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分规则的理论与技术
- 邵朝友
- 1654字
- 2021-04-04 06:34:17
第1节 从一则案例谈起
一、案例:评价风波
近来李老师有点烦,每次睡前总会想起组里陈老师和林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事情是这样的:针对学生忽视实验技能的情况,开学初学校就宣布这个学期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考查,并向教师们下发了评价表(见表1-1)。具体实施评价时,不但要求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期末快到了,作为组长的李老师必须向学校上交有关学生实验考查的材料。
表1-1 学生实验技能核查表
由于学生的实验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末奖金挂钩的,为慎重起见,李老师在教研组活动时要求各组员向大家汇报各自任教班级的评价情况。当林老师汇报后,陈老师发现和他同年段林老师的班级成绩(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成绩)远远优于自己的班级成绩。由于是平行班,陈老师对林老师班的一些学生情况还是有点了解,因此他当场质问林老师有几个学生的成绩怎么会评得那么好?林老师到底是根据什么让他们得高分的?林老师反击说,你别看他们平时不怎么认真学习,但动手能力可强呢!作为组里的元老,陈老师没想到年轻的林老师会当面顶撞自己,便更加严厉地责问:你的评价尺度是不是太宽松了?这样你来我往,两人各不相让。面对这失控的场面,李老师只好出面调解,采取折中的办法,把陈老师班的成绩适当地上调,总算把这件事情暂时压下了。
练习1-1
在你看来,该案例中是什么引起了陈老师和林老师的冲突?
二、案例分析
从评价的角度看,之所以引起这样的冲突,其主要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评价内容不全面。动手操作是实验技能关键的组成之一,但表1-1的评价要素并没有体现出实践操作的全面要求,如该表缺乏实验操作能力所包括的使用仪器的技能。如果教师在评价内容上事先没有达成共识,评分工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第二,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显然,引起陈老师与林老师冲突的直接原因是评价结果的巨大差异。由于评价结果指向一定的利益风险,自然每位老师都会很重视它。这种利益风险除了显性的奖金与考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还隐藏着教师的专业话语权,如陈老师可能感到自己的专业地位受到挑战,在那种特定的场合发生冲突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核查表本身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如果再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背后的原因是本次评价活动所使用的核查表,它是引起冲突的“罪魁祸首”。评价工具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的内容与目的,不同的评价工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对于核查表而言,它对一些低阶知识的学习,如要求记忆的知识,进行终结性的评价是合适的,但对那些高阶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往往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而且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解释水平和掌握水平,核查表是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由于核查表只是粗线条地规定评分的范围,其不同等第也没有规定具体的要求,这使得其不能为教师提供具体、明晰的评价标准。评价维度的模糊描述大大增加了教师在评分时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使得评价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评价结果难免不一致。
链接1-1
篮球技能核查表
___________右手原地运球:连续15次;
___________左手原地运球:连续15次;
___________行进间运球(左右手均可:连续5次);
___________罚球:5个;
___________接球:5个(左右手均可);
___________线外跳起投篮:3个。
资料来源:阿特,麦克泰,等.课堂教学评分规则——用表现性评价准则提高学生成绩[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
第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欠缺被忽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是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的前提。研究表明,学习优秀的学生趋向于过低评价自己的学习,而学习低劣的学生则往往过高评价自己的学习。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评,必须向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而且还要进行相关评价技能的训练。无疑,在上述事例中,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提供的核查表只能对学生表现做出简单的对或错的判断,不能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工具与活动初衷并不一致,弱化了评价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
链接1-2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类型
资料来源:Mertler C A.Designing Scoring Rubrics for Your Classroom[J].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