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悸

一、心气不足,阴亏肝郁心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朱某,女,34岁,1964年5月11日初诊。1960年5月开始发肿,上下肢交替出现,心累心跳,偶发心绞痛,头昏耳鸣,肝脏微大,性情急躁,手腕胀痛。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脉象模糊,沉取无力,舌质萎白,伸出抖战,食量尚好。此属心气不足,阴亏肝郁之象。治宜补心气,养阴疏肝。

党参9克,茯神9克,柏子仁12克,女贞子12克,刺蒺藜9克,牡蛎12克,麦冬9克,山药12克,丹参9克,旱莲草12克,郁金9克,川贝母6克,甘草3克。

5月28日二诊。服上方12剂后,病情好转,肿胀减轻,脉象至数较前清楚,根气稍足,舌质恢复正常。惟仍感心累心跳,仍本上方酌加清肝之品。

泡参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丹参9克,玄参9克,生地黄9克,牡蛎9克,郁金9克,刺蒺藜12克,草决明9克,雅黄连6克,甘草3克。

6月20日三诊。上方服20剂后,病情继续好转,心累心跳减轻,肿胀逐步消失。脉象微细,心律整齐,舌质红润,嘱其续服前方。

7月18日四诊。前方又服20余剂,前症已基本稳定。但近来月经时间过长,脉象弦细,舌上少苔,前方中加入固血之品。

泡参12克,生地黄9克,山药12克,牡蛎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柏子仁9克,麦冬9克,刺蒺藜9克,白芍12克,焦陈艾9克,甘草3克。

9月15日五诊。服上方数十剂后,心累转为平静,月经接近正常,诸症均得缓解。脉象微数,至数清楚,但左右手尚见微肿,舌心微白,仍本前法加减。

泡参12克,茯神9克,黄芪12克,柏子仁9克,天冬9克,丹参9克,生地黄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麦冬9克,郁金9克,桑皮9克,甘草3克。

11月10日六诊。上方服20剂,诸症已恢复正常,体重增加,只有时出现短暂的心动不宁。脉象弦而微数,舌质正常,用养阴疏肝涤热法以善其后。

玉竹12克,丹参9克,生地黄9克,麦冬9克,花粉12克,刺蒺藜12克,郁金9克,瓜蒌壳9克,浙贝母9克,焦栀子9克,知母9克,莲子心6克,甘草3克。

1965年3月18日患者来信说,服上方数剂后,诸症尽除,已于3月1日全天上班,并无不适反应。

按:本例脉象模糊,沉取无力,为心气虚弱鼓动乏力之象。舌为心之苗,心气不足,则舌头萎软无力,伸出抖战。心主脉,心搏无力,则脉道不通,不通则易发绞痛。四肢离心较远,血流更易瘀阻,水液流溢则发为水肿、胀痛等症。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则发为耳鸣。足厥阴肝经上连颠顶,肝肾之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而发为头痛。《石室秘录》曰:“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定,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本例心累心跳,正属此种情况。至于肝脏微大、性情急躁是肝气郁滞之征。故用党参、泡参、茯神、黄芪、甘草以补心气,用女贞子、旱莲草、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芍、天冬、玉竹、山药、花粉、牡蛎以育阴潜阳,加郁金、刺蒺藜、贝母、瓜蒌壳等以疏解肝郁,加柏子仁、丹参以宁心安神。治疗过程中因出现脉数,此为虚火之象,故曾分别加入草决明、雅黄连、焦栀子、知母、莲子心等以折其势。曾出现月经时间过长,故加入焦陈艾以摄之。因水肿长期未能全消,故加入桑皮以泻之。本病为顽固性的慢性病,故服药达100余剂,才基本上得到缓解。

二、气血不足,脾肾阳虚心悸(风湿性心脏病)

李某,女,36岁,1964年8月28日初诊。1953年开始心累心跳,全身水肿。经西医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服药后已得好转。目前,时发心累心跳,头晕,有时跌仆,有时感到呼吸困难,睡眠欠佳,头痛,小便多,头发脱落较多,胸部疼痛,面目无神,每到冬季即病情加重。诊得脉极细微,舌淡无苔。此气血不足,脾肾阳虚之候。先予补气血,扶脾强肾安神。

泡参12克,当归9克,熟地黄9克,白芍12克,何首乌15克,山药12克,法半夏9克,广陈皮9克,菟丝子12克,炒枣仁9克,磁石9克(火煅醋淬),甘草3克。

4剂。

9月3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心悸减轻,头发已未继续脱落。但睡眠仍差,头痛牵引两侧颈项,食欲不佳,时吐白沫,倦怠无力,两眼昏花。舌质淡,脉细弱。再按前法。

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12克,白芍12克,党参9克,黄芪15克,茯神9克,白术9克,广陈皮9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枣仁9克,远志6克,炙甘草3克。

10剂。

10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后,效果良好,已未出现心悸,睡眠尚佳,头不痛,发渐长,精神好转,诸症亦告缓解。但胃纳尚差,面色微苍白。舌质淡红,脉细无力,左脉尤甚。仍按前法,并嘱其常服以巩固之。

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白芍12克,制首乌12克,党参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广陈皮9克,肉桂3克,炙甘草3克。

按:本例脉象细弱,舌淡少苔,面色苍白,面目无神,倦怠无力,睡眠欠佳,头晕头痛,有时跌仆,均系气血不足之征。呼吸困难,是少气不足以息。阳气不足,故冬季病情加重。胸中阳气不畅,则发为胸部疼痛。“发为血之余”“目受血乃能视”,血虚则二目昏花,头发易落。两侧颈项牵引作痛,系血不荣筋之故。《证治准绳》曰:“心悸之由,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故本例心悸之主要原因,是气血两虚。其食欲不佳,易吐白沫,是脾胃虚冷之故。小便多者,是肾阳不足,不能化水也。故本例治法除大补气血外,还应温补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肾得充,气血亦得养。用泡参、党参、黄芪、茯神、茯苓、白术、炙甘草以补气,用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何首乌以养血,用法半夏、广陈皮、山药以补脾行气,用菟丝子、五味子、肉桂以温补肾阳,加炒枣仁、磁石、远志以宁心镇静。因本例疗程太长,气血耗伤过甚,故在诸症缓解后,制方嘱其常服以巩固之。

三、气阴两虚,心肾不交心悸

罗某,男,42岁,初诊。近年来常患心累气短,头痛耳鸣,左胸胁时而发痛,痛感牵连臂部,胸肌紧张。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脏疾病。两个月前,曾在重庆诊过一次,服养心育阴方有效,头痛有所减轻,睡眠与饮食较好。现脉象浮取仍然模糊,但沉候至数清晰。此气阴两虚,心肾不交之候,用补气育阴交通心肾法。

党参9克,柏子仁9克,生地黄9克,丹参9克,麦冬9克,石斛9克,菟丝子9克,山药9克,茯神12克,甘草3克,五味子3克。

6剂。

二诊。服上方后,情况良好,病状均有减轻。惟脉搏力量至数仍不太明显,心阴尚感不足,仍本前法处理。

上方去茯神,加女贞子9克,5剂。

患者离开成都后,曾来信说,服上方病情继续好转,胸痛已比出院时减轻许多,期外收缩在一个多月来只出现1次,约1小时即停止。血压已趋正常,每晚能睡眠6小时左右,饮食二便正常,脉搏每分钟60~70次,精神亦比在成都时好些。再拟丸方如下:

党参60克,熟地黄60克,生地黄60克,枸杞60克,菊花60克,泽泻60克,枣仁60克,丹参60克,菟丝子60克,柏子仁60克,麦冬60克,茯神60克,桑叶60克,女贞子90克,黑芝麻120克,五味子15克,丹皮15克,远志15克,甘草15克,山药60克。

炼蜜为丸。

在服药过程中,症状渐趋消失。停药后,到医院检查,前症已得痊愈。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在窍为耳”,本例耳鸣,是肾阴不充。肾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足厥阴肝经上连颠顶,故发为头痛。《石室秘录》曰:“心必得肾水以滋养,肾必得心火而温暖,如人惊异不安,岂非心肾不交乎。”故本例心悸怔忡的主要原因,为心肾之阴不足,使水火二脏不能互济,胸背发痛亦是心阴不足之故。盖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灵枢·厥病》说“厥心痛,与背相控”。胸背位居上焦,故亦由心脏疾病而牵连发痛。气短者,气虚也。由于气虚鼓动无力,故脉象浮取模糊。故用柏子仁、生地黄、丹参、麦冬、石斛、茯神、枣仁、远志以养心安神,用六味地黄丸、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女贞子、黑芝麻以育阴培肾,用党参、甘草以补正气,用菊花、桑叶以平肝阳。心肾两补,水火既济,而诸症得除。

四、气阴两虚,肝郁脾滞心悸(风湿性心脏病)

李某,男,32岁,1972年8月4日初诊。15岁即开始患心脏病,一直心累心跳。近来心累加速,短气乏力,心中慌乱,咳痰不利,痰中带血,胸部疼痛,午后微有潮热,腹内胀气,小便黄少,面目及肢体浮肿。经医院检查,心率每分钟160次,心影增大,左房明显增大,其余各房室亦明显增大,心房纤颤,心尖双期杂音,肝肋下4厘米,剑下约8厘米,脾可触及,有少量腹水,双肺门区充血,肺动脉圆锥突出,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慢性心力衰竭。诊得脉象结代,良久始得一至,舌质暗淡,上有舌苔,嘴唇青紫。此心脏气阴两虚,肝郁脾滞之征。先予育阴为主,补气次之,佐以疏肝运脾之品。

玉竹12克,太子参9克,石斛12克,柏子仁12克,薤白9克,朱麦冬9克,火麻仁15克,桑寄生12克,丹参9克,知母9克,女贞子12克,刺蒺藜9克,厚朴9克,甘草3克。

8月21日二诊。服上方加减10剂后,目前心中慌乱大减,咳嗽减轻,痰中已不带血,精神稍好,已能稍事步行,但其余各症尚在。阴分有来复之象,阳气尚不畅通。用补心阴心阳之法,炙甘草汤加减。

麦冬9克,生地黄12克,火麻仁12克,驴皮胶9克,桂枝6克,生姜2片,党参9克,大枣3枚,厚朴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

8月28日三诊。服上方7剂后,心悸症状明显减轻,食量增加,精神好转,浮肿减退。但昨日因饮食不慎,使腹内更胀,小便更加黄少,舌苔转为黄腻,面目浮肿加剧,此湿热内聚之象。上方中去阿胶、生地黄,加花粉12克、冬瓜仁12克、茵陈9克、枯黄芩9克。

9月5日四诊。服上方4剂后,黄腻舌苔已退,精神顿觉爽快,腹胀减轻,小便增多,水肿亦减,仍本二诊时的方意。

桂枝6克,党参9克,生姜2片,驴皮胶12克,麦冬9克,生地黄9克,白芍12克,火麻仁12克,丹参9克,厚朴9克,茯神9克,炙甘草9克。

服上方60余剂后,诸症大减,心悸现象基本停止,水肿消退,饮食正常,二便通利,胸痛已除,精神健旺,午后已无潮热现象,已能正常活动,于12月份已开始上班。观察至1973年5月,一般情况尚好。只是有时过于劳累,即有心累现象,腹内有时仍有胀气感。脉象虽较前有力,但时高时低,有时仍有间歇。嘱其经常续服前方,以巩固之。

按:本例咳嗽不利,午后潮热,为阴虚症状。咳嗽带血,是阴虚火旺之征。短气乏力,腹内胀气,为阳虚症状。阳不化水,则小便黄少,面目肢体浮肿。胸中阳气不畅,则发为胸痛。故心累心跳,心中慌乱,应属气阴两虚。脉舌亦与主症相应。根据其现症,用玉竹、石斛、柏子仁、朱麦冬、火麻仁、桑寄生、丹参、女贞子、知母以育阴清热为主,加太子参、炙甘草以补心气,用薤白以畅通阳气,用刺蒺藜以疏肝,用厚朴以运脾。在阴分渐复、虚热减退的情况下,又改用阴阳平补之法。《伤寒论》曰:“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故用炙甘草汤加减,缓缓调理。其间曾出现湿热内聚,故去驴皮胶、生地黄等滋腻药,加花粉、冬瓜仁、茵陈、枯黄芩以解之。本例虽未彻底治愈,但已找到一条治疗的途径,现列入以供研究。

五、肝脾失调,气血不足心悸

王某,男,47岁,初诊。心痛频发,短暂即止,心动每分钟90次以上,血压偏低。附加胃痛,每发则较为持久,食欲不振,睡眠欠佳。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绞痛。经过长期治疗,未见好转。脉象左弦劲而右濡数,至数模糊不清。此由肝脾失调,导致营血不足,心气不舒,发为心痹。治法以调和肝脾、补养心气为主。

柏子仁30克,枣仁30克,菟丝子30克,川贝母30克,鸡内金30克,丹参60克,海螵蛸60克,天冬60克,茯神60克,何首乌60克,牡蛎60克,山药60克,远志15克,甘草15克。

共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豆大,每服6克,每日服3次,饭后1小时服,白开水下。

二诊。前症大为好转,心胃痛已停止发作,脉象较前清晰。但左关仍觉弦劲,血压尚低。再根据前法,去牡蛎,加党参60克,当归60克,川芎60克,为丸服用。

三诊。服药后,血压恢复正常,心率亦趋正常,只在劳累之后,加速至80次左右,脉象左右基本平衡,惟根气尚差。再拟养心纳肾调肝之法,使下元更固以巩固疗效。

党参60克,茯神60克,当归60克,柏子仁60克,牡蛎60克,海螵蛸60克,山药60克,生谷芽60克,制首乌60克,白术30克,川芎30克,枣仁30克,远志30克,龙骨30克,菟丝子30克,益智仁30克,补骨脂30克,鸡内金30克,川贝母30克,法半夏30克,甘草15克,菖蒲15克,枸杞6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6克,日服3次。

服药后,日益向愈,恢复健康。

按:本例脉象左弦劲而右濡数,为肝脾不调脉象,故发为胃痛,食欲不振。脾胃不和则睡眠不安,眠食俱差则气血两伤,心气不足则鼓动无力,脉象至数出现模糊不清现象。心阳不畅则发为心痛。心血不足不但影响睡眠,而且发为心悸。《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阳明得养,则心脾得安,故用海螵蛸、川贝母、鸡内金、山药、生谷芽、益智仁、法半夏、菖蒲等益胃止痛,调和肝脾,用党参、茯神、白术、甘草、枣仁以补心气,用丹参、当归、川芎、何首乌、柏子仁、天冬以养血益阴,用牡蛎、远志、龙骨以潜阳安神,加菟丝子、枸杞、补骨脂以培肾固本。因病属慢性,最宜丸药,以缓缓调理。

六、心阴不足,心阳偏亢心悸(心神经传导阻滞)

陈某,男,38岁,1966年3月21日初诊。得心悸病将近10年,据医院检查 ,诊断为心神经传导阻滞。心中累跳,脉律不齐,起病于思想遭受刺激,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诊得脉象数急,舌质鲜红,用甘寒育阴之法。

丹参9克,泡参9克,玄参9克,柏子仁9克,天冬9克,麦冬9克,白芍9克,牡蛎9克,龙骨9克,山药9克,夜交藤12克,甘草3克。

3剂。

3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病情大有好转,心中已不累跳,脉律逐渐调整,舌质已稍转淡。仍本前法立方,因病程较久,嘱其常服以巩固之。

丹参9克,泡参9克,玄参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天冬9克,桃仁9克,牡蛎9克,朱麦冬9克,柏子仁9克,龙骨9克,山药15克,甘草3克,夜交藤15克。

按:本例因思想遭受刺激,思虑过度,以致心血耗伤,阴精受损。心阴不足则心阳易亢,故出现舌质鲜红、脉象数急、心中累跳等一系列阴虚阳亢现象。方中用丹参、泡参、玄参、天冬、麦冬、白芍、山药、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药以培心阴,用龙骨、牡蛎、夜交藤、柏子仁等以潜阳安神。使阴阳趋于平衡,则心悸自除,并加桃仁以行血通脉。

七、气血不足,水湿内停心悸

熊某,男,35岁,1963年1月8日初诊。从1962年起,患心累心跳,关节疼痛,现在稍微急行便觉累喘咳嗽。过去曾患高山病,到成都后,其病自愈。食欲欠佳,睡眠不好。脉象细数,舌苔微黄而滑。此属气血不足,水湿内停之征。治当补益气血,温肾除湿。

桂枝6克,茯苓12克,白术9克,苍术9克,炒枣仁9克,厚朴9克,当归9克,黄芪9克,秦艽9克,木瓜6克,黄柏9克,甘草3克。

4剂。

1月22日二诊。服上方后,情况良好,关节疼痛、心悸稍减。惟动作过甚尚感喘累咳嗽。脉象较前有力,仍本前法。

党参9克,桂枝6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木瓜6克,苍术9克,秦艽9克,黄芪9克,枣仁9克,熟地黄9克,牛膝6克,杜仲9克。

6剂。

2月14日三诊。服上方后,心悸喘咳现象又有减轻,食欲增进,夜眠尚好,脉舌渐趋正常,再本前法以巩固之。

党参15克,制附片6克(先熬),桂枝6克,炮姜9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苍术6克,焦黄柏12克,木瓜9克,白芍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服上方10余剂后,诸症尽解。

按:本例患者,原居住在高山而得高山病,到成都后,高山病虽得缓解,但久病耗伤气血,加之成都盆地较为潮湿,“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水湿之邪,酝酿成病。湿流关节则关节痛,水饮冲肺则发为喘咳。水湿停滞中脘,则食欲欠佳,睡眠不好。水停心下,则发为心悸。脉象细微,舌苔微黄而滑亦为气血不足、水湿内停之象。故用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以补血,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以补气,用桂枝、制附片、泡参、炮姜、苍术、秦艽、木瓜、牛膝、杜仲以温肾除湿,加厚朴以行气运脾,加枣仁以安神养心。加黄柏者,取其苦燥除湿,并防其湿郁化热。因而正气得养,湿气得除,诸症亦得缓解。

八、小结

心悸的病因,可以概括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可以概括为以下5项:

1.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人体为了抵御外邪的侵犯,从而使心脏搏动加速,血行旺盛而呈现心悸症状。在治疗上,应根据其所伤风寒暑湿等何种病因,而分别进行辨证论治。

2.水饮内停,使气血的流通受到阻碍,而产生水气凌心的症状,也会发生心悸,治以温阳化水之法。

3.痰液停滞,也会使气血阻滞,而发生心悸。痰液的形成,或由于脾为湿困,或由于气机阻滞,或由于阳不化水,或由于湿热熏蒸,或由于阴虚痰火等。因成因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寒痰、湿痰、热痰、燥痰等种种类型。在治疗上,亦应根据病因病状,分别进行处理。

4.瘀血停滞,使脉络受阻,也会引起心悸现象,大多并发心痛症状。在治疗上,一般采用活血祛瘀法。

5.怒、喜、悲、忧、恐等精神刺激,也易导致心跳加速,即所谓五志化火,心神不宁。治法除排除其所受之精神因素刺激外,并应分析其所出现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虚证亦可概括为以下5项:

1.心气不足,使血行不畅,心脏只得加速搏动来解决全身的供血问题。其脉象表现是数脉,但数而无力,治法以补养心气为主。

2.心血不足,使全身供血不足,也会导致心跳加速。其脉象表现是数而细的,治法以补养心血为主。

3.心阴不足,则心阳易亢,而发为心悸,治法以育阴潜阳为主。

4.心肾不交,使心肾两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失调,而发为心悸。心脏与其他脏器之间关系失调,也会出现心悸,但以心肾不交为常见,治法以交通心肾为主。

5.气血不足,阴阳两损,治法以补血益气、滋阴助阳为主。

以上心悸的病因,是大体分类,临床上不但相互交错,而且常夹其他杂病,应细致辨认,才不致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