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我是在一篇博士论文中的脚注处第一次看到有关孟河的资料。这条注释中提到一位叫丁甘仁的中医。我知道他是程门雪和秦伯未的老师。我在北京学习中医时,教我的一位老师即出自他的门下。当我得知这种中医传承可能与一种更古老的传统有些联系时,我感到非常兴奋,于是萌生了一种想法,想按照中医家族流派来对中医史追根溯源。其他的一切都由此开始。我几乎毫无例外地总是在适当的时间遇到我想见的人。这些巧遇发生的几率小之又小,所以每想到这些时,我只能用缘分来解释,这种亲切的关系就好像冥冥之中早已经注定,有的人称之为“天意”或“命”。他们都会热情地帮助我、支持我并总是鼓励我,我觉得我这一生都无法报答他们。在这里我向所有的人——大致按照我遇到他们的时间顺序罗列——表示感谢。

我最初是在一篇论文中发现孟河中医的痕迹,论文的作者是布赖迪·安德鲁斯。她指导我填写补助金申请单,使我得到了卫康信托基金会的资助。她还把我推荐给她的博士生导师克利斯托弗·卡伦教授。她如同一位助产士,没有她就不可能有此书的诞生。卡伦教授当时在英国伦敦的亚非洲研究学院工作。他欣然同意担当我申请的保证人,后来在我长达三年的研究工作中——先在中国后在伦敦,他一直支持我。我希望以此书来报答他对我的信任。

我是1999年6月于北京中医学院开始实际的研究工作。在那里,我与很多人促膝长谈,其中吴伯平教授为我提供了第一张孟河流派的示意图。后来,全书初稿完成后,他不辞辛苦对手稿作评注,并把其中的一些内容翻译成中文,让其他学者作评。他的中医修养十分深厚,我无论什么时候需要,他都能作出十分满意的答复,他是一位真正的良师。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馆长裘剑女士和高级图书管理员杨康薇女士。

我早期在北京做实地调查时所拜的老师史载祥教授为我安排了食宿,并最先介绍我认识了两位重要人物。第一次,他介绍我认识他的老师朱良春教授。朱教授系南通人士,是孟河马家弟子。他很友好地接受了我两度采访,使我对民国时期和现代中国的中医情况有了较好的了解。第二次,老师介绍我认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长严世芸教授。我在上海的实地调研持续了18个月,他的学校一直对我开放。在此期间,大学各个系部都给予了我热忱的帮助。我尤其要感谢大学的图书馆管理员给予的帮助,其中有马如仁女士、邓丽娟女士和汪容根先生。他们为我找来所有需要的书籍或手稿。中医博物馆的高毓秋女士同样也慷慨大方地支持我。她不知疲倦地帮助我,我都想不出更美的词来赞美。高女士又介绍我认识沈仲理教授。沈教授向我讲述了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医实践中积累的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及20世纪30年代至今上海的中医发展情况。他实在是一位难得的老师。

1999年12月,我遇见了中医泰斗丁甘仁的曾孙丁一谔教授。他过几天就要离开上海前往德国一年。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丁教授放下手中其他的事务,带我快速游览孟河。他向我讲述了家族中许多中医的人生经历,介绍我认识了他的叔父丁济南的内侄,由此我建立起了与丁家中医的私人关系。如果没有这些,我的书籍内容一定会贫乏得多。从那之后,他对我的研究一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成为我灵感的宝贵源泉。丁教授仔细阅读了我书稿的几个版本,订正其中的错误,并对我的分析提出质疑,尽管我的有些结论与他的相背,但他从未加以干预。他记不清的丁家轶事由其堂兄作了补充。他们真是再好不过的向导了。

通过丁教授,我得以结识了其他很多中医。他们慷慨地挤出时间支持我的研究,其中有孟河的曹志群医生、常州的巢伯舫医生、常熟的余信医生和上海的席德治医生、胡建华教授。我还要特别感谢阮望春教授,他多次安排我参观武进、常州和常熟,还参加了很多次难忘的午宴和晚宴。此外,他还安排我结识了上海很多其他的中医。余信医生把私家收藏馆为我打开,在那里我得以读到孟河中医的很多资料。这些资料在其他地方是无法获得的。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看到这些信息,借此报答我欠他的人情。

和上海的这些人接触后,我可以查到另外两家孟河中医世家的中医们,以及其他对孟河和丁家中医传统较了解的中医。我去过合肥两次,见到费季翔教授及其夫人。他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让我深受感动。在他们家中,我了解了费家中医的情况,也知道了做一名“儒医”的意义。在南京,我和马寿南医生及丁光迪教授交谈过,还有丹阳的彭怀仁教授以及上海的丁学屏教授、张云鹏教授和赵章忠教授。我非常感谢他们能为我挤出时间接受采访,也感谢他们的鼓励。

在世界各地的同事和朋友们的集体努力下,我才得以把研究记录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本可读的书籍。朱迪斯·法夸尔、詹姆斯·弗劳尔、安德烈亚斯·卡尔格、泰德·卡普查克、尼克·兰帕特、汤姆斯·奎尔、金·泰勒、王钧、特琳娜·沃德、吴以利等阅读了各章节、每一稿,并作出评注。维利亚·沃特曼编辑了我的第一稿,并把我写的长句修改成可读性更强的文字。我知道她的生活十分繁忙,真不知怎样感谢她。内森·席文为我作序,这是一份极为特殊的礼物。我对以前发表在很多书籍和学术杂志上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扩充,作为本书的一些章节,我希望借此机会感谢那些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尽管没有直接参与此书的工作,但是间接地提高了本书的质量。西科·莱昂斯拍摄了孟河的费家、马家和巢家故居的照片,并帮助做了书中的很多插图。西雅图东域出版社的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加上他们的精湛技艺,才使得我的手稿变成了一本设计精良、可读性强的书籍。丹·本斯基和约翰·奥康纳尽量满足我方方面面的愿望,并改正了我的中文错误及其他许多错误。我的底稿编辑利厄斯·庞兹耐心地查找并纠正了书中许多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还更正了其他的错误。加里·尼墨利尔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图书设计员,书中每一页纸都透出她精湛的技艺。莉莲·本斯基确保了拼音和汉字一一对照,指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翻译。我感谢所有的人,他们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他们的日常工作。

还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帮助过我。他们有特杰·本斯辛利切斯、伊丽莎白·休、黄留华、埃瑞克·卡彻曼、雷祥麟、费利西蒂·莫伊尔和维维恩·洛等。还有在剑桥、哈佛、伦敦、巴黎、费城、罗腾堡、雷丁和西雅图等地召开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各种大会的与会者,感谢他们能够聆听我在这些场合下陈述研究成果。还有一些姓氏不明的评论家、一些我应该记得但却忘记名字的人。书中不论存在什么样的不足,都是我能力有限而造成的。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辛西娅·斯科森。我在中国江南探究孟河中医的旅程中,你始终陪伴我左右,这是我们人生旅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使得一切都不一样了。

蒋熙德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