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 痛
一、风热夹湿,血燥成毒咽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余某,女,6岁,1971年2月14日初诊。高烧不退,咽喉红肿疼痛,目睛红赤,腮下有小包,全身发疹,口腔发炎,牙龈流血,大便带血,小便深黄,剧烈咳嗽。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发病月余,经治疗无效。诊得脉象微浮,舌质赤红无苔。此为风热血燥成毒之证,先予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生地黄9克,丹皮9克,石膏12克,知母9克,防风6克,荆芥6克,地肤子12克,蝉蜕6克,木通6克,银花9克,土茯苓15克,甘草3克。
2剂。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昨日大便3次,尚微带血,痰黏稠亦带血,觉有腹痛现象,余症仍在。舌质鲜红,脉象浮而无力。是热病耗伤气阴,于前方意中佐以补气育阴之品。
黄连6克,生地黄9克,玄参9克,银花9克,连翘9克,麦冬9克,丹皮9克,白芍9克,泡参9克,大枣3枚,土茯苓15克,甘草3克。
6剂。
3月8日三诊。前方续服数剂,诸症稍觉缓解。但两足微肿,舌质鲜红,上有水黄苔。是前症尚夹有湿气,再加入渗利湿热之品。
银花9克,连翘9克,牛膝9克,木通6克,薏苡仁12克,冬瓜仁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土茯苓15克,板蓝根9克,甘草3克。
6剂。
3月15日四诊。服上方后,发烧已退,足肿渐消,尿已不黄,全身红肿渐退。只脸上尚有疹子,咳嗽痰中已不带血,腮下尚有小包。舌仍红赤,脉象微数,再予清热凉血解毒利水之品。
丹皮9克,赤芍9克,生地黄9克,银花9克,连翘9克,板蓝根9克,木通6克,地肤子12克,茯苓9克,知母9克,白术9克,夏枯草15克,谷芽9克,甘草3克。
6剂。
3月29日五诊。服上方后,诸症已解。目前只食量尚未恢复,口腔尚有轻微炎症,舌红少苔,再加入益胃扶脾之品以善其后。
扁豆12克,芡实12克,山药12克,银花12克,木通6克,丹皮9克,冬瓜仁12克,薏苡仁12克,莲子12克,泡参9克,茯苓9克,甘草3克。
服上方数剂后,即告痊愈。经随访两年多,未见复发。
按:本例高烧,喉咙红肿,眼目红赤,剧烈咳嗽,舌赤便黄,为风热征象。全身发疹,口腔发炎,腮下生泡,牙龈流血,痰中及大便带血,均为血分热毒所致。因热势羁留过久,耗伤气阴,故脉象浮而无力。在治疗过程中,曾出现两足浮肿,舌上水黄苔,是其中尚夹有湿气。故在各次诊断中,按照其所出现的症状,分别进行祛风清热、凉血解毒、补气育阴、渗湿利水。故用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用石膏、知母、黄连、连翘、夏枯草以清热,用生地黄、丹皮、赤芍、地肤子以凉血。用银花、土茯苓、板蓝根以解毒,用泡参、茯苓、白术、大枣、甘草以补气,用麦冬、白芍、玄参以育阴,用牛膝、木通、薏苡仁、冬瓜仁、泽泻以渗湿。在诸症缓解后,仅余胃纳较差,是热病伤及胃阴,故用扁豆、芡实、山药、莲子、谷芽等益胃消食,以善其后。
二、阴亏肺热,兼风夹痰咽痛(慢性咽炎)
谢某,男,成年,1960年9月3日初诊。主诉咽喉干燥疼痛,咳嗽,痰质黏稠,鼻内结痂。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诊得脉象浮弦而数,舌苔微黄。此为肺阴不足,阴亏肺热兼风夹痰之候。治宜润肺利痰,祛风清热。
玄参9克,花粉9克,麦冬9克,瓜壳12克,枳壳9克,浙贝母9克,知母9克,射干9克,钩藤9克,薄荷6克,甘草3克。
2剂。
11月19日二诊。服上方多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咳嗽减轻,喉头已不干燥。但鼻孔尚有时结痂,脉象细弦,舌苔微黄,仍本前法为丸服。
生地黄30克,花粉9克,女贞子60克,天冬21克,麦冬30克,旱莲草30克,杏仁15克,瓜壳30克,紫菀30克,浙贝母21克,桔梗15克,枇杷叶30克,桑皮24克,知母30克,连翘30克,夏枯草30克,焦黄柏24克,银花30克,苍耳子30克,甘草9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中晚各服1丸。服完后,即基本痊愈。
按:本例咳嗽,咽喉干燥疼痛,鼻内结痂,脉数舌黄,为肺阴不足,阴亏肺热之征。脉浮弦而咳,是兼风之象。阴亏风热炼液,故痰质黏稠。故用玄参、花粉、麦冬、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天冬等以滋养肺阴,用知母、射干、桑皮、连翘、夏枯草、焦黄柏等以清肺利咽,用钩藤、薄荷、银花、苍耳子等以祛风散热,用瓜壳、枳壳、浙贝母、杏仁、紫菀、桔梗、枇杷叶等以宣肺化痰。由于病属慢性,故在取得疗效后,即以丸药调理之。
三、风温夹湿咽痛(斑疹伤寒)
刘某,男,成年,1972年4月15日初诊。主诉高热不退,咽喉疼痛,小便黄少,不思饮食,全身乏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斑疹伤寒。诊得脉浮微数,舌苔黄腻。此为风温夹湿之候,治宜疏风清热,除湿运脾,用银翘散合三仁汤加减。
银花9克,连翘9克,芦根9克,滑石12克,冬瓜仁12克,杏仁9克,厚朴9克,淡豆豉9克,枯黄芩9克,木通6克,甘草3克。
服上方1剂后,高热即退,顿觉精神爽快。连服数剂后,咽已不痛,诸症即解,后以调理脾胃而收全功。
按:本例高热不退,咽喉疼痛,小便黄少,脉浮微数,为风温之候。舌苔黄腻,全身乏力,不思饮食,为夹湿之征。故用银花、连翘、淡豆豉、枯黄芩以疏风解热,用芦根、滑石、冬瓜仁、杏仁、厚朴、木通等以除湿运脾。使风解于外,湿渗于下,热势则退。
四、肝肾阴虚咽痛(视网膜出血)
陈某,女,成年,1971年8月14日初诊。眼睛突然在6月9日看不见东西,咽喉疼痛,头胀,睡眠不好,眼皮有沉重感,耳内发痒,大便干燥。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视网膜出血。脉象微浮,舌上有少量白苔。此系肝肾阴虚,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菊花9克,木贼9克,生地黄9克,丹皮9克,牛膝9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枸杞9克,菟丝子12克,赤芍9克,地龙9克。
4剂。
8月20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视力已逐渐恢复,左眼已能看小字,右眼能远视而不能近视。咽喉已不痛,但觉干燥,头胀耳痒、眼皮沉重现象都有减轻,睡眠亦有改善。大便还有些干燥,再本前方立意。
生何首乌12克,菊花9克,枸杞9克,生地黄9克,丹皮9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菟丝子12克,石斛9克,赤芍9克,地龙9克,木贼9克,牛膝9克。
4剂。
上方加减续服十余剂,诸症均趋缓解。后她即回到重庆,未经随访。
按:本例睡眠不好,头部发胀,脉象微浮,均属阴亏阳亢征象。肝连目系,肝阴不足,则出现视力减退、眼皮沉重等现象。肾脉络舌本,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则出现咽痛咽干、耳痒等现象。阴亏则津液不足,故大便干燥。治法当以滋补肝肾为主,用杞菊地黄丸加木贼以明目,用石斛、何首乌以育阴,用赤芍、地龙以行血止血,用牛膝引血下行。意使阴平阳秘,则诸症即得缓解。
五、阴虚肝郁,脾滞夹痰咽痛(慢性咽炎)
贾某,女,成年,1973年10月17日初诊。咽喉梗痛,睡醒后觉口中有痰,解大便前感觉腹痛,平时腹微张,右胁肋疼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久治无效。诊得脉微浮滑,舌苔红净。为阴虚肝郁、脾滞夹痰之候。先予疏肝运脾祛痰,用七气汤加减。
苏叶6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厚朴9克,生姜2片,白芍12克,柴胡6克,郁金9克,陈皮9克,甘草3克。
4剂。
10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咽喉已感轻快,睡眠后口中痰涎减少,解大便前腹已不痛。但觉腹响,肝区在饥饿时感疼痛。适逢经期,觉颈项两侧有筋牵引头顶作痛,并有头昏头重感觉,视物有些模糊。右脉浮弦,左脉沉细,舌质红净。此因月经去血,阴分更损,于前方意中加入育阴平肝之品。
刺蒺藜12克,丹皮9克,郁金9克,白芍12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钩藤12克,厚朴9克,玉竹12克,玄参9克,瓜壳12克,甘草3克。
4剂。
11月2日三诊。服上方后,喉头更觉轻快,只在气候变化时有微梗感觉,头已不昏,眼亦不花,胁痛减轻,痰更减少。右脉渐平,舌质红净,仍按前方增减。
钩藤12克,白芍12克,玉竹12克,刺蒺藜12克,丹皮9克,石斛9克,瓜壳12克,法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9克,金铃炭12克,甘草3克。
服上方4剂后,诸症即趋缓解。
按:《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故咽喉梗痛,右胁肋作痛,是肝气郁滞所致。颈两侧牵引头顶作痛,视物模糊,是肝阴亏损所致。阴亏则阳亢,故觉头昏头重。肝郁则克脾,脾滞则出现腹痛、腹胀、腹响等症状。且脉浮、舌质红净亦属阴亏,脉弦为肝郁,脉滑为痰饮,气郁夹痰,多致咽喉梗阻,而成梅核气。故先以七气汤行气化痰为主,并加柴胡、郁金、白芍、刺蒺藜、瓜壳、丹皮、金铃炭、陈皮以疏肝运脾,加玉竹、玄参、石斛、钩藤以养肝平肝。使肝木条达,气行痰化,阴生阳潜,诸症即趋缓解。
六、小结
咽痛与喉痛在临床上很难截然分开,一般均为咽喉疼痛。《内经》曰:“喉能布气,咽能咽物。”喉为呼吸的门户,咽为饮食的门户,在生理上是截然两物。人身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他经络都通过咽喉部位,凡此诸经的病变,都能导致咽喉疼痛。今就其常见的发病原因,按虚实寒热证型概述如下。
1.热证 咽喉疼痛,以火热之证居多。其发于外者,有风热、温热、瘟毒、温燥等。发于内者,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湿热等。
2.实证 常见有气郁和积痰两种。积痰更有热痰与寒痰之别,亦有气郁夹痰,两症并见而成梅核气者,在临床上实证与热证同时出现。
3.虚证 阴虚则虚火上炎,常见的阴虚咽喉疼痛,有肝阴虚、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等。白喉症一般均出现肺阴亏损症状。肾阳虚损则易导致火虚于下,格阳于上,而发为咽喉疼痛,非峻补命门之火不能奏效。此外,尚有气虚血虚证候,亦常有虚火上浮,而致咽喉疼痛者。
4.寒证 外感证有风寒与凉燥,亦有体内积热,外为风寒郁闭而成寒包火者,内伤证则多与阳虚证同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