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5权威指南
- (美)Adam Freeman
- 1605字
- 2020-08-29 00:57:10
1.1 HTML的历史
讲HTML的书都有“HTML的历史”这样一节,其中大都会提供HTML标准从诞生至今的详细年表。需要这类信息的读者可以去查查维基百科,不过这些信息读起来可能比较枯燥乏味,用处也不大。本书只关心其中几个重要转折点和一个长期存在的发展态势,旨在让读者明白HTML是如何成型的,明白为什么最终走到了HTML5。
1.1.1 JavaScript出场
JavaScript语言(虽然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但是它跟Java程序设计语言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出自一家名为网景的公司。它的出现标志着内嵌在Web浏览器中的客户端脚本程序控制功能的发端。原本是一种静态内容载体的HTML因此变得有点丰富起来。之所以说“有点丰富”,是因为现在我们在浏览器中见到的这种复杂交互方式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才形成的。
JavaScript并非HTML规范核心的组成部分,然而Web浏览器、HTML和JavaScript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根本无法将它们分开讨论。HTML5规范假定可以使用JavaScript,而且要想使用HTML5中新增的一些最为引人注目的特性也需要用到JavaScript。
1.1.2 浏览器战争的结束
浏览器市场也有过激烈的竞争。主要的角逐者是微软和网景,它们都把在自己的浏览器中添加一些独有的特性当做竞争手段。其如意算盘是这样打的:诱人的专有特性会诱使开发人员制作出只能在特定浏览器上使用的内容,而诱人的内容又会诱使用户对能提供这种内容的浏览器青睐有加,由此市场霸业可成。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这样做的结果是Web开发人员要么只使用那些所有浏览器都有的特性,要么煞费苦心地想些变通办法来使用各款浏览器中勉强相当的那些特性。这不啻为一种煎熬,而且其后遗症直到现在仍然在影响Web开发。
微软用免费提供IE来与网景收费的Navigator抢生意,这一招儿后来被认定违反垄断法。很多人指责微软是网景垮台的罪魁祸首。这一指控或许不无道理,不过在我这个曾在那段时期为网景做过大约18个月顾问的人看来,我从没见过像它那样一根筋地自残的公司。有些公司注定要成为别人的前车之鉴,网景就是其中之一。
浏览器战争以网景倒台及微软受到惩处结束,为基于标准的网络浏览奠定了基础。HTML规范有了改进,遵从这个规范成了准则。现在的浏览器需要凭遵守标准的程度来竞争。这是一次天翻地覆的转折,开发人员和用户均受益于此。
1.1.3 插件称雄
插件是Web世界的“益虫”。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单用HTML很难实现的高级特性和丰富内容。有些插件特性如此丰富、部署如此普遍,以至于不少网站只提供用于这种插件的内容。Adobe公司的Flash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我经常见到完全用Flash实现的网站。按说这也没什么不妥,不过这就意味着浏览器和HTML除了Flash容器一职外再无他用。
浏览器开发商看插件不顺眼,因为它把控制权转移到了插件开发商手中。HTML5的一大改进就是着力于让浏览器直接处理那些原来要使用Flash的富内容(rich content)。苹果和微软是疏远Flash的两个急先锋。前者的iOS不支持Flash,后者则在Windows 8附带的Metro风格的IE中禁用了Flash。
1.1.4 语义HTML浮出水面
HTML标准的早期版本不太关心将内容的意义与其呈现方式分开。想表示一段文字的重要性,使用一个让文字显示为粗体的HTML元素就是了。把粗体内容与重要内容关联起来是用户的事。这对人类用户来说很容易,却会让自动化工具犯难。自HTML初次亮相以来,对内容进行自动处理日趋重要,人们也越来越致力于分开HTML元素的意义与内容在浏览器中的呈现方式。
1.1.5 发展态势:HTML标准滞后于其使用
制定标准一般都是一个长期过程,像HTML这种应用广泛的技术更是如此。参与方众多,每家都想把新标准往符合自己利益或观点的方向引。而标准并不是法律,标准制定机构害怕分裂甚于一切。因此对于未来的特性和改进该当如何,各方经常陷入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
负责制定HTML标准的是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万维网联盟)。这是一项棘手的任务。一条提案要花不少时间才能成为标准。而对HTML核心规范的修改则需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得到批准。
冗长的标准制定过程带来的结果就是W3C总是要多绕一些路,总是在将已经被大家接受的实际做法追认为标准。HTML规范反映的只是几年前关于Web内容的前沿思考。这削弱了HTML标准的重要性,因为真正的革新并非来自W3C,而是来自浏览器和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