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治方

补中益气汤  治中气不足,肢体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大而虚;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或疟痢因脾胃虚而不能愈;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宜用此伐之;或入房而后感冒,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汤散,急加附子;或泻痢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汤。

嫩黄芪 蜜水浸炒,一钱半。东垣云:温肉分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  楝参 去芦,一钱,补中益气  甘草 ,一钱,和中降火  陈皮 一钱,和脾、消痰、利气  白术 去芦,一钱,扶胃健脾  当归身 酒洗,一钱,随参、术能补血  柴胡 五分,能使胃中之清气左旋而上达  升麻 五分,能使胃中之清气从右而上迁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稍热服。加酒炒黄柏三分,以滋肾水,泻阴中之伏火;红花三分,入心养血。

内伤挟外感者,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从六经所见之证,加减用之。如见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加羌活、藁本、桂枝;如阳明,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加葛根,倍升麻;如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加黄芩、半夏、川芎,倍柴胡;如太阴,则腹满而嗌干,加枳实、厚朴;如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加生甘草、桔梗;如厥阴,则烦满囊缩,加川芎;如变证发斑,加葛根、玄参,倍升麻;内伤挟痰,加半夏、竹沥,仍入姜汁传送。如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顶痛脑痛,加藁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用此四味足矣。若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者,加羌活一钱,防风七分,甘草三分,藁本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三分,消其肿。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三分。口干嗌干,或渴者,加葛根五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一钱。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厚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者,加白芍药炒五分,甘草炙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桂心五分。夏月腹中痛,不恶寒反恶热者,加黄芩五分,白芍药一钱,甘草五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五分。如胸中滞气,加青皮二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重疼,乃风湿相搏,加羌活五分,防风五分,升麻一钱,柴胡五分,藁本根五分,苍术一钱,如病去,勿再服。大便闭涩,加当归梢一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各宜加不去节麻黄。若春温大热,加沸甘草三分,款冬花一分。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火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神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金,助秋损也,在三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若胃口当心痛,加草豆蔻仁三分。若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寒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夏月加黄芩、黄连;秋加槟榔、砂仁。若脚软乏力或痛,酒炒黄柏;不已,加汉防己。心烦燥,加生地黄。若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按:上方补元气、养脾胃、升提下陷之气,治内伤之要药也。

白术散  治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不可用淡渗药,乃胃中元气虚少故也;并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及治酒积呕哕。

人参 以茯苓引,则泻肾中火邪,补下焦元气  白术 补脾胃虚弱  茯苓 白者虚劳  藿香 温中,止霍乱  木香 丹溪谓:木香行肝气,苦入心,辛入肺,心肺气调,而肝家郁火自伏  葛根 止呕吐,干呕不息  甘草 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身大者,补中焦元气

上锉,作一剂,水煎,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服。如能食而渴,人参白虎汤。

按:上方治胃虚之剂。

补气汤  凡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此二三剂,免生内伤发热之病。

黄芪 一钱半,治上焦虚喘短气  人参 能行气行血  白术 扶胃健脾 陈皮 和胃痰利气  麦门冬 去心,各一钱,止渴燥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  五味子 十个,生津止渴,补虚劳  甘草 炙,七分

上锉,作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食前服。劳倦甚,加热附子五分。

按:上方治气虚之剂。

补血汤  凡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惊悸烦热,并宜服之。

当归 一钱,与人参则补气血虚  川芎 五分。东垣云: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而止痛  白芍药 炒,一钱,入手足太阴经,通肺燥,滋肾阴补精,停湿,令小便自行,非通利之药也  生地黄 五分,滋肾水真阴不足,劳瘦骨蒸  人参 一钱二分。能行气止渴生津  茯神 一钱,治五劳口干  酸枣仁 炒,一钱,丹溪云:治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者  麦门冬 一钱,退肺中隐伏之火  五味子 十五个,补虚劳  陈皮 五分,补胃和中  栀子 炒,五分,治风痰头眩  甘草 炙,五分

上锉,作一剂,水煎,温服。

按:上方治血虚之剂。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助脾胃,此药最好。

白术 扶胃健脾  莲子肉 能涩精,补十二经气血,除百病,食与入药俱宜去心  人参 补中益气  薏苡仁 久服益气,令人能食,味甘寒无毒  甘草 健脾泻火和中  砂仁 暖胃温脾又行气  山药 补心气不足,镇心神  白茯苓 行窍、渗湿、和中  白扁豆 补脾胃、五脏,和中下气,止霍乱、吐泻  桔梗 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参苓白术丸  云林制。治病后元气虚弱,此药补助脾胃,进羹饮食,壮健身体,充实四肢,清火化痰,解郁养元气。

人参 一两  白术 二两半,土炒  白茯苓 去皮,一两  山药 炒,一两 莲肉 去皮心,二两  陈皮 一两  薏苡仁 二两  半夏 汤泡、姜汁炒,一两  桔梗 二两  黄连 姜汁炒,一两  神曲 炒,一两  香附 一两  白扁豆 姜汁炒,一两  砂仁 五钱  甘草 一两  加当归 一两  远志肉 一两  石菖蒲 五钱,尤妙

上为末,姜、枣煎汤,打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汤送下。忌生冷之物。

白术八宝丹 胡云阁传。治一切虚损之疾。

白术 半斤,二两去毛土炒,六两熬膏  人参 五钱,有嗽去此  白茯神 去皮木,一两半  远志 洗搥去骨,两半  白芍药 酒炒,两半  陈皮 去白,一两半  神曲 炒,一两  麦芽 五钱

上为末,用白术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或加至一钱半,白滚水送。

白术膏

白术 一斤,去芦,火上炙

一块锉,一块成片,入水十碗,熬汁二碗,将渣捣烂,入水又熬。绞出汁一二碗,去渣,将前汁共熬至二碗,加蜜四两或半斤,再熬至稠黏,滴水成珠为度。日服二三次,白汤送下。

白雪糕  单孟齐传。

大米 一升  糯米 一升  干山药 四两  芡实 四两  莲肉 去皮、心,四两

各为细末,入白沙糖一斤半,搅和令匀,入笼蒸糕。任意食之。

按:上方养元气、健脾胃之剂。

补聂久吾先生治内伤方,出《奇效医述》。

治内伤挟外感日久烦闷先清后补得效述医案

甲辰夏月,予族弟年三十,强壮,有妻妾,偶有房劳而感寒。彼自知其有内伤也,医者亦明知其有内伤也,初用苏叶、防风等药一二剂,而不敢发汗,其表邪固未散也。至六七日后,表邪入里,寒郁为热,烦热燥乱不可当。一医用栀子豆豉汤,吐逆不受。一医用人参五分,加入知母、石膏等药内,其烦燥愈甚。延至十数日,诸医束手,其家自谓必不可救矣。适予自京回,亟来请予治。予诊脉察症,因思原有内伤则元气固虚也,外邪入內则邪气犹实也,当先清其邪气,而后补其元气,分两截治之耳。先用酒炒黄芩等药,每日服二剂,服至四剂,病者烦热大除,喜甚,以为再生,予则以为未也。至第三日,仍依前方合药二剂,予戒病者曰:今日当转方用补,此药止可服一剂,或半剂,若觉服得不快,即来请我再看,当另制药服。果服药一剂,至午刻,病者又觉烦燥,自心慌乱,以为服药既效而又变症,病必不可为矣。至申刻复请予视,予察其脉虚大,谓病者曰:外邪已净,内伤事发,服补药当自安也。因归,制加减补中益气汤一大剂与之。诸医见予先用清凉得效,而今骤用补,又因前用人参五分,不相投,咸疑骇,而戒其家必不可用补。至日晡,其兄又来说不敢服药之意。予曰:汝家有疑,且将其药煎熟,姑少饮试之。果将药煎熟,先饮一二酒杯,便觉烦燥少除,连饮数次尽剂,至天明而烦热尽除,精神清安矣。因连此药六剂而全安。

原用清解药方

黄芩 七分,酒炒  前胡 五分  麦冬 八分  天花粉 酒炒,七分  去白陈皮 三分  甘草 生用,三分  桔梗 去芦,五分  竹茹 六分  赤芍 四分  薄荷 三分  贝母 七分  连翘 去心蒂,五分  陈枳实 炒,四分  童便香附 六分

生姜一片,同煎。此药服过五剂。

原用加减补中益气汤

人参 二钱  黄芪 蜜炙  当归身 麦冬 各一钱五分  去白陈皮 炙甘草 柴胡 各五分  白术 去芦,去皮,六分  北五味子 大颗者,研碎,九粒

生姜一片,好胶枣一枚,洗净、去核,同煎。此药服过六剂而愈。

或问曰:内伤挟外感,与外感兼内伤,何所分别?曰:先有内伤,而后感寒,谓之内伤挟外感;先有外感,而又内伤,谓之外感兼内伤。此大同小异,其治法亦大略相同也。然内伤不必皆房劳,或饮食伤脾胃,或劳倦伤神气,皆谓之内伤,但不若房劳为甚耳。或又问曰:内伤、外感相并,俗谓之两感,言其内外两受病,非仲景伤寒,阴阳两感之谓也。此病举世不能治,即治之全活者甚少,何者?欲攻外邪,则愈损正气,而虚怯以死;欲补正气,则反内外邪而热燥以死。且自古名公方论,不惟仲景伤寒奇篇,无一言及内伤,即东垣《内伤外感论》,言之虽详,然后意恐人误认内伤发热为外感发热,因辩若何为内伤当补,若何为外感当发。至于内伤挟外感等症,并未论及,亦无治法,丹溪亦言之未详。古人未传,无怪乎时医之不能治虚病也。今予分两截治之,先清其外邪,而后补其内虚。起死回生,识见超越千古矣。然此为日久而外邪入里者立法也,若内伤挟外感,初起一二日,寒邪尚在表者,用何法治之?曰:此当速发其汗,强壮者用羌活汤发之,怯弱者用加减参苏饮发之。一汗之后,即当用补,虚甚者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补之,虚未甚者用生脉散补之,此其收功比外邪入里者尤速也。若发汗后不补,则虚阳外散发热,死矣。

羌活汤

羌活 苏叶 白干葛 各一钱  苍术 防风 各六分  白芷 小川芎 去白陈皮 各五分  生香附 七分  甘草 三分

生姜三片,同煎,热服取汗。

加减参苏饮

人参 五分,虚甚者加至一钱  苏叶 干葛 各一钱  去白陈皮 制半夏 各五分  白茯苓 六分  甘草 三分  香附 白芷 小芎 各五分 防风 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取汗。

加减补中益气汤 见本条前

生脉散

人参 一钱五分  麦冬 二钱  北五味 五分,打碎

单水煎,不拘时服。觉精神虚弱,连服数剂亦可。觉有火,加酒炒黄柏三分。

治劳伤感寒先发后补得效述医案 出《奇效医述》

辛亥季夏,予授福庠,僚友有梁姓者,年已七十,因学道岁考在傍收卷,劳倦出汗多,回衙洗浴感寒。医用防风、苏叶、羌活等药,已发其汗,又用黄芩、柴胡、赤芍等药清解之。服清解药一剂,便觉精神昏倦沉重。予闻其病重,往视之,见其又煎清解药一剂将服。予诊其脉虚弱欲绝,惊,谓之曰:外感已净,内虚已极,若再服凉药不可救矣。急令勿服前药,因以补中益气汤与之。服一剂,而精神顿起;服二剂,而稍安。此友系汀州人,其俗每夜必洗浴,此时天热甚,又于晚间洗浴感寒,身又发热,又请予治。予曰:昨因内虚而用补得安,今又感寒,补之不可,发之不可,将奈之何?为之沉思者久之。因设一法,将加减参苏饮、补中益气汤各制一剂,各用瓦罐煎熟,先用参苏饮热服发其汗,略停一时,俟其身热退,即用补中益气汤,温服补之,遂复得安。再用补数剂而全安。

原用加减参苏饮 方见前论内伤挟外感条

原用补中益气  此与东垣原方虽同,而等分稍异,故录之。

人参 一钱三分  蜜炙 黄芪 当归身 各一钱五分  白术 炒,八分 去白陈皮 五分  炙甘草 六分  升麻 三分  柴胡 五分

生姜一片,去皮,好胶枣一枚,去核,同煎。

治内伤感寒日久郁热先清后补得效述医案 出《奇效医述》

予表侄年近三十,新娶未久,感寒未经发汗,延至十数日,烦闷已甚,目昏耳聋。医咸知其有内伤也,不敢用清解药,或略用人参一二分,入口嚼之,即燥不可当。大便秘十余日,又自汗不止。诸医束手,其家求救于予。予诊其六脉洪数,视其面容红紫,因谓其家曰:此虽有内伤,然其外邪郁热已甚,若不先疏利而荡涤之,断无生理。因连用清凉药三剂,次日一更时,用牵牛大黄丸二钱五分下之,至三更以后利三四次,便觉清爽,耳目闻见复旧矣。至天明以后,又渐起烦热。予诊其脉已虚,知其内伤病出也,连用生脉散,一日服二剂,而烦热悉除。后服补中益气汤,十余剂而安。

原用清凉药方

黄芩 麦冬 各一钱  连翘 前胡 白花粉 白贝母 各八钱  知母 赤芍 陈枳实 各六分  黄连 桔梗 各五分  栀子仁 炒黑,七分

生姜一片,同煎。此药服过三剂后,二剂加煅过白石膏,每剂三钱。

强壮内伤挟外感温寒两用得效述医案 出《奇效医述》

予家仆年三十岁,禀气素旺,有内伤感寒,身发大热头痛,用干葛、防风、羌活等发大汗,已而身热头痛顿愈。停二三时,后复发热烦燥。予知其内伤病发,制补中益气汤,人参止用五分,黄芪生用。服一剂,而烦热又除。过一日,后烦热又大作,自身与妻俱哭泣,以为必死矣。予诊其六脉洪数,因思此仆禀气旺,原有内热,其内伤得补,而复其邪热,亦因补而作,因用芩、连、知、柏、花粉、连翘、枳壳、前胡等寒凉大剂,每剂加酒炒大黄二钱五分,服至七八剂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