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
- 陈秉公
- 7258字
- 2020-08-29 18:24:01
(一)“结构选择论”的理论基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学说,是一个严密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只给无产阶级也给全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关于世界物质性理论、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性理论、实践与生存世界关系的理论、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真理与价值理论、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等,都为“结构选择论”的建立提供了科学而明晰的指导,构成了“结构选择论”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是“结构选择论”核心范畴——“结构与选择”理论的灵魂。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恩格斯在1888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序言中,曾经这样评价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曾这样经典地阐述他所创立的“新世界观”:“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不只阐明了人类社会的结构、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发展的机制和方式,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阶段和前景,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的上述思想是全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核心,也是“结构选择论”全部思想理论的依据和灵魂。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创造力。在马克思看来,在实际生产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并且作为主体的人“必须是出发点”。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是主体,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其他自然物只能做客体。恩格斯讲得更透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能够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是具体的历史性的主体,是具有实践本质的人,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三种主人,即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的主人。对此,马克思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的论述,为“结构选择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在“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选择决定自己命运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其核心是科学的实践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与应对外界环境的压力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人的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很早便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没有科学地阐释实践的本质和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将实践科学地规定为人为了应对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在同旧唯物主义做斗争中深刻地阐述了能动的实践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批评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并且指出,结果“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将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的人的主体“能动方面”重新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学术史上第一次把物质生产作为第一位的实践形式,并把实践提升到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高度。这一理论也是“结构选择论”的理论立足点和基石。马克思曾这样阐述“第一位的实践形式”:“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以物质生产为首要形式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它不只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与人产生区别的基本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实践是人生存的基础,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也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像动物那样是遵循自身基因的展现和外界环境的规定而产生的适应性活动,而是一种自觉的目的性的活动。目的在一开始就作为实践者头脑中的观念或想法存在着,并且这个目的是实践者本人“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当然,实践必定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实践活动无不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条件不同,实践活动也会不一样。
还应特别强调的是,实践既是人产生“二重生命”(“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二重生命”相统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统一、“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相统一、“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基础,是人由“物化”走向“人化”,走向“自由的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是“结构选择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内涵丰富、深刻,是“结构选择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立足点。人类自我认识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直观领悟性认识阶段、反思抽象性认识阶段和辩证具体性认识阶段。第一阶段,人们主要是靠直观领悟来把握人。第二阶段,人们通过对人的理性反思抽象地规定人。第三阶段,人们现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把握人。这就是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重要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不仅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之谜”,而且揭开了人的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发展变化是因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是理解人之变和人之谜的钥匙,把人理解为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把人的本质及存在方式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不仅说明了人的无限发展性,也说明了人的无限丰富性。这也是在马克思之前许多思想家不理解人的根源。在深入考察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人学“空场”。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具有社会性。人主要包含四种属性——相互依存性、社会交往性、道德性以及劳动中的合作性。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恩格斯也说: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社会是人们相互依存的生存条件。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发展的。第二,马克思曾对人的本质做了具体阐述。如: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能动的实践活动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指出,“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他又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又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就单个人来说,人的本质也是可变的。在生活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人的本质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性是怎样产生的?应当承认,首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关系的影响,他的社会经历和具体社会关系决定了他的本质。不承认这一点,便离开了唯物论。但是,另外也不能不看到个人的主观努力和选择对自己本质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不承认这一点,便离开了辩证法。
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完整人理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此后,又在许多重要著作中做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强调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协调的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特别指出,人应当是一个“完整人”,全面发展的人。人应当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片面发展的原因——社会分工,同时私有制和阶级剥削加重了这种片面性。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在生产某个商品时发生的分工”,则“完全消灭工人的独立性并使工人变成在资本指挥下的社会机构的部件”。“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人的这种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因此,要改变人的畸形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建立在资本主义剥削基础上的旧的社会分工。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发展历程。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反省和超越的过程,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成长历程必然依次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和三种历史形态。第一,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这时的人虽然已经脱离动物界,但并未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只能结成共同体,这使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第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人在进一步发展中,以社会联系取代自然联系,推动个人走向自主,形成独立人格和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人”。人的这一步发展是通过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而实现的。这一步发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个人的独立,推动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人从自然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被束缚于物的统治之下。第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的形态。这就是人类的自由自觉发展形态。这三个基本阶段和三种历史形态是人必经的发展历程,是不可避免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马克思深刻地阐述了人的价值理论。为弄清人的价值,首先,应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两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思想。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内在的尺度”指的就是“人的尺度”,也即“价值的尺度”。其次,要弄清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主体就是人和人类社会,客体就是客观事物。价值所表示的是客观事物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也可以通俗地说,价值就是事物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客观属性。人的价值不同于一般的事物。人的价值具有特殊性,人除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价值外,人本身的生存和需要的满足也是一种价值。如,一个病入膏肓、丧失全部工作能力的人,或者一个全身残废、从来不能做任何工作的人,他确实不能为社会再做任何贡献了。但是,他是主体,他本身的生存和需要的满足就是价值。他还具有生存、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得到人格上尊重的权利和资格。人是主客体的统一。人作为客体,必须对社会有贡献才能有价值;而人作为主体,它本身得到的尊重和满足也是一种价值。所谓人的价值,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人的价值都不完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劳动“两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为探索“主体——人”的合理生存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前提。
4.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
马克思一生虽然没有写作丰富的人类学论著,但是却有着丰富的人类学思想。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类学,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过程中,从未停止研究人类学资料和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以后,用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从事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摩尔根笔记》、《柯瓦列夫斯基笔记》、《梅恩笔记》、《拉伯克笔记》和《菲尔笔记》等大量人类学笔记,直至生命的终点。他阅读和研究的人类学笔记也很多,如:莫尼、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等人著作的笔记。马克思还有许多研究片段和书信也包含天才的人类学思想,如:马克思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时写了大量片段;写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和写给查苏利奇的信等,都包含重要的人类学思想。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愿和人类学理论观点,完成并出版了人类学专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学思想大致集中在哲学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方面。可以说,人类学始终是马克思理论活动中的一个主题。马克思的理论活动,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一贯主题之外,还存在一个人类学一贯主题。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不仅影响人类的过去,也影响人类的今天。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类史的研究,并把自己关于社会史的丰富的研究成果解释为对人类史的研究成果。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事实上,马克思关于人类史或社会史的理论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第三世界现代化影响巨大的理论。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生产方式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依次更替,就像登场人物一样,依历史阶段的次序一个接着一个。这显然有人类历史“单线进化”的含义。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人类学以后,实现了重大的理论超越。他认为,人类历史进程是既连续又不连续的继承顺序。其中,导致稳定的因素和变化的因素相互对立,使某些社会的历史可能有独特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特殊性,使东方社会产生非欧洲的发展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马克思认为,每一种社会内部的冲突都具有独特性,这使历史发展具有独特性。这已包含人类历史“多线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曾针对有人试图将他的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理论(五阶段论)公式化愤慨地指出,如果有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相同的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克思的这种思想不仅给中国和亚洲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欧洲国家的新道路,同时也为曾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国家反对闭关守旧、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直至今天,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仍然切入现实生活,为解决各个民族的发展难题服务。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还包含着其他方面的大量杰出的人类学思想。如:关于人类学概念,恩格斯认为,人类学“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这个人类学定义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深刻的;关于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崇拜”的批判,论证社会历史研究必须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思想;关于人的发展历程(三个发展阶段)和人的解放的思想;关于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思想;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的理论;关于人的类存在和类生存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学的宝贵理论财富,给建立“结构选择论”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