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消息 镇海中学学子“模拟提案”上了全国“两会”

【现场音:我们的提案名称是《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压混(我们是来自浙江镇海中学的胡展豪和胡辰宇,我们所汇报的是提案的缘起部分。】

2017年3月1日下午,在北京召开的“2017学生提案提交全国政协大会新闻说明会”上,镇海中学联合全国其他3所高中提交的《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获评本届学生模拟政协活动“最佳提案”之一。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模拟政协活动组委会主任张梧华高度评价了这份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

张梧华【出录音:这个提案其实社会上已经非常重视了,从政府也好,从基层也好,但是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我觉得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就特别有意义,我觉得这个提案应该会在今年的两会中比较受关注。】

六个月前,被疯狂转发的《孩子打架何以惊动总理》的微博引起了镇海中学模拟政协社团成员们的注意。他们在网上查询时看到了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数据:在全部的受访者中,近90%的人认为校园欺凌是身边普遍存在的问题。

镇海中学模拟政协社团成员陆海林【出录音:校园欺凌不管是冷暴力也好,热暴力也好,都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他们迅速组成学校模拟政协调查小组,开展社会调查,搜集各行各业针对校园暴力现象发出的声音,并在校园里举办了“不要校园暴力,要抱抱”的宣誓签名活动。

认识和热情有了,棘手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将这些亲身经历写成“提案”,大家觉得有些茫然。

镇海中学模拟政协社团指导教师王雍斌【出录音:我们采访了律师、政教主任,采访了检察院、青少年犯罪中心,他们有比较好的一个话语权、发言权,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能够有针对性地去了解相关信息,而不是大海捞针。】

在老师的帮助下,镇海中学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开展了又一轮的社会调查,一份完整的提案慢慢成形。同学们在“提案”中建议,由教育、司法、公安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门委员会,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项法规,将校园欺凌的专项治理常态化,同时完善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体系及事后处理和预防再犯体系,以减少乃至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成长,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认为,这很好地体现了“知行合一,重在践行”的理念。

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出录音:让孩子能够提早进入社会,能有这种大的意识,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更高的角度,去考虑一些民生大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需求。】

单位:镇海区广播电视台作者:顾雁君、孙敏华、吴梦帆、方才晓播出时间:2017年3月1日

从“知行合一”中看到未来希望——广播长消息《镇海中学学子“模拟提案”上了全国“两会”》评析

焦俊波

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曾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先生曾发出“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疾呼。只有让中国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了解社会,并试图参与到国家政治民主建设中来,我们国家才能有序良性发展。2011年,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广州多个公共场所举牌,呼吁市民一起反对花巨资统一改造地铁车站,受到媒体关注,并最终“逼停”工程,陈逸华也被网友尊称为“举牌哥”。网友称赞这个少年让所有成年人汗颜,正是因为陈逸华身上体现的独立思考意识让网友为之触动。镇海中学的同学们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提案同样体现出这种意识,与此同时,因为“两会”的知名度,使得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凸显。

宁波镇海区广播电视台在2017年3月1日北京召开的“2017学生提案提交全国政协大会新闻说明会”的当天,利用广播优势推出长消息,将这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报道出来。

一、新闻价值突出:中学生参与政治民主建设

无论是“校园欺凌”,还是“中学生提案进两会”都蕴含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因素。同时“镇海中学”“两会”具有接近性和显著性,记者有效地将这些新闻价值要素蕴含其中,并将“中学生参与政治民主建设”这一重要性要素作为新闻事件的主要线索扩展开来。消息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深入了解社会“知行合一”的实践意识,关注社会政治管理的民主参与意识等,都是该条新闻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二、广播编辑规范:声音符号翔实且多样

作为一条广播消息,记者运用了一切声音元素。首先开场的现场同期吸引听众,略显稚嫩的中学生声音从广播里传出,讲述的是“提案”这一严肃的政治话题,使得新闻价值凸显,让听众产生听下去的欲望。同时稿件随后的采访到位,声音来源多样,包括对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镇海中学模拟政协社团成员、实践指导老师、镇海中学管理者党委书记的采访。四位采访对象的声音信息在报道中承担不同的信息功能,使得报道内容翔实,信息层次分明。另外,广播的文本和音响的双线格式运用非常规范,听觉体验顺畅。

三、新闻叙事巧妙:插叙直叙富有纵深感

作为一则3分钟的广播长消息,其新闻叙事也有独到之处。由最新的新闻由头开篇,随后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采访直接点明学生举动的意义,这在叙事上略显冒险,毕竟新闻伊始听众对事实本身还没有深入了解。但该采访对象语言朴素,听觉上清晰无障碍,并将“两会”这一要素点出来,成为叙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接下来的解说词很自然地用插叙的形式提到“六月前”,并用时间顺序的写法,将同学如何接触这一选题,如何展开调查,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最终如何形成提案,一气呵成的时间叙事非常清晰明了。

在叙事中记者有意设置悬念,“认识和热情有了,棘手的问题又来了,如何将这些亲身经历写成‘提案’,大家觉得有些茫然”。这段表述将广播长消息的节奏调动起来,使得广播文本叙事感更强。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过:“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诚哉斯言。

但总体来看,该消息对学生的采访还应更加具体,尤其是学生的实践感受在消息中几乎没有涉及。如果该广播消息能加入一两处学生实践感受的细节,它的新闻主题也会更加集中,新闻价值更加能获得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