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
中医学发展5000年,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就曾形成黄帝岐伯学派、秦越人扁鹊学派、白氏学派等论争。他们曾以各自的医学论点,撰著《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可能此期围绕医学论理,已成三足鼎立之势。
中医学发展到宋代,医学家们尊崇后汉张仲景为医圣,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诸多医学家所推崇,私淑弟子们发展、注释《伤寒论》而成名者数以百计,形成了中医史上著名的伤寒学派、经方派,其影响之广之大达千余年。金元时期之四大家学派,张元素之“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刘完素“不能从寒医”,影响所及,促成了颇富生命力的时方派、温病学派。而后又产生了既尊仲景伤寒学派又崇拜温病学派而强调寒温学说之中间派,该派虽不如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影响之大,但也成为医学流派之一家。
中医学发展到近代(1840—1949),由于长江航运之昌盛,江苏武进孟河镇码头日益繁荣,孟河医学家应需亦日趋长足进步,他们的医学与卓越技术亦随之而名声远播。其各自成家的高超医疗技术,促成地方官员将他们中的佼佼者推荐给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而且同时得到地方乡绅、官员的赞赏,由于他们之中代表者诊治帝、后疾病有功,得慈禧皇太后之匾额与嘉奖,加之民众的普遍推崇,孟河中医名家此刻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如此,孟河医学必然应需向外扩展,从而发展到苏州乃至上海等地。
孟河医派走向上海,从而成为海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深刻的影响。20世纪特别是其上半叶,孟河医生的成功对全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孟河医派之壮大,虽然也曾有学者提及、评述,但未曾从人文学角度予以全面评估。我们还要高度赞赏一位欧洲学者通过多年系统调研所撰著成的《孟河医学源流论》一书。该书于2007年由美国西雅图出版社出版后,迅速获得欧美学者之广泛关注及高度赞誉和肯定,促成了作者学识与其中医学事业的蒸蒸日上。
《孟河医学源流论》的作者——蒋熙德博士(Dr.Volker Scheid),出生于德国一个以种植草药为主的农场主家庭。他曾游学于美国,求学于英国,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又于伦敦大学修学博士后。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多次到中国学习中医针灸,研读中医理论、各家学说,从而获得宝贵的灵感,乃以《孟河医学源流》为题作研究,于1999年获得英国卫康基金会医学史研究中心资助。2000—2006年间,他多次较长时间在中国大江南北多个城镇,围绕孟河医派广泛地拜访学者,参阅专著和杂志,进行了很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研究。由于该书是用英文出版,国内虽然有所耳闻,但我们对作者与该书之详细内容知之不多。
孟河丁氏四世医庐,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科主任医师丁一谔教授是蒋熙德博士在中国调研拜访的主要学者之一,对《孟河医学源流论》之成书多有贡献。丁教授为适应国内学者对该书的了解,通过多年的工作,将该书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译作完成后,丁教授约我为中文本写序。此刻回忆起1994年的一份编者来稿,当时我还兼任《中华医史杂志》总编,来稿作者即蒋熙德,论题为《孟河医学新探》。阅读后,我为一名西方学者能有此佳作而高兴,即予刊用。如今丁教授约我为该书写序,我当时虽然尚未看到中文本之全貌,但由于对蒋熙德博士1994年论文还有一些印象,以及耳闻该书出版在西方之反响,不顾自己已步入高龄,而且思维能力已在衰退,竟欣然答应了。为能了解该书内容与论点,提出希望丁教授将中文本清样寄我,以了解其全貌。
丁教授十分认真严谨,竟将中文本清样校阅装订成册,专程由上海亲自送到我家。当时陪同丁教授来访者,还有尊敬的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医昆仑》主编张镜源与元哲颖。我们坐下来即你一言,我一语,将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孟河学派源流、《中医昆仑·丁甘仁》以及丁甘仁影视片成功拍摄。虽然只我们四人,但议论十分热烈,相谈甚欢,不觉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随后,我即用了两周多的时间,阅读了《孟河医学源流论》中文本全书,更加深感蒋氏能获西方学术界首肯而名声大噪,实乃应得之享誉,从而加深了对作者的认识,钦佩他为了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曾访问孟河医家子嗣、传人、学生等200余人,阅读相关文献、著作、地方志、家谱等百余种,并亲临孟河流派名家之故居、坟茔、祠堂、博物馆参观访问,其言不虚。
蒋熙德教授是一位博学的汉学家、人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掌握了中医学、自称“儒医”的中医学者。他已有20多年中医临床经验与理论修养,是很受患者喜爱的中医专家。蒋熙德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Integrated Health学院资深研究员、教授。我钦佩蒋熙德先生在一次英国学者们关于中医立法吵得火热的讨论中,当记者问到蒋教授的看法时,他态度严肃地强调:“21世纪是中医的世纪”,一语道破了他对中医学术的评价与对中医的深厚感情。
蒋熙德《孟河医学源流论》一书,是作者运用人文学家、汉学家、中医学者的知识与修养,在学派、流派方面着力明显、用功深厚的大作,显然超出了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该书不但比较深刻地鉴赏、论述了孟河医学费、马、巢、丁各大家的种种特色,而且富有条理地分辨、梳理、解析了孟河医学各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内涵,并作了力所能及的分析、鉴别与论断。他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的孟河医学流派,活生生地呈现于当今,并论述了孟河医派在上海传播而成为海派影响全国的若干脉络,给读者研读、掌握孟河医派之学术、生活、交际、传承、影响等等,提供了可贵、可信的方方面面。
《孟河医学源流论》为我们梳理了中医学海洋中一支十分重要的流派之成长、发展以及很大的作为。孟河医家继承了中医学正宗学理、脉络与光辉思想,不但与同行们相互切磋研讨,为中西医学之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与废止中医之思潮进行了有力的论争,为保护这个伟大的宝库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蒋氏紧紧抓住了孟河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之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比较重要的线索。蒋熙德博士的洋洋论述,既有其人文学者固有的理论指导,又通过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种种社会伦理、习俗、思想意识、人际关系以及落后的、进步的现象,进行了讨论、分析,并通过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论述了孟河医派各家的医者、医儒、医患以及医与社会伦理、经济、政治等相互关系,而且还涉及若干学术、医疗技术水平等,生动地描绘了孟河医派之社会地位,这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可以说蒋氏的人文学、汉学、中医学功底,将孟河医家们的生活、医疗复活了,从而给读者一种活生生的感受。作者一步一步带领读者与孟河医派人物重聚一堂,听取他们之间的对话、争论、友好交流与相互竞争……真的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该书是一部生动活泼的医史著作,更像一幅载满美妙动人景象的画卷。
关于中医走向世界,记得1985年,我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成员,应邀参加美国科学促进会150周年大会,会后曾到波士顿、西雅图等城市访问,并应邀参加中美科学家座谈会,作过中医学史若干学术报告。一次,有美方科学家坦率地表示:他对中国针灸曾有耳闻,但不知中医为何物。可见中医药学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界处于什么地位!中医学走向世界是如此之艰难,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医药学英文论文、论著过于稀少有关。西方学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用他们的知识、才干,调查、认证中医学,撰著出版西方文本的著作,其影响不可小觑。中国人向他们介绍中医,他们很可能要打个问号,但当西方学者研究中医有成,撰著、出版英文中医之论文、著作,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才会从怀疑转为相信。所以说蒋熙德的《孟河医学源流论》等,必将是中医走出国门为西方学术界关注所借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学发展洪流滚滚,大浪淘沙,金粒或许会被冲走,虽然会有曲折,甚至有重峦叠嶂一时遮日,但中医学必将循着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继续前进。因为“21世纪是中医的世纪”一言不虚。
祝贺丁一谔教授主译的《孟河医学源流论》一书中文本出版。相信该书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医药学界、医史学研究领域,得到不小的共鸣。
李经纬
时年八十七岁
2016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