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  痛

一、概说

在各种疾病的症状中间,头痛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很多全身性的疾病,特别是发热的疾病往往都伴有头痛,这是因为引起发热的病原体毒素刺激头部,致使头部血管发生扩张的缘故。如果是脑炎或脑膜炎,那么除去毒素刺激之外,由于脑脊髓液的增加导致直接对于脑和脑膜的压迫,所以头痛就更为显著。另外还有各种中毒症、高血压症、习惯性便秘、贫血以及一些慢性传染病也常常伴有头痛。至于局部的病变如眼病、鼻病、耳病等也容易引起头痛,这类头痛主要是由于局部病变影响了由脑分发出来的神经的缘故。

除去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疾病所伴有的头痛而外,还有一种比较顽固的头痛,即一般所谓的偏头痛。偏头痛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疼痛比较剧烈,且常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出现。这种病的根本原因,目前还很难确定,但在发作的时候,往往总是由某种临时原因如体力、脑力过于疲劳,或消化不良,或冷、热刺激等所引起。

头痛既有如上所述的各种不同的原因,因此对头痛的合理疗法首先应着重治疗其所属的主病,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对症治疗去头痛治头。

中医学对于头痛的分析,尤其着重整体观念,远在张仲景时代就认识到头痛的病理发生机转是多方面的,《伤寒论》曾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imgimg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仅就以上所举各条,即可知头痛这样一个症状,显然有寒、热、虚、实的区分,有的可以服桂枝汤,有的可以服承气汤,有的可以服四逆汤,有的又可以用十枣汤,有的又可以用吴茱萸汤。这些方剂的性质与效能是大不相同的,医者参合其全身症状以分析其病理机转,然后才能做出适当的处理。

日本大塚敬节所著《中国内科医鉴》将头痛分为外邪头痛、痰饮性头痛、血证性头痛、食毒性头痛四类,这种分类的方法,虽是比较概括,但在临床上常见的头痛证候,绝大部分总是不超出这四大类型的。如果能够辨别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头痛症及其寒、热、虚、实等整体的病理机转,那么对任何疾病所伴有的头痛,就有可能在随证施治的原则下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随证治疗

1.外邪头痛之治法

外邪头痛,包括伤风感冒及一切急性传染病所伴有之头痛。此类疾患发病比较急促,且多有表证出现。其偏于寒者,一般称为风寒头痛。李东垣曾说:“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或风寒之邪伏留阳经,为偏正头痛,宜芎芷香苏饮。”(《东垣十书》)张三锡也说:“伤寒头痛,脉浮而紧,形神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伤寒头痛也,冬用麻黄汤,常时羌活冲和汤。”“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手微急,症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冬用桂枝汤,常时十味芎苏饮。”(《医学准绳》)。根据上述记载,可知风寒头痛,其症颈项强痛、恶寒发热、身胀、鼻塞、脉浮,治疗此等症状,应采用辛温解表法,常用方剂如十味芎苏饮、九味羌活汤(处方附后)。其偏于热者,一般称为风热头痛,朱丹溪曾说:“如风热在上头痛,宜天麻蔓荆子川芎,酒制黄芩。”“头风用热药者多,间有夹热而不胜热剂者,宜消风散、茶调散服之。”(《丹溪心法》)王肯堂也说:“热厥头痛,虽严寒尤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即复作者,宜清上泻火汤。”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可知风热头痛,其症发热心烦、目赤口渴、脉象浮洪。治疗此等症状,应采用退热息风法,常用方剂如凉膈散、菊花茶调散(处方附后)。

十味芎苏饮

组成:川芎二钱,半夏二钱,枳壳二钱,甘草二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苏叶二钱,茯苓二钱,葛根二钱,柴胡二钱。

主治:外感头痛,恶寒发热,鼻塞痰多,胸膈不利,脉浮滑。

九味羌活汤

组成:羌活钱半,防风钱半,藁本钱半,细辛五分,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生地黄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一钱。

主治:外感头痛,项脊强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

凉膈散

组成:栀子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三钱,大黄一钱,芒硝一钱。

主治:风热头痛,烦躁口渴,唇焦咽燥,二便短少,脉浮数有力。

菊花茶调散

组成:菊花三钱,川芎三钱,荆芥花三钱,羌活三钱,白芷三钱,甘草三钱,防风二钱,细辛五分,蝉壳五分,薄荷五分,僵蚕五分,芽茶一钱。

主治:风热头痛,目赤鼻塞,发热,心烦口渴,脉浮数。

2.痰饮性头痛之治法

痰饮性头痛,系指体内水气停滞所引起的头部神经反射现象。此类头痛,在临床上亦属常见,因此我国古代医籍对于本症都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丹溪心法》曰:“头痛多主于痰。”“肥人多是痰湿,宜半夏苍白术。”罗谦甫《卫生宝鉴》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厥阴头痛项痛,其脉浮微缓,知欲入太阴病矣,必有痰。”戴思恭《证治要诀》曰:“痰作头痛,其人呕吐痰多者,宜芎辛汤……有病此,发作无时,俗名痰饮头风。”张三锡《医学准绳》曰:“痰饮头痛,两寸脉滑而弦,或恶心吐清水,昏重,乃痰饮头痛也。”《景岳全书》曰:“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咳嗽气粗痰多,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

参考以上文献,可知痰饮头痛,多见于素来多痰之患者,其症常伴有眩晕、身重、呕吐痰涎、胸膈痞闷。治疗此等症状,应燥湿化痰为主,常用方剂如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温中化痰汤、六君子汤(处方附后)。

吴茱萸汤(方见呕吐)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四钱,桂枝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二钱。

主治:痰饮头痛,头重目眩,胸胁胀满。

温中化痰汤

组成:陈皮三钱,青皮三钱,高良姜三钱,炮干姜三钱。

主治:痰饮头痛,头目眩晕,胸膈痞满,恶心呕吐,咳嗽痰涎。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二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陈皮二钱。

主治:痰饮头痛,不思饮食,胸腹胀满,大便溏泄。

3.血证性头痛之治法

血证性头痛可分为充血与贫血二类,由于充血而来的头痛最常见于高血压症。其他如长时间的脑力过劳,以及过服兴奋药物时亦可发生充血性头痛,此类头痛在中医文献上多称之为肝气逆,《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imgimg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华佗《中藏经》曰:“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

根据这些文献的记载,可见“肝气逆”的症状如头痛、耳聋、颊赤、目眩等皆与现代所谓的高血压症状相合,并且中医常用来治疗此等症状的所谓“平肝”的方法,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方剂(处方附后)也确有制止充血、降低血压的功效。

由于贫血而来的头痛,则最常见于各种慢性衰弱病中,或在大量出血之后,此类患者的特征是颜面皮肤呈苍白或青黄色,并有眩晕、心悸嗜睡及神昏等症状。中医文献上所载的血虚头痛便是属于这一类,如《东垣十书》曰:“血虚头痛,自鱼尾上攻而为痛,宜当归补血汤、加味四物汤。”

李中梓《医宗必读》曰:“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景岳全书》曰:“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知治疗血虚头痛,应以调血养液为主,使血液循环能够恢复正常,则贫血症状自能减除。常用方剂如当归补血汤、三阴煎(处方附后)。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二钱,柴胡二钱,泽泻二钱,车前仁一钱,木通一钱,生地黄一钱,当归一钱,栀子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一钱。

主治:头痛耳鸣,口苦胁痛,小便短赤,脉弦细。

当归龙荟丸

组成:当归一两,龙胆草一两,栀子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大黄五钱,青黛五钱,芦荟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开水下。

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神志不宁,大便秘结,小便涩滞,脉沉实。

当归补血汤

组成:当归二钱,黄芪一两。

主治:血虚头痛,肌肉消瘦,皮肤发热,脉洪大而虚。

三阴煎

组成:当归三钱,熟地黄五钱,炙甘草一钱,芍药二钱,枣仁二钱,人参二钱。

主治:血虚头痛,眩晕心悸,脉芤迟细弱者。

4.食毒性头痛之治法

食毒性头痛,系由于便秘或消化不良,宿食停滞于肠胃,致引起神经反射所发生的头痛。此类头痛在中医文献上称为伤食头痛或食郁头痛,如李中梓《医宗金鉴》曰:“伤食头痛,胸满咽酸,噫败卵臭,恶食,虽发热而身不痛。”张三锡《医学准绳》曰:“食郁头痛,右关寸脉滑而实,证兼呕吐恶心,心下痞闷,或痛,或寒热如疟,乃食郁头痛也。”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知食毒性头痛,其症胸腹胀满,嗳腐吐酸,恶闻食臭,脉多沉滑而实,且兼有寒热。治疗此等症状,以消食导滞为主,一般用香砂枳术汤或二陈汤加山楂、厚朴、枳实、神曲。如痞满燥实特甚者,用大承气汤下之(处方附后)。

香砂枳术汤

组成:木香一钱,砂仁一钱,枳实一钱,白术三钱。

主治:伤食头痛,胸膈胀满,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二陈汤加山楂厚朴枳实神曲方

组成:陈皮二钱,茯苓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山楂二钱,厚朴二钱,枳实二钱,神曲二钱。

主治:伤食头痛,脘闷不食,呕吐痰涎。

大承气汤(见痉病)

复习思考题

1.外邪头痛应如何诊断?如何治疗?

2.何谓痰饮性头痛?应如何治疗?

3.头部充血与贫血皆可引起头痛,二者应如何鉴别?

4.伤食头痛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