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 病
一、概说
痉挛是一种运动能力的刺激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名。中医所谓的痉病,既不是单指某一种神经系统的疾患,同时也并不包括各种具有痉挛现象的病变,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关于痉病的沿革及范畴,主要概有以下的几方面:
1.刚痉与柔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说:“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参考《伤寒论》的六经界说,太阳病是指一般外来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在初发病的阶段,它主要的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通常称这些症状为表证。刚痉和柔痉就正是这样的表证而以项背强为主要特征,以有汗和无汗作为进行治疗的着眼点。《金匮要略》所列的治法,刚痉用葛根汤,柔痉用瓜蒌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应用于感受风寒所引起的如上所述的表证,疗效确实相当好,但对于严重的痉病则不可能适应。所以徐大椿特别指出:“痉病乃伤寒坏症,《金匮》诸方,见效绝少。”唐容川也认为刚痉、柔痉不算是主要的痉病,他说:“刚痉柔痉,皆伤寒之兼见者也,非痉之正症也。瓜蒌葛根二汤,是治太阳伤寒之方,非正治痉也。”从徐、唐两氏的结论,可见刚痉、柔痉并不足以概括所有的痉病,实际上二者不过是项背间末梢神经遭受病因侵扰所引起的麻痹、痉挛现象,这和侵害神经中枢所发生的严重的痉病,在程度上是大有区别的。
2.最常见的两种传染性痉病
在各种侵害神经系统的传染病中,往往出现极为严重的痉挛现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上说:“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从身热恶寒、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等现象来看,显系神经中枢发生病变的征兆,这就是发病急卒而病情严重的痉病。这样的痉病经后世医家加以阐发又把它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由于创伤所引起的,例如巢氏《诸病源候论·金创中风痉候》《腕折中风痉候》及《产后中风痉候》说:“夫金创痉者,此由血脉虚竭,饮食未复,未满百日,营卫伤穿,风气得入,五脏受寒则痉。其状口急背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大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不及时救者皆死。”“夫折腕伤皮肉作疮者,慎不可当风及自扇,若风入疮内,犯诸经络便致痉。痉者,脊背强直,口噤不能言也。”“产后中风痉者,因产伤动血脉,脏腑虚竭,饮食未复,未满百日,营卫虚伤,风气得如五脏,伤太阳之经,复感寒湿,寒抟转于筋,则发痉。其状口急噤,背强直,摇头马鸣,腰为反折,须臾大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死。”这类因伤致痉的疾病,在宋代以后的中医文献上又称为破伤风。例如宋太宗《太平圣惠方》上说:“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掉,骨体疼痛,面目斜,便致难救,此皆损害之处,中于风邪,故名曰破伤风。”现代传染病学所说的破伤风,也就是沿用这个名称,并且进一步用科学方法证明了本病的病原体为破伤风杆菌。另外还有一类严重的痉病,古代因为原因不明,一般都称它为风。例如巢氏《诸病源候论·风角弓反张候》说:“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以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外台秘要》更指出这类疾患具有传染性,《外台秘要·风痫门》引崔氏云:“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疾,得发例不能言,或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或七八日死。”此外在某些文献上又指出这类痉病多见于小儿,如《圣济总录》上说:“小儿急惊之状,身壮热,痰壅盛,四肢拘急,筋牵掣,背项强直,目睛上视,牙关紧闭,以其发动急,故名曰急惊风。”根据以上所举的参考资料,足见此种具有身壮热、发动急,且又常见于小儿的痉病,后世或称为风角弓反张,或称为风痫,或称急惊风,虽名称不一,而其实则与现代传染病学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极为吻合。惟古代不可能从病理解剖方面来对本病得出具体的认识,同时也不可能知道本病的病原物为脑膜炎双球菌,所以只好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所引起。
3.丧失体液所致的痉病
在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剧烈的失水、失血,即易引起痉挛,因为过分丧失体液,身体的肌肉皮肤呈僵缩枯萎状态,已经不能完成神经所支配的动作任务,再加上血液循环的迟滞,供给动力的来源不足,神经失却营养,所以就形成肌肉痉挛现象。关于这样的病变,古代医家体会最深,《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上说:“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这一系列的记载都足以说明丧失体液即易造成痉病。吴鞠通更指出这类丧失体液所造成的血不养筋的痉病,应当称为虚痉,《温病条辨》说:“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这种病变,如果见于小儿,在中医文献上又称为慢惊风。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说:“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而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瘛疭,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据此可见虚痉的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现代医学所谓的续发性脑脊髓膜炎和各种不同程度的局部痉挛,中医文献上所说的拘急、瘛疭、搐搦、抽掣,都是形容这类痉病的症状。
4.胃肠积滞所致的痉病
病者肠内如有废物壅塞,因而影响消化系统及其他内脏间的血液循环,甚至因为胃肠胀满而引起神经的反射,往往也容易发生痉挛现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所说的“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就正是指的这种肠胃积滞所致的痉病。因为大承气汤是通便疗法,只要患者胃肠积滞得以排出,则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齿等症状即可全部去除。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后世医籍上记载这类痉病的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载风惊食三痫的症状:“其发之状,卒然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颈项反折,或摇头弄舌,或数齿,皆其证也。”又如明代万全《幼科发挥》说:“急惊风有三因,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即宜消导之、下之。”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见所谓食痫、食惊风等病,皆属胃肠积滞所致的痉病,这种病变尤以小儿患者为最多。
综上所说的四点,足见痉病是一个比较古老而复杂的病种,它所包含的类别各有不同,我们只有根据文献并结合实际经验来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系统地了解它的沿革和范畴,因而也才可能在临床上提高我们诊断与治疗的正确性。
二、随证治疗
1.刚痉柔痉的治法
刚痉与柔痉皆属于太阳表证,一般都具有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等症状,惟刚痉无汗、脉浮紧,柔痉有汗、脉沉迟,是二者主要的区别点。治疗刚痉用葛根汤,治疗柔痉用瓜蒌桂枝汤(处方附后)。
葛根汤
处方:葛根三钱,麻黄二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主治:太阳刚痉。无汗,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脉浮紧。
瓜蒌桂枝汤
处方:瓜蒌根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二枚。
水煎服。
主治:太阳柔痉。自汗,恶风,发热,头痛,项背强,脉沉迟。
2.破伤风发痉的治疗
破伤风为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创伤传染病。发作之前,创伤部常有异常感觉,或化脓溃烂,随即呈现咽下困难,咬肌紧张,甚则牙关紧闭,头项及四肢强直,腰背反张,在面部可见口角肌肉向两侧牵引,呈所谓痉笑状态,鼻翼向外上方牵引,眼裂缩小,眉毛提高,前额皱纹加多,此种面貌,称为“破伤风性颜貌”,患者多有言语障碍、口角流涎、出汗等征象。大抵病状较轻,发病迟缓,经过缓慢者比较易治,如发病急骤,病状严重,或面目青黑,额上汗出如珠,周身汗出如油,眼小目瞪,脉搏微弱者,预后皆属不良。治疗破伤风发痉,可选用玉真散、蜈蚣星风散、蝉衣酒等方。产妇破伤风,以华佗愈风散最为合适(处方附后)。
玉真散
处方:白芷三钱,南星三钱,白附子三钱,天麻三钱,羌活三钱,防风三钱。
以上六味可煎成水剂,加酒或童便热服,亦可研成细末,用酒调浓敷伤处。
主治:破伤风发痉。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手足拘挛。
蜈蚣星风散
处方: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二钱五分,防风二钱五分。
以上四味可煎成水剂,加黄酒热服。
主治:破伤风发痉。牙关紧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蝉衣酒
处方:蝉蜕五钱。
研末放入半斤黄酒中,文火煮数沸,一次服下。
主治:破伤风发痉。牙关紧急,手足挛缩,项背强直,角弓反张。
华佗愈风散
处方:荆芥穗五钱。
水煎加童便热服,一方有当归五钱。
主治:产妇破伤风发痉。筋脉紧急,手足瘛疭,角弓反张。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痉的治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感染脑脊髓膜双球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易发生于小儿,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呕吐、全身无力、关节酸痛,继而头痛呕吐增剧,口舌干燥,皮肤呈暗红色,头项强直,甚则向后弯曲,形如黄瓜,牙关紧闭,两目直视,或闭目不省人事。本病初起脉多弦细,痉象严重时,脉象往往弦动有力。诊断本病,以初起时即有头痛(特别是后脑痛)与频繁呕吐为特征,现代医学用腰脊穿刺术取脊髓液检查,或在血中培养本病病原,则诊断更为明确,本病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救治,一般很少死亡,如发病急卒,病势严重,且又未得到适时的治疗,则预后每多不良。又本病常遗留耳聋、失明、斜视、记忆力减退、脑神经瘫痪及步行障碍等。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选用恽铁樵方、紫金锭、至宝丹等方(处方附后)。
恽铁樵方
处方:龙胆草五分,黄连三分,犀角三分,菊花三钱,生地五钱,当归三钱,羚羊角三分。
水煎服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痉。身热,神昏,口眼相引,四肢抽搐,头项强直,角弓反张。
紫金锭
处方:山慈菇二两,文蛤二两,大戟一两五钱,白檀香一两五钱,安息香一两五钱,苏合油一两五钱,千金子一两,雄黄五钱,琥珀五钱,冰片三钱,麝香三钱。
以上药品各研极细,再合研匀,浓糯米饮杵丸,如绿豆大,飞金为衣,每服一钱,开水下。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痉,痰涎壅塞,神昏不语,四肢搐搦,头项强直,角弓反张。
至宝丹
处方:犀角一两,朱砂一两,雄黄一两,玳瑁一两,琥珀一两,麝香一钱,龙脑一钱,牛黄五钱,安息香一两五钱。
各药研为细末,以安息香膏重汤煮烊,再入诸药和丸,如梧桐子大,分作百丸,蜡护,每服三丸至五丸,小儿服二丸。一方有金、银箔。
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痉。头痛项强、角弓反张、发热闷乱、神昏不语、痰涎壅塞。
4.丧失体液致痉的治法
失水失血致痉,或其他疾病医治不如法演变而成的痉病,其病变的程度每有轻重不同的区别,轻者仅为局部痉挛或间歇性痉挛,重者常可出现神昏不语、头项强直、腰背反张等神经中枢病征。治疗这类痉病,虽是随着病变的程度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剂,但治疗原则总不外以强心镇静、调血养液为主。通常治疗虚痉习用的方剂,如桂枝附子汤、大定风珠、芍药甘草汤、逐寒荡惊汤、加味理中地黄汤等方(处方附后)。
桂枝附子汤
处方: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生姜二钱,甘草一钱,大枣三枚,附子三钱。
水煎服。
主治:误汗误下,亡阳伤津致痉。其症汗出恶风、小便不利、四肢拘急。
大定风珠
处方:白芍六钱,阿胶三钱,龟甲四钱,干地黄六钱,麻仁二钱,五味子二钱,牡蛎四钱,麦冬六钱,鳖甲六钱,炙甘草四钱,鸡子黄二枚。
以上各药水煎,后入鸡子黄,搅令相得,分三次服,喘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主治:误汗妄攻,津液大伤,脉象虚弦,神倦瘛疭,舌绛苔少。
芍药甘草附子汤
处方: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附子三钱。
水煎服。
主治:误汗误下成痉,及新产血虚致痉,脉弱恶寒,四肢拘急。
逐寒荡惊汤
处方:胡椒一钱,炮姜一钱,肉桂一钱,丁香十粒。
以灶心土三两,煮水呈极清,煎药大半茶杯。
主治:继发性脑脊髓膜炎发痉。头项强直,腰背反张,面色青白,体冷脉微,呕吐泄泻。
加味理中地黄汤
处方:熟地黄五钱,白术二钱,党参二钱,当归二钱,炙黄芪二钱,破故纸二钱,酸枣仁二钱,枸杞二钱,炮姜一钱,枣皮一钱,炙甘草一钱,肉桂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二枚,胡桃二个。
用灶心土二两,煮水煎药,取浓汁一茶杯,加附子五分煎水掺入,分数次服。
主治:继发性脑脊髓膜炎发痉。口眼相引,手足抽搐,头项强直,腰背反张,面色白,神态羸弱,脉微弱。
5.胃肠积滞致痉的治法
由于胃肠有热有积所致的痉病,也是属于一种突发性的急性病变,所以有些医书里,也把它列为急惊风一类。这类痉病的主要症状为胸腹胀满、身热、口噤、齿、卧不着席、脚筋挛急等征象。此等现象在临床上颇与脑脊髓膜炎相似,但脑脊髓膜炎发痉时腹部陷没如船底(舟状腹),此则胸腹胀满,是二者的主要鉴别点。又本病的发作,多见于夜晚睡眠时间内,发作经数分钟,或十数分钟后,患者神志常能自行恢复而出现腹胀、心烦、便秘等症。治疗此类痉病以通便泄热为主。常用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升降散等方(处方附后)。
大承气汤
处方:大黄四钱,厚朴四钱,枳实二钱,芒硝二钱。
水煎服。
主治:胃实致痉。胸腹胀满,口噤,齿,四肢挛急,脉实有力。
升降散
处方:白僵蚕二钱,蝉蜕一钱,姜黄三钱,大黄四钱。
主治:胃实致痉。表里皆热,胸腹胀满,口噤齿,四肢挛急,脉数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