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气节的海罗杉

1964年4月25日 戴流致儿子张昭兴

家书原文

昭兴:

我于上月卅一日动身回老家,在路上走了六天才到。到家后,奶奶很高兴。关于〈你〉爸爸病故的事情,奶奶到现在还不知道。我们一共住了五天五夜,回京那天早晨,奶奶哭起来了。对她老人家也实在没办法,我本来打算说服她来北京,让她过几天好日子,我们也可以多尽一些责任,可是她怕死在外边,怎么也不同意。

回到瑞金参观了一天,看到“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党的第一次、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的会址此处应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红军烈士纪念塔”。在瑞金,又遇到爸爸的一些老战友,〈他们〉再三邀请我们去一趟井冈山,结果我们又用了两天的时间参观了井冈山“毛主席的故居”,也看到“井冈山五大哨所”的险要地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回到南昌,又住了一天,参观了“八一纪念馆”,并将爸爸的照片、简历、悼词、遗物送到革命烈士纪念堂。

我这次回家,除将奶奶的生活照顾、抚恤作了妥善的安排以外,参观了几个地方,受到了很多教育:1.更具体而又生动的体会到革命老前辈这条革命道路走的实在不容易,使我们认识到更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加倍的努力,保卫我们已得的革命果实,而且继承他们的顽强精神,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2.江西革命老根据地在革命的历史上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一笔血的仇恨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就我们的家乡下洲坝也不过二三十户人家,参加红军的四十三人,解放后活着回来的只有三人(包括你的爸爸)。整个江西,据目前调查,有名有姓被国民党杀害的就有廿五万多人,另外小孩子、妇女,找〔查〕不清姓名的就无法统计〈了〉。井冈山的农民几乎都让国民党斩尽杀绝了,少数的逃亡到外省去。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口号是“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宁杀错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一直到现在江西南部人口还不很兴旺。3.我这次回家,江西军区、省委、地委、县、社各级政府对我们照顾的无微不致〔至〕,非常亲切、热情,使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如果不是组织关怀照顾,我这样拖儿带女的回家实在不容易,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大鼓舞。昭兴,我们今后更要加倍努力作〔做〕好工作。

母亲戴流与三个孩子合影,左一张昭兴,左二大妹张昭馥,怀抱大弟张昭强。1949年春准备南下时,摄于徐州

到井冈山上,看到毛主席的故居(是五七年按原样修复的)。国民党进占井冈山后给烧掉了,只剩下一堵墙。好心的群众怀念红军,将这堵墙用草和树皮盖起来,保存下来了。我们照原样修盖时,将这堵墙留下,和新墙接在一起,现在看起来很清楚。房子外边有两棵常青树,一棵叫海罗栅〔杉〕,一棵叫凿树。当白匪烧房子时,将这两棵树烤的一直不再发芽长叶了,直到我们将房子修复后,经过修理灌溉,这两棵树又长的很茂盛了。因而群众传说,这两棵树是有气节的,在白匪的统治下,它也不屈辱而生。现将海罗栅〔杉〕的叶子寄给你两片,留作纪念。

详细情况,以后再写信慢慢告诉你。

你最近情况如何,希速回信。

你和你的战友们好

代〔戴〕流

25/4

家书背景

这是一位八路军老战士在丈夫去世后第二年,即1964年返回丈夫老家江西瑞金看望婆母后,写给正在青岛当兵的儿子的一封信。

写信人戴流,1921年6月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1955年转业到外贸部人事局,后调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84年离休,2015年去世。

戴流在给儿子写信,摄于1964年

戴流的丈夫张雄(1908—1963),原名张德仁,又名张冠英。江西省瑞金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连政治委员、办公厅秘书、特务营连政治委员、野战医院政治委员,曾任红一军团司令部第四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第十师政治委员、鲁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35军副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七舰队政治委员、海军舟山基地政治委员、海军干部部部长、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3年8月,张雄因肝硬化腹水住院。在病危之际,他嘱托妻子戴流三件事:“要做好工作,带好孩子,照顾好老太太。”戴流把丈夫的遗嘱铭记在心。

全家福,前排左起大妹张昭馥、二妹张昭惠、小弟张昭国、大弟张昭强,站立者张昭兴,母亲怀抱为小妹张昭梅,1955年摄于北京

1964年春,为了安排婆母的生活,戴流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回老家江西瑞金下洲坝探亲。戴流到家后,地方各级政府很关心,乡亲们也都很热情。组织上对她的行程作了周密的安排,带她参观了不少地方,使她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

对于“带好孩子”,戴流的理解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抓好思想教育,要使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健康的品格,真正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从老家回来以后,她就给当时在部队当兵的长子张昭兴写了这封语重心长的信,讲述自己回老家的感受,教育儿子要继承父辈遗志,脚踏实地地工作,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张昭兴兄弟姐妹六人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较好地书写了自己的人生。

张雄在世时的最后一张全家合影,1961年摄于北京,手工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