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一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衊血汗,皆属于热。
从五行与方位的配合来看,以南方较热,故属火,其色赤。在人则以心主血脉,其色赤,其性热,故亦以五行中的火配属于心。所以《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脏”“其类火”“是以知病之在脉也”。《素问·五运行大论》也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其性为暑”。以心主火,而热为火之气,故凡所谓热也,火也,在人体上说来,都与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人体内部阴阳不能平衡,而发生属热属火之病,多属于心。就是宇宙间气候之转变,属于炎热者,亦与心有亲合的作用,而容易令其感受。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雷气通于心”,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以雷象火之有声,夏气为南方之火气,而心又为阳中之阳,同气相求,故与之相通。因之又可以理解六气伤人而“暑先入心”的道理。但是,五脏六腑,心之所主,心气病,即可及于五脏之气,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夏气者,病在脏”,以心病而各脏亦难免不受其影响也。是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举病机条文,其属于心热之病例,较其他各气为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是由于火运所生的热气感受于心,则心气盛,心主血脉,心气有余,怫郁而不得散,则血分热结,脾为心子,而主肌肉,故发为疮疡,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所发生的疾患。而这种心火之盛,多源于外界客热所致的影响,如心气盛而客热亦重,则血流薄急,熏肤灼肉,所发疮疡,必多疼痛红肿。心气弱而客热亦微,则血流较缓,不致腐烂筋肉,虽发疮疡,亦必痒多于痛。此虽同为心火所致,然亦有虚实轻重之不同。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由于心火太盛伤及已所胜者的肺金,金得火而愈燥,母令子虚,肾水受其影响。子令母实,肝木无所制,因而旺盛。火木交炽,伤及肾水,而骨不得其养,燥热盛而筋遭其燔灼,故《素问·痿论》说:“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说:“骨痿者,生于大热也。”痿躄,是筋痿骨弱,足不能伸以行路之意。
喘出于肺,呕出于胃,肺为金脏,胃属阳明燥金,而接近上焦。炎热迫烁,为心之性,承热分化,为肺所司。今热郁于上,而承化不及,故火热刑金,逆气上冲,而为喘为呕。这类痿躄喘呕诸症,都是由于火旺制金,不能清肃之故。且为病之因,均来源于心肺,心肺俱属上焦,故属“皆属于上”(《素问玄机原病式》本条为“诸病喘呕”,《素问·至真要大论》为“诸痿喘呕”,兹依《内经》释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由于心火盛而令母实,则肝气旺而侮土,土为木乘,伤于胃则呕吐,伤于脾则泄泻。酸为木味,火性炎上,所以胃伤则气逆上冲而作呕吐酸。火性疾速,乘虚而往,所以脾伤则突然大泻。燥万物者,莫熯乎火,火性疾速,或以火燥液泻,或以郁热之气不化,以致气往下迫,里急后重,时欲大便而不能通畅,这都是由于中宫遭受热袭而传化失常之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火。”君火用事,热气大行,肺金受制,不能抑木,于是木火交旺,而血液受其煎烁。心生血而主火,肝藏血而主筋,液枯不能荣润,故肝急而筋转,出现软短拘挛、转扭乖戾之状。气为阳,血为阴,阳气者为人生养命之根源。火热过甚,不仅亏其阴血,同时亦损及养生之气,所以《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血气皆少,则喜转筋。”水液,指小便,寒则便清,热则便浊。肺金主燥,其德为清,心火主热,其变炎烁。故在正常情况之下,五脏制约,各得其宜,无偏胜之害,而能得相互依存之利。火温金平,则肺气清肃,周身气机无郁滞之虞,故小便清白而通畅。反之,则火郁在内,清化不及,且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凡病热,小便必先短涩而浑浊。所以《素问·评热病论》说:“小便黄者,腹有热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腹胀大,皆属于热。”热气内淫,刑及肺金,肺主周身之气,制节出焉,肺气失调,则周身气机不舒,郁热变为烦满。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气实则易令腹满而胀大。本论又说:“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这是由于正气与邪热相争所出现的症状,即《灵枢·胀论》所谓“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而为胀”的道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有声,是指肠鸣。鼓之如鼓,是说腹部满而绷急之象,火热甚则阳气怫郁而不得舒张,胃与大肠俱属阳明燥金,燥金相兼,则中焦的阳热更盛,由于邪热郁结不散,气机欲畅而不可能,故时有肠鸣之声。故《灵枢·胀论》说:“大肠胀者肠鸣。”
痈者,壅也。由于寒气客于经络,荣气壅遏,郁而化热,发生于肌肉之间,所谓“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疽者,沮也。由于热气陷于肌肉之下,沮滞不得外发,以致烂筋伤骨,进而成为所谓“经脉败漏,熏于五脏”。故《灵枢·痈疽》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又则“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为牛领之皮”。从这里可以了解痈疽的深浅、形态虽各有不同,然其同属于郁热所致则一也。
疡为红肿有头的小疮,疹为皮肤上发红色而微起的小颗粒,都是属于热性的疾患。《素问·气交变大论》对于金气太甚,而火气复金,变生大热,曾这样说“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病寒热疮疡,疿胗(与疹同)痈痤”。又于木气复土中说:“肌肉疹发。”土甚则湿重,而木火同气,肌肉为脾所主,故疹发肌肉。痤疿亦称汗疹,形如砂粒,甚则或稍有脓。痤为疡疖之小者,轻者为疿,重则为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又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都是由于热在皮肉之间,外感风寒,或为湿气所阻,郁热而成。如病情稍重的,也有可能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然总不外乎火热之为病。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阴所至为疡疹。”
《素问·本病论》说:“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丹瘤”。丹瘤即瘤气,又所谓赤瘤丹熛之类。赤瘤,乃因血热而结成赤色之赘疣。丹熛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至于结核,则是由于火热之气郁聚而成,生于皮里膜外,虽坚如果核,但散热则消。这些都是由于火热太甚,郁结不散,不过一则发于血分,一则发于气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