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集聚和地区差距
- 冯俊新
- 1640字
- 2020-08-29 19:00:41
2.5 简单小结与点评
虽然城市研究理论界早就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非线性特征,但是目前这些关于城市化非线性特征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某种人口模型或者单一国家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于前者,由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现象,其背后的真正推动力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所以简单地把城市化单纯作为一个人口现象显然是有问题的。对于后者,由于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个体特征,在没有跨国比较的情况下,我们很难简单按照某个国家的经验就对所有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以及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做出判断。所以目前关于城市化进程的非线性性质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在跨国比较模型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模型所提供的比较基准(benchmark)来对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做出比较和预测就存在很大的问题。然后就是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对于中国城市化到底处于哪个阶段以及未来的走向仍然有很多疑问,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还必须取决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到底是否符合国际上的一般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回答。
在关于经济活动集聚这个问题的研究中,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已经积累了很多理论,但是在实证上的进展依然很慢。到底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会如何发展?到底是会越来越集聚还是越来越分散,或者是呈现一个非线性的关系?关于中国的经济活动集聚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家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应该要对落后地区投以更多的关注,也有人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集聚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可比国家,中国应该继续坚持增长极的发展政策。随着国家的多项区域发展政策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更为激烈了。但是,目前的这些争论基本上都是基于一些简单的案例归纳,或者是对中国本身历史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后得到的结果。目前还没有太多的研究系统地利用国际比较研究来对中国的区域经济集中程度做出更为全面的对比,并以此作为基准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分布的未来进行预测。
而在区域收入差距的问题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经济发展早期的收入差距拉大过程,随着整个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制度上的日渐趋同,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考虑得更多的问题是地区之间的趋同会以什么方式出现。而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虽然也曾经在某些年份里找到了区域趋同的证据,并且在俱乐部趋同方面发现了比较多的证据,但是大家都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的区域收入差距从总体的趋势上来看是不断拉大的。那么这种地区差距拉大的现象到底是中国的特点还是各国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共有的呢?尽管威廉姆森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区域收入差距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倒U形关系假说,但是除了少数以单个国家的数据来对此进行验证的文章以外,对于这个假说的系统性的跨国经验验证仍然没有出现。而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来说,面对着日益增大的区域收入差距问题,对此研究进展尤为关注。如果能够发现一定的国际普遍规律,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城市化、区域经济集中度以及地区人均收入差距这三个问题在中国都已经引起了很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中国在这三个问题上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部分研究都只关注中国本身的变化情况,而且在分析这些变化情况时更多地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特殊的区域政策环境,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仅有的一些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对比的研究都是一些简单的横截面分析,这些分析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无法考虑不同国家的固有特点,因此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偏差;而且对于中国是否符合其他国家的规律大家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往往在需要强调中国特殊性的时候就认为中国不符合国际一般规律,而在需要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时就简单地假设中国跟其他国家的规律是一样的。无论是哪种说法,背后都没有太多严谨的分析。
另外,对于后面两个问题,由于数据的局限,很多是短期分析,在短期内政府政策当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也很可能掩盖了长期中一些基本经济力量的作用,从而阻碍我们发现更长期的规律并对这些问题的长远发展趋势做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