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上舍化龙灯

在中华民族悠远文明史上林林总总的图腾文化中,唯有龙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象征、中国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中华子民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民族的象征符号、一种全民性的情结意绪、一种与之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样的称谓常令华夏子孙激动、自豪、奋发。龙文化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亿万人民精神的凝聚和积淀。

安吉人自古以来对龙有着与整个大中国一样的不解情怀和深深眷恋,往往是其心灵认同的最高审美选择。据考古发现,远在中华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安吉的文化艺术就已风生水起,含馥吐芳。出土于安吉古城龙山的国家一级文物“谷纹龙形玉佩”与“龙形玉佩”,还有饰有蟠龙头的“蟠螭菱纹镜”等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龙的形象就已经成为能工巧匠的传世之作,并早在2400多年前就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龙文化已成为安吉先民广泛的民间信仰。虽然由于传统舞蹈有别于文字记载、身体动作信息有其特殊性以及舞龙艺人不可能在经书、正史中有话语权,使得今天我们无法判断安吉一带远在数千年前是否就已经有了“化龙灯”或诸如此类的龙灯舞蹈的前身,但是根据清代乾隆年间的《安吉州志》风俗篇:“十三日为上灯日,有龙灯、马灯、狮子灯、鱼灯、故事灯之类悬于家者,又有走马、绣球、荷花各种灯名,流星火炮,金鼓喧阗。自是夜起至十八夜乃止。”可判断,安吉的舞龙灯活动至少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如若读得三国吴时朱治后裔上舍村朱氏家族的《故鄣朱氏宗谱》:“明代初期,朱氏家族的一支定居于上舍村,向有过年扎灯舞龙的习俗,舞龙灯活动已开始在这里形成,但不传外姓。”那么安吉的舞龙灯活动至少还要前推500多年。

我开始知道上舍化龙灯的情况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从北京中国文联《舞蹈》编辑部刚回浙江参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浙江卷》的工作。在阅读各地上送材料时,从长兴老艺人王长根传授,文化馆池文海、钱初生编写的龙舞《百叶龙》的图文中得知:“《百叶龙》流传在浙江长兴、安吉等县,是在《花龙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清代道光年间,安吉县上舍村艺人杨九林对该村原有的《花龙灯》(以花篮、花瓶串舞龙形)的道具,在工艺上进行了改革,使每一种花灯都具有两种形象。舞蹈在‘变’字上下功夫,如聚宝盆变成龙头、荷花灯变成龙身、蝙蝠灯变成龙尾、寿桃灯变成龙珠。十二只花瓶,每只由两半合成,花瓶翻开现出云彩图案……形成了‘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并改名为《化龙灯》。”这段文字当时给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安吉《化龙灯》和长兴《百叶龙》竟然有如此的不解情缘;民间艺人“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传统龙舞的“变”的技艺竟然如此不同凡响……

2006年,安吉县梅溪镇启动了申报“上舍化龙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工作,我与同事们由此看到了更为详尽的图文影像材料。专家组全票通过后,又经省文化厅审核、公示,2007年6月“上舍化龙灯”由省政府公布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的一天,安吉县文广新局分管非遗的黄卫琴科长找了我,说是要我指导“上舍化龙灯”的“国遗”申报工作。正是由于以往对这个传统舞蹈的不胜“惊喜”和被其“深深吸引”,更是觉得助推基层工作是我等“砖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添砖加瓦的责任之一,我就愉快地应允了。以前由于自己杂事纷纷,加上错过了几次机遇,没有早日一睹《化龙灯》的别样风采,借着“指导”的良机,多年夙愿也是实现了。在这过程中我又陆续结识了夏靓副局长,上舍村的朱文华书记,龙舞的主要传承艺人杨森芳、杨海人,梅溪镇文化站站长尚亿琴,还有刚到安吉工作不久的年轻硕士周增辉等。我们一起穿竹海、走古村,寻觅人文历史的遗迹;访艺人、听介绍,采集龙舞的动律套路。为了传统“化龙灯”各方面的完整性,黄卫琴还带着我们许多次地来回行走于传承人与道具师傅之间,追忆、记录、修复,又根据节目的原有风格特点,反复调整申报书与录像的结构及角度。

2014年10月,省文化厅召开了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评审会。为了确保我省的申报质量,记得评审会期间省厅的两位分管领导还到我们传统舞蹈组现场调研,要我回答传统舞蹈组评审通过并推荐“上舍化龙灯”为“国遗”的三条以上的理由。因为有了以上经历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胸有成竹地回答:(1)该项目源头可寻,根脉清晰、连贯,流播已有百年以上。(2)该项目至今尚存在着活态形式与传承人,且传承谱系明确。(3)全国、全省龙舞是很多,但这个龙舞非同一般,风格与形式独特,特别是化龙灯的“四变”在浙江舞龙家族独一无二,堪称一绝。在舞动中聚宝盆灯变为龙头、寿桃灯变为龙珠、蝙蝠灯变为龙尾、九盏花灯变为龙身,“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之说为观者广为称道。(4)民俗风情中的化龙灯既在田头晒场演出,又与一般龙舞不一样,还在天井厅堂演出,并结合拜门、跨砚、敬笔、赠鞋、送元宝等民俗,别具一格。(5)实事求是地说,上舍化龙灯对早已是第一批“国遗”的长兴百叶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而言,化龙灯比后者更为悠长。我一口气说了五个方面的理由,两位领导也开心地不住点头。

顺风顺水,2014年11月11日“上舍化龙灯”被列入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那年过年前,黄卫琴与朱文华曾邀请我前去上舍村参加授牌仪式,听说十分热闹!我虽另有要事脱不开身未能成行,心里却和当地乡亲一样,为“上舍化龙灯”申报成功而开心。

托祖辈之福,在龙文化悠远与丰厚的安吉留下了“上舍化龙灯”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穿腾于历史斑驳的时空,经一代又一代民众的潜心培育和承续,终于在当代进入了“国家+省+市+县+……”多级保护体系。还要感谢安吉,特别是上舍村的父老乡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极具文化自觉的典范,让文化传统中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活”的,也是较为脆弱的一个传统舞蹈,经身口相传、良性循环的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承前启后,彰往察来,我们期冀“上舍化龙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再创传奇!


(原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上舍化龙灯》,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