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集聚和地区差距
- 冯俊新
- 3482字
- 2020-08-29 19:00:41
2.1 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理论综述
无论是城市化现象还是经济活动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实际上都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分布在集聚和分散之间的一种权衡。经济活动的集聚会带来规模经济、生产和消费多样化等各种形式的收益,这些收益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但是经济活动的集聚也同样会带来诸如拥挤、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等成本,这些成本会导致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形象地把这些成本理解为导致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在本节,我们从理论上介绍了在经济活动分布中都存在哪些向心力和离心力,然后说明这些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影响。
2.1.1 空间集聚的收益与向心力
空间集聚的收益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体现在其内部规模经济上。
内部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部门一般都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大规模生产中,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往往很强。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在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效率的提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的专业化也将随之加强,个人技术积累能力提高,这些因素都会最终降低单位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亚当·斯密,1776)。这种单个厂商的内部规模经济就成为了最简单的一种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力量。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劳动分工使得空间集聚带来的收益8不但体现在个体企业的规模经济上,更体现在因为集聚所带来的种种外部性上面。
马歇尔外部经济性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l,1920)最早系统性地描述了经济活动集聚所能带来的外部性,他认为这些外部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共享的劳动力市场,这既能保证雇主更容易找到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也能保证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失业后重新找到工作;(2)更低成本和更容易获得的专业化中间投入和服务,因为对于专业化的供应商来说在这些地方维持其运营所需的成本更低;(3)有助于信息传播,距离的接近使人们的接触增加,这必然会加速信息在企业之间的传递,使企业能够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在马歇尔所提到的三种效应以外,其他学者还归纳出以下这些让经济活动趋于集中的向心力(Rosenthal and Strange,2004):
本地市场效应
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是指市场会因为自身的规模大而具有马太效应:当更多的人在某一个地区集聚以后,当地市场就会扩大;而在存在运输成本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把生产集中于较大的市场中,并从这里出口到较小的市场。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累积因果关系:更多工厂集聚在较大的市场中,于是又吸引来更多人口集聚,更进一步扩大了这里的市场,这两种效应会互相加强。克鲁格曼(Krugman,1980)在国际贸易的框架内把本地市场效应考虑了进来,Davis和Weinstein(1999)使用日本国内的产业集群数据对这个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效应对于促进产业集聚起了重要作用。
消费收益
由于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一般都会对差异性存在偏好,因此在一个经济活动集聚和产品供应更为多样化的地方生活就可以给他带来额外的消费收益。Stahl(1983)对此进行了一个直观的描述:在一个大城市里,个人从花费给定数量的收入中获得的效用要比在一个小城镇中来得大,即使在前者生活获得商品所需要的价格要比后者来得高。这是因为经济活动集聚的地区可以提供在一般地区无法提供的很多差异化服务,而消费商品种类更丰富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消费收益,因此,这些地方对人们更有吸引力(Glaeser, Kolko and Saiz,2001)。
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存在
现代化基础设施(比如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区域交通网络等)的存在使得先进地区可以维持自己的优势。一般来说,先进地区拥有更多的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尽管建设成本比较高,但是边际维护成本却很低,于是,后继的经济活动将会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发展,进而导致经济活动集中程度的提高(Henderson and Ioannides,1981)。
2.1.2 空间集聚的成本与离心力
经济部门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各种成本,这些成本就成为了让经济布局分散化的动力。第一类离心力来自于集中所带来的拥挤程度的提高,包括生活上的拥挤成本和市场竞争中的拥挤成本。
拥挤成本
经济活动集聚带来的第一种最显著的成本就是拥挤成本。当经济集聚在某个地区的时候,将会导致这个地区非贸易品(如住房)和不可移动要素(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价格上升;另外,还可能造成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拥挤,导致通勤时间提高,所有这些都将导致集聚地区的综合生活成本上升,这些成本成为了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随着这些成本的提高,将会促使企业把生产迁移到相对密度较低的外围地区(Helpman,1998; Tabuchi,1998)。
市场挤出效应
另外,经济活动的集中还会带来市场挤出效应(market crowding effect)。市场挤出效应指的就是随着更多厂商集中在一起,在给它们自身带来各种外部性经济的同时,还可能因为厂商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竞争加剧,使得每个厂商的需求量面临减少的威胁,厂商的边际收益下降(Krugman, 1991),促使厂商迁出这一经济活动集聚地区。市场基础效应于是也可以成为另外一种促使经济布局分散化的动力。
除以上两种离心力以外,各种生产要素或者产品的流动性强弱与否也可以成为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这就包括了劳动力、生产技术、知识创新活动和制成品的流动性。
劳动力流动成本
很多情况下,经济活动分布的离心力来自劳动力的无法自由流动(Puga,1999)或者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较高(Fujita and Thisse,2002),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经济活动集聚,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相对成本就会降低,这种较低的劳动力工资在最后将会吸引制造业重新回来,经济分布重新分散化。
生产技术的可获得性
劳动力的流动性会导致经济活动分布的集中,与此相对的是,跨地区的生产技术流动则是造成经济分布分散化的重要动力。当技术的流动变得更为容易的时候,落后地区就更容易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随着各个地区的技术水平趋同,分散生产的成本下降,于是生产就没有必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分散的经济布局更容易维持(Baldwin and Forslid, 2000)。
知识创新活动的本地化
一般认为,知识创新活动有很强的外溢性,所以知识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向心力。但是如果地区之间的各种禀赋和环境差异太大,导致在不同地方之间创造的知识不能互相利用,或者仅仅是因为对创新研究的成果流动有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创新活动必须在本地进行,那么这就会成为经济分布分散的一种离心力(Fujita and Thisse,2002)。这实际上跟生产技术的可获得性是对称的力量。
高运输成本
如果商品的运输成本很高,那么在一个地方生产而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出售就会变得不划算,因此,生产的布局就会趋于分散化(Fujita, Krugman and Venables,1999)。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各个地区之间运输成本无限大,那就意味着所有地区都将会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将是分散的,这也是对经济发展初期地区经济分布的较好近似。当然,这里的运输成本也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为一种贸易成本。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上面的这些向心力和离心力因素都在发生着改变,但是它们变化的速度并不相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可能使得经济的布局发生各种深刻的变化。
2.1.3 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权衡
前面我们已经归纳了能够对经济集聚带来影响的种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些能给普遍的经济活动带来好处,如劳动力共享市场、知识外溢等,这些外部性被称为城市化外部性(实际上这些外部性不但对于经济活动在城市里集中意义重大,对于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也同样非常重要);而有一些类型的外部性则主要给类似的企业提供好处,如市场关联、专业化中间投入和服务等,这些外部性被总结为行业外部性。
梁琦(2004)也对以上这些影响空间集聚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归纳,她把这些因素归纳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要素禀赋,这包括了地理、气候、矿藏等等因素;第二类是基本因素,包括运输成本、收益递增和知识溢出;第三类则是市场因素,包括地方市场需求、产品差异性(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偏好产品差异所带来的消费收益)、市场(垂直)关联和贸易成本。
在研究不同的经济集聚现象时,我们将关注不同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组合。比如在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时,我们关注更多的向心力是城市化外部性类型的向心力,关注更多的离心力则是拥挤成本,而相对来说本地市场收益和内部规模经济就考虑得不多;另外,在考虑城乡问题时,还需要考虑到额外的向心力——由于城市产业和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城市化推力。在关注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时,关注较多的向心力包括市场关联和前后向联系等产业组织方面的外部性;因为相对来说一个区域的地理尺度比较大,所以在离心力方面对于拥挤问题就关注得比较少,而更关注由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强弱所带来的离心力。
显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关系也将发生改变,于是它们组合的结果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随着经济发展,会发生城市化和经济活动集中度变化等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