较盛行,但渔家歌唱者通过对鱼儿形状的判断、鱼儿发声的识别,唱出浸润着浓郁海水咸味的渔家“花鼓”调。

7.民歌《渔鼓》

谱例:2-10

歌词妙趣横生,如:


鲳扁敲铜锣,黄鱼把鼓敲,箬鳎鱼头使劲尺板敲。

梅童吹唢呐,海蛤巴弹琵琶,带鱼鳗丝吹呀格吹横箫。


鲳扁鱼的形状又扁又圆,就像一面锣。黄鱼在海中会发出“咕咕”的声音,就像是一面鼓。无鳞而且长得又长又扁的箬鳎鱼,其形状就像是一块尺板。而梅童指的是那种嘴巴大而凸出的小黄鱼,它的模样就像是天天在吹唢呐。有着椭圆形硬壳的海蛤,就像是等待人们去弹拨的琵琶。而细长的带鱼和鳗鱼自然就被看作笛子和箫了。

由此可见,在这首民歌中不是鱼能演花鼓,而是渔家人要让鱼儿奏花鼓。渔家人通过想象,将海中的鱼与花鼓表演中的伴奏乐器一一对应,不仅有打击乐器鼓、锣、板,还有唢呐、琵琶、笛子和箫这些乐器。若不是“集成”中对唱词进行了解释,实在是让生活在陆地的人们无法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说法,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二、说唱艺术部分

除民间歌曲外,浙东地区的说唱艺术中也有类似的关于鱼的唱段,下面以“台州道情”《唱鱼名》和“宁波走书”《宁波海鲜》为例来看看民间是如何说唱“鱼”的。

前文已述,说唱音乐即是一种说中带唱、唱中带说、有唱有说的艺术表演形式,“台州道情”也是说唱音乐大家庭中的一分子。“道情”是中国汉族曲艺的一种说唱形式,它遍及我国的多个地区和省份,多以历史故事、升仙化道、谈古论今、劝人行善以及谴责邪恶为主要内容,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的“道曲”。“道情”虽然在曲艺表演中不算大曲种,但由于其说唱方式具有灵活性和简便性,特别是其叙事内容经常是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以及共享太平为主导的家长里短,因而深受社会的推崇。自清代以来“道情”形成了北有“陕北道情”“关中道情”“河湟道情”“太康道情”,南有“金华道情”“渔鼓道情”“温州道情”“台州道情”等多种流派。台州民间对“道情”有着“听了道情识人情,多听道情晓事情”的赞誉,而《唱鱼名》则是“台州道情”中的一枝奇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州人是怎样说唱鱼名的。

1.台州道情《唱鱼名》

谱例:2-11

“台州道情”演唱时讲究少说多唱,在表演所唱主题之前,总是要先唱几句,它似开场白,提醒人们演出就要开始,请观众安静,这一部分被艺人们称为“游头”。这首《唱鱼名》中前四句即是游头:


各位干部老少男女同志们,

听我要唱水产发展大鱼名。

鱼名恐怕语句唱错,唱错要批评,

共产党发展渔业富国富民,大恩人。


游头的唱词,可以和演唱主体“正书”内容一致,如本例。但鉴于游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令场子安静下来,因此,游头的唱词有时也可以与表演的主体“正书”有较大的差别。笔者在台州道情传承人梁友福之子梁智的表演中,看到了如下版本的《东海鱼名》唱词,此处的四句游头则与后面的正书关系不大。

四句游头:


山在西海在东,潮水翻涨路路通。

五湖四海交朋友,人老百岁都和同。

日落西山又转东,劝人行善莫行凶。

光阴迅速快如箭,人老不能转少年。


唱完四句游头后,正书部分开始唱东海水产的大发展。

正书:


先朝有个庞贵士,六国财主有名声。

推金入海变黄鱼,观音大士佛法灵。

三分鱼秧抛在普陀岩下进,潮水翻涨带神人,

王鳞州你做鱼主坐龙廷,金港接见下来临。

丁丝夏螺国泰平,金丝米鱼大眼睛,大狼尾巴显显生硬鳞,三角钻单单碰着海狗并娘鱼,金丝渔名鲫鱼来降凡,状元鱼、探花鱼苦苦中。

紫怡马膏花柱花鳞鳞,三鲫鲳鱼其实憨,布进小网并大关,虎头鱼其实呆,吞天王黑心肝,东海潮蟹鱼虾都吃遍。

墨鱼肚里黑良心,万名百姓买去吃了笑盈盈。

驶船老大三八船,黄金解落是黄鱼,平头猎鱼算直老先生,细嘴鲳鱼吃味也好得猛。

灶师佛鱼乌丁丁,海鲫鱼本当白如银,鳗鱼头大细尾巴,黄三园眼弹嘴里生起两粒硬于砂。灯芯鱼奇怪实奇怪,无骨无刺无鳞软袋袋,出来东海划球算你快,尾巴好像公子帽一顶。

瞎狗的当硬脚钳,白蟹水下伏行游洞无处开,老巧尼姑来修道,尼姑蟹修道独自勉。

和尚蟹光头来,关爷老蟹来开脸,泥粒反仰凸嘴对沙算,望到渡头,青园、毛园、红脚、沙蟹、拉水货、门听、碰奇蟹、打洞无处开。

海子、海马、海参银,海猪翻江黑阵阵,海鸡孔圆又圆,海泥仁、海番薯、光头来、海渡青、海丝仙、海华超、海饭超、泥下都钻遍。

魏鱼放子总在三月天,半边鱼红希希,纺车踏鱼扁几几。

台州道情表演 梁友富(传承人,右一)、沈思友(中)、梁智(左一)

上述唱词的确是令人费解,但是演唱者就是照着这个唱本唱的。演唱者给笔者的解释是他们在借用海中鱼儿的名字唱历史。按照这个解释推断上述唱词,可以看出《东海鱼名》借用鱼的名字在说唱历史,说唱当地的英雄;说唱东海里的鱼,即在唱自己的生活。原书目《东海鱼名》要唱一百样鱼,现在通常只唱以上这一部分,似乎当今已没人能将百样鱼名唱出来了。梁智正在父亲和老一辈艺人的积极协助下着手将有着百样鱼名的《东海鱼名》书目恢复起来,他们渴望得到政府方面的认可和支持。在每况愈下的说唱艺术中,《东海鱼名》乃至整个“台州道情”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它需要被保护,需要有接班的年轻人。

《宁波海鲜》是近年来创作的一部“宁波走书”。“宁波走书”是用宁波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宁波、舟山和台州的一种说唱艺术。据史料记载,“宁波走书”原名“莲花文书”,早期发祥于光绪年间的上虞,是当地佃农劳作间歇、夏日纳凉和冬日闲居之时用来自娱自乐的一种表演活动,表演时常常伴以竹板敲节奏。后来余姚热爱说书的人成立了杭余社,其主要活动是大家在一起切磋说书技艺。杭余社成员许生传率先使用月琴为其表演伴奏,受其启发,其他成员也各自选择擅长的乐器自弹自唱,随后便有了“莲花文书”的名称。

“宁波走书”表演(沈健丽,省级传承人,右)

从“莲花文书”的发展历史来看,其表演形式首先是一人自拉二胡或四胡的自唱,被称为“坐唱”。后来逐渐有了专人伴奏的表演。一张半桌、两把椅子即可撑起表演舞台,说书人可以坐到半桌的后方,但其表演活动范围仅限于说书人所坐周边,被称为“里走书”。后来随着伴奏人员数量的增加,说书人坐到了半桌的侧面,并增加了在舞台上走动的表演动作,因此被称为“外走书”。从此半桌一张、左为演唱、右为伴奏的“莲花文书”在民间就有了“走书”的叫法。对于“走书”名称的来源,有因“外走书”的表演中总是看见演员在台上走来走去之说,也有因传播的地方比较广之说等,1965年“莲花走书”由文化部门正式更名为“宁波走书”。

2006年出版的“宁波市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丛书”在收集到的200多部“宁波走书”书目的基础上,以精品为指导思想编撰出了《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宁波走书卷》(以下简称《精选》)。尽管许多未被《精选》选中的作品可能会有不成熟等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作品在演出市场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宁波海鲜》即是一例。下面我们来看看《宁波海鲜》中都说唱了哪些海鲜。

宁波海鲜(宁波)

2.宁波走书《宁波海鲜》

谱例:2-12

《宁波海鲜》不仅唱出了海鲜的种类,而且还道出了海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