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家普惠金融政策指明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方向,金融是经济的命脉,在新形势下,需要改变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让每一个金融的参与者,特别是当前金融市场的主体(投资者和融资者)都能享有金融带来的获得感,并真正建立起“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目前主流金融机构的服务偏向于大企业、大机构和高净值用户,而占总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小企业和普通投资者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世界上主流的经济学也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建立理论体系和金融教学体系,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金融就是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在教材体系上,我国有些高校盲目提倡采用几十年前国外的原版教材,这严重地脱离了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作者本人本科、硕士、博士学的都是金融专业,但是感觉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关联并不强。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本人于1978年进入建设银行工作,之后在信托、保险、证券、租赁、期货、投行等不同的金融机构中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现金融业存在着不少不平等的现象,比如金融机构的高利润是建立在金融市场的主体(投资者和融资者)利益减少的基础上,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报酬(还不算隐形利益)与普通员工报酬差距巨大,等等。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我觉得要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诠释金融,要站在金融市场的主体(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角度分析金融,尤其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更要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因此,我们提出要以互联网思维即用户第一思维来分析金融,要建立包含金融范围内所有与资金流通相关联的主体为对象的互联网大金融理论。2016年,我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应用型高校金融系列教材,包括《金融投资工具比较与应用》《企业融资模式与应用》《互联网金融》三本,都是基于这个角度进行阐述的。本套互联网大金融系列教材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构建这个金融理念。

肯定有不少人认为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理念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为什么现在需要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会改变生产关系,21世纪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颠覆了部分金融原有的模式,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社交金融等已经动了金融机构的奶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储存量越来越大,金融科技时代已经来临。金融机构是信用中介机构,它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处理着各种金融风险。如果我们想象在金融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大数据技术解决了信用问题,区块链解决了去中介化问题,智能金融(智能金融服务、智能投资顾问、机器自我学习)解决了高技术人才问题,那么目前金融的这种传统运行模式肯定要面临巨大挑战。不管你愿不愿意,历史将会往前推进,而最终的发展方向,必然是顺应金融市场的主体(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诉求。

我们认为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金融中介、融资者三个主体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如果在金融市场中,一段时间内市场利率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其中一个主体获利巨大,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两个主体的利益。金融中介机构大部分也都是企业,取得更多的利润是它内在的需求,在其潜意识中是会为了自己去争取更多的利益。在本套系列教材另外一本《金融资产价格与风险管理实务》中,我们创新地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了各项金融资产的价格以及风险问题,指出投资者总是希望投资的收益能高一些,并且金融资产平均价格的高低也是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时考量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对于融资者来说,总是希望融资成本尽可能低一点,企业作为融资者中的主要群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资金,在众多融资方式中处于被动地位,忍受着较高利率。那么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去主动融资?企业应该做些什么?这就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只要通过理清股权关系、规范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把自己真正的价值挖掘出来,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融资,这才是企业主动获得融资的最好办法。

由于目前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掌握投融资知识的专业人才,我们的愿景是培养一批能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投融资人才,让他们进入企业工作,或者建立专门的财务咨询机构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现和挖掘自身的价值,助力浙江省资本市场“凤凰计划”的实现。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篇企业价值概论,介绍了企业价值的各种计算方法和挖掘企业价值的意义。第二篇企业价值挖掘,主要从企业尽职调查、股份制改革、财务审计、企业规划、管理规范、财务规范以及上市、挂牌等各个流程进行具体阐述。这部分内容操作性强,考虑到学生专业不同,因此对部分管理、会计常识问题写得比较详细。第三篇企业市场价值管理,阐述了企业在上市、挂牌后,如何对企业市场进行价值管理。我们认为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地创新,企业才能提高自己的价值,做好企业市场价值的管理工作。

本书由陈中放担任主编。感谢浙江省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会和浙江省中证金融科技研究院在案例和理论的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浙江省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毛生苗先生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多次给出宝贵意见,协助完善本书编写思路,深度参与本书的修改。参加本书编写和资料收集的主要人员有余雯哲、王增龙、阮善宣、寿会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沙城利、程婧(浙江大学),林铭(浙江经济技术学院),邱敏娟(渤海银行),方良东(浙江胜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陈发帅(杭州秉盛投资咨询合伙企业),王翊晟,等等。在此由衷地感谢所有为本书付出智慧结晶的朋友们。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陈中放

201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