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术便览
  • 张洁
  • 2118字
  • 2021-03-24 06:25:29

校注说明

一、作者生平及著作年代

《仁术便览》明代张洁撰。张洁的事迹不见于史书,仅见《仁术便览》明万历十三年刻本的卷末记载:“万历十三年春仲月吉临邑清泉张洁选集。”推知其为山东临邑人,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生卒年不可考。据该书之序可得点滴资料,王再聘序中说:“吾邑张君,精于岐黄之业,集为《仁术便览》。”方应选序中说:“文学张君,蚤以儒生起家,已而厌弃,好养生言,用是搜古验今,綦累成帙,因扁其名曰《仁术便览》。”以上资料可知张洁是先习儒,后业医,于明万历十三年编集了《仁术便览》。

二、著作内容、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仁术便览》共四卷,主要讨论94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内容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每一种疾病病名之下首先冠以总论,次列方药。总论简明扼要,或审病因,或析病机,或辨证候,或论脉象,或述治法。不拘一格,简洁实用。方剂采摭范围较广,其中以唐、宋、元、明医方为多,大都是名家医方,经典实用。亦间附民间单方验方,兼顾简便廉验。书末还附有一百余种常用药物的炮制方法,对研究中药炮制颇有参考价值。

《仁术便览》的编撰有以下特点:

(1)小而全,简而要。

(2)总论详略得当,大病多论,小病少论。

(3)选方大小得当,先选经典名方,后列单方验方,切合实用。

《仁术便览》在学术上崇尚金元四大家,治伤寒多采用《伤寒论》经方与河间方,治虚损、脾胃、火门、内伤泄泻等多宗李东垣健脾益气、升阳散火、甘温除热之法,治痰厥、头痛、眩晕、气滞、六郁,则从丹溪倡导的气、血、痰、郁立论。该书在当时当地有一定的影响,方应选序赞曰:“一开卷间,青囊大备,若入武库,五兵纵横。”惜该书刊刻过少,世上罕见流传,故而在医学史上未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版本源流、底本和校本的选择及各版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仁术便览》成书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初刻由张洁的同乡王再聘发起,冀州知府方应选和夏惟勤合力刊刻。所以初刻本又被后人称为“冀州本”。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冀州本存有五部,分别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此外,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清顺治年间据明万历刻本修补的本子,该书的刻本仅此两种。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底本采用王玉振医师家藏本(不知现藏何处),198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据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稍加修改后出版。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十三年冀州刻本为底本,以清顺治修补本为主校本(简称“顺治本”),以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为参校本。该书虽然引用了许多前代文献,由于是暗引(不交代出处)和义引(删节引用),所以本次尽量少用他校(无损文义者,不出校)。

《仁术便览》的初刻本由于年代久远,辗转印刷多次,现存的版本都存在文字漫漶的现象。

经过版本调研发现:国家图书馆版本与南京图书馆收藏版本(以下简称南京藏本)实际是一个藏本。但国家图书馆藏本已查无下落,而南京图书馆所藏胶片因保存不善,多处粘连皱折,导致字迹漫漶不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本(以下简称中医科学院藏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品相较好且完整。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以下简称北中医藏本)是残本,缺第3卷、第4卷,配补了第4卷,仍缺第3卷。所以本次整理,以中医科学院藏本为基础,因其有部分残缺,利用其他藏本进行了补缺。因系同一版本,径补不出校语。

四个藏本虽然属于同一个版,但有序的差异:南京藏本与北中医藏本有王序、方序,缺夏序,中医科学院藏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缺王序,有方序和夏序,推测可能印次不同。

四、校勘体例和原则

本次出版整理原则如下:

1.凡底本无误,校本有误者,一律不出校记。

2.底本与校本不同,两者俱通,但难以断定是非者,保存底本原貌,出校记说明。

3.凡改动底本文字,除属统一改动者在校注说明中说明外,均予出校。

4.底本中字形属一般笔画之误,如属日、曰混淆,己、巳不分者,予以径改,不出校记。

5.底本中的俗写药名统一以今规范药名律齐,予以径改,不出校记。如兔丝子改为菟丝子、马兜令改为马兜铃、马兜零改为马兜铃、射香改为麝香、姜蚕改为僵蚕、绪断改为续断、虾蟆改为蛤蟆、草叩改为草蔻、龙会改为龙荟、班猫改为斑蝥、川山甲改为穿山甲、青湘子改为青葙子、史君子改为使君子、牛旁子改为牛蒡子、柯子改为诃子、川练改为川楝、琐阳改为锁阳、肉苁容改为肉苁蓉、紫苑改为紫菀、白敛改为白蔹、鹏砂改为硼砂、山查改为山楂、栝蒌改为瓜蒌、辛荑改为辛夷、蝉退改为蝉蜕、褚实改为楮实、褚叶改为楮叶、荜拔改为荜茇、荜麻改为蓖麻、萆麻改为蓖麻、梹榔改为槟榔、没石子改为没食子、白芨改为白及、白藓皮改为白鲜皮等。

6.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体字径改为现在通行字,不出校记。

7.底本中的通假字,出校记说明通假关系,必要时征引训诂书证或文献书证进行注释。

8.底本与校本虽然一致,但按文义疑有讹、脱、衍、倒之属,又缺乏依据未能遽定者,保留原文不作改动,出校存疑。

9.本次整理,重新编制目录。若正文与底本目录不符处,且底本目录正确者,则据目录修改正文,并出校说明。

10.原书为竖排繁体,今改为横排简体,并加以句读,文中凡表示文序的“右”均改为“上”。

11.原序言无序号,本次整理时添加。

12.序、跋中因自谦改变字号处,本次整理时统一与正文字号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