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 5665字
- 2024-10-31 22:35:16
2.2 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交易
国际货币的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国际贸易,还包含国际金融市场。货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被广泛使用,也是该货币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2.2.1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交易规模与结构可以全面体现一种货币的供求状况,反映该货币的国际关注与认可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规模明显增大。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美元、欧元、日元等世界主要货币震荡加剧的形势下,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不断完善,灵活性和波动性增加。在较强的人民币升值市场预期带动下,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量快速攀升。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0年全球外汇交易中,人民币交易的全球占比为0.9%。虽然买卖人民币的规模远低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世界主要货币,但是与2001年相比,2010年人民币交易规模增长了近10倍(见表2-2),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主要货币。
表2-2 全球外汇市场各币种日均交易量(%)
注:双边重复计算,总额占比为200%。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全球外汇市场与衍生品OTC市场交易规模总计表,2010年9月。
据国际清算银行2010年4月统计,OTC外汇市场中人民币日均交易规模达342.61亿美元,其中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外汇互换、货币互换与外汇期权的占比分别为23.71%、41.59%、19.92%、0.19%与19.50%(见表2-3)。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规避汇率风险的远期、期权交易增长迅速,而且远期交易成为人民币外汇市场中最重要的交易品种。2011年中国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成交规模达1.99万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0.9%,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表2-3 2010年人民币OTC日均外汇交易规模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Reportonglobalforeignexchangemarketactivityin2010,2010年12月。
除了进行人民币衍生品种类创新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还陆续增加了货币交易品种,扩大人民币外汇交易范围。随着中国企业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跨境贸易规模的扩大,澳元和加元的结汇需求量不断上升。2011年11月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相继增加澳元、加元对人民币的直盘交易,交易品种包括现汇、远期和互换。2011年1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又推出了人民币对泰铢的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使得中国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即期交易货币对增至10个,即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澳元、加元、港币、俄罗斯卢布、林吉特、泰铢,外汇市场货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中国境外,为了满足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人民币需求,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人民币外汇产品。例如,2011年3月,美国银行上海分行与一家亚洲食品行业跨国公司签订4笔人民币货币掉期合约,首开人民币计价外汇掉期之先河。同年8月,CME集团参照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推出全新人民币计价外汇期货合约,试图锁定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该合约的推出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海外投资渠道、促进人民币资本市场的发展。然而,为了规避外汇管制的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容易成为热钱投机的手段,造成NDF人民币远期汇价的较大波动,并从外部对人民币未来的汇率形成施加影响和压力。
2.2.2 股票市场
人民币股票市场在2011年取得了重大进展。2011年4月29日,香港首只人民币计价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汇贤产业信托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作为第一只离岸人民币IPO,它对香港离岸市场发展及人民币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离岸市场人民币计价股票这一新的资产类别,标志着人民币计价股票市场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汇贤信托基金的交易情况如表2-4所示。随着离岸市场人民币计价股票的发展,人民币计价股票交易将在全球股票交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2-4 2011年人民币计价股票月度交易规模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票市场交易规模出现大幅萎缩。2009年后全球股票市场交易量逐渐回升,其中人民币计价股票交易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尽管2010年以来人民币股票发行规模增速放缓,目前人民币计价股票在全球股票交易规模中的占比仍然保持在10%左右,较2005年增长了10倍。人民币计价股票已经成为世界股票交易中的生力军,中国股市市值名列全球第二。
2.2.3 衍生产品市场
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发展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利率、汇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这会大大增强国际社会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信心,满足其正常的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因而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的快速扩张,刺激了市场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更多需求。
在中国资本项目逐渐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加剧,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人民币衍生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推动了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较快发展。
2011年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规模较小,全球市场占比不足1%。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全球利率衍生品OTC市场未清偿余额达504万亿美元,2001-2011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9.5%。其中,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的占比分别为32.1%、36.6%、8.6%、13.3%与1.1%,而人民币占比尚不足1%(见图2-6)。
图2-6 2011年12月利率衍生品全球OTC市场币种结构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在股票相关衍生品全球OTC市场中,欧洲、美国、日本的占比分别为43.49%、32.36%与10.82%,位于全球前三位。中国权益类衍生品归于其他亚洲国家,占比不足1%(见表2-5)。
表2-5 2011年12月OTC股票相关衍生品市场结构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2.发展迅猛,交易活跃。
2011年国内外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风险管理需求上升,导致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交易活跃。当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衍生品主要包括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与债券远期三种(见表2-6)。
表2-6 2011年银行间市场衍生品成交金额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11年统计月报。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2011年银行间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共成交2.8万亿元,同比增长52.6%。其中,利率互换市场2011年全年成交2.7万亿元,同比增长78.4%,参与主体增至83家。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互换成为中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产品。
与此同时,利率互换浮动端参考利率品种增加,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2011年,人民币利率互换参照利率除去基础的FR007(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3M(3个月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与一年定存利率以外,还新增了6个月、1年期、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以及7天Shibor等品种。
2011年3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电子化方式推出利率互换交易确认业务,通过本币交易系统提供电子化确认平台,并出具统一格式的确认书。高效、标准化、权威的交易确认系统,推动了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42家金融机构通过交易系统进行电子化确认,占比超过80%。
与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相比,银行间债券远期和远期利率协议市场总体规模较小,2011年全年成交量分别为1030.1亿元与3亿元。
3.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
2011年1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确定衍生品分层监管框架,对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的做市与定价能力,以及规范衍生产品营销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受到风险资本约束强化的影响,短期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下降。
2.2.4 境外信贷市场
人民币境外信贷市场是人民币成为金融交易货币的基础。该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提升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增加境外企业之间及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之间进行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频率,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011年,中国境外人民币信贷以及香港人民币存款较2010年均出现显著增长。
如图2-7所示,2010年中国金融机构对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在100亿~200亿元之间波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是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的主体。2011年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该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银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该政策刺激了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项目跨境人民币贷款的业务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机构境外人民币贷款的发放。2011年1月,对境外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由2010年12月的219亿元猛增至1423亿元,规模增长了5倍以上。其后的12个月,中国对境外人民币贷款规模每月均保持在1500亿元左右(见图2-7)。
图2-7 2010-2011年人民币信贷收支月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
过去两年,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总量增速的变动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区间:2010年6月之前,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保持10%以下的较低增速;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人民币业务新政策,金融市场反响积极,香港人民币业务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人民币存款加速增长,占香港存款总额的比重不断提升,其增速在2010年10月达到45.4%的最高值;2011年5月之后,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速又回落至10%以下,甚至在2011年10月和12月出现了负增长。从总量上看,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从2010年初的639.5亿元增长近4倍,达到2010年末的3149.38亿元,至2011年12月,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达5885亿元。
尽管人民币境外贷款以及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在绝对量上都有巨大的增长,但截至2011年底,这两者的规模未及境内人民币存贷款规模的1%,仍然微不足道。
2.2.5 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
2011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量增长迅速,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占国际债券和票据总余额比例稳步提高。如图2-8所示,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扩大以及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占全球债券和票据规模之比从2010年第4季度开始迅速增长,增长率一度达到40%以上。此后,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规模增长放缓。2011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的余额增速平均保持在25%。
图2-8 2010-2011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规模占全球的份额很小,2011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全球占比为0.16%,与世界主要货币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同期,在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中,美元、欧元的占比超过40%,英镑的占比为7.44%,日元的占比为2.73%,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瑞士法郎的占比也有1.40%(见图2-9)。
图2-9 2011年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币种结构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2011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量的全球占比为0.42%,是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占比的2倍以上(见图2-10)。2011年人民币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量的迅速增长,明显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的影响力。
图2-10 2011年国际债券和票据发行额币种结构
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与人民币国内债券市场以政府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主的产品结构大不相同的是,企业债是人民币国际债券市场的主要产品。如表2-7所示,截至2011年底,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类别构成中以企业债为主,企业债存量占比达63.2%,企业债券数量占比达72%。2011年8月后,内地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主体进一步扩大到境内企业,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逐步提高。由于与发行在岸人民币债券存在利差,内地企业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享有融资成本更低的好处,这也鼓励了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表2-7 2011年香港人民币债券产品规模与结构
2.2.6 离岸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事实上都伴随着境内外,尤其是境外离岸市场的发展。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在2010年,美元和欧元80%的外汇交易量(包括即期和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工具)发生在境外离岸市场。同时,日元72%的外汇交易量也是在日本境外的离岸市场上发生的。
香港是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以及汇款等银行业务的首个非大陆地区。香港人民币业务于2004年推出,由专门的清算银行为香港银行的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随后,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及贸易融资银行业务、财政部及内地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等等。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卓有成效,突出表现在离岸人民币存款、国际债券发行两方面。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直接推动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提供的数据,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月均结算规模由2010年的310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1600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109亿元,由此,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5885.29亿元,约占其存款总额的9%。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对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进行了修改,在企业开户、跨行转账、人民币兑换等方面都放宽了限制。此后,香港人民币存款强劲增长(见图2-11)。人民币存款从2010年7月的1036.84亿元增长至2011年7月的5721.77亿元,增长了4.5倍。自2010年第4季度开始,经过一段高速增长后,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速放缓。2011年上半年香港人民币存款平均每月增长约10%,受年底前增速放缓影响,全年月均增幅为2%。
图2-11 2010-2011年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
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为支持全球银行人民币离岸交易,香港构建了一个高效可靠的人民币清算平台——人民币结算所自动转账系统(人民币RTGS)。人民币RTGS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延伸,实行实时支付结算。截至2011年末,共有187家银行加入该系统,其中165家为外国银行与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这一网络覆盖了六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
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的主要场所。200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规定境内金融机构经批准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同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同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发行了第一笔人民币债券。此后,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额逐年上升(见图2-12)。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有“点心债券”和“合成债券”两类。2011年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配售,香港人民币债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图2-12 2010-2011年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
数据来源:香港交易所。
2011年10月,宝钢集团赴港发行65亿元人民币债券,这是境内企业首次获批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在此之前,内地企业在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基本都通过境外子公司进行运作。目前,越来越多的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主体由最初的内地金融机构,扩展至财政部、香港银行在内地的附属公司、内地红筹公司、港资企业、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