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前后

根据国共合作协议,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清涧、吴堡、绥德、米脂、葭县、定边、靖边、神木、府谷九县归边区政府管辖。1949年,榆林全境解放。新中国成立,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建国之初,曾分设榆林、绥德两个专区分管南北各县;20世纪60年代改为只设榆林地区统辖十二县,2000年撤地区改榆林市,原榆林县改为榆阳区。

边区对国医的重视、建国之后关于中医中药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榆林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榆林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气象。

一、边区的国医事业

边区政府在肩负抗日救国重任,又遭经济封锁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提出了打破封锁,生产自救,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同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多项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1.医药卫生方针 边区政府把“实行中西医结合”、“预防为主”作为医疗卫生的基本方针。1939年,边区第二次党代会通过了“关于卫生保健的工作决议”。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15条中明确规定:“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建设,欢迎医务人才,以达成减少人民疾病的目的。”同年,边区卫生处成立,要求各县设卫生科、卫生委员会,建立保健药社。1941年9月19日《陕甘宁边区优待国医条例》公布实施。此外,逐步设置各种医药卫生机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体育运动,立法禁毒,破除迷信等,也都是边区政府的重要施政决策。

2.保健药社 是边区政府领导的医药并举机构。经营药材与开展医疗相结合,既是医疗组织,又是商业机构,医药互助推动中医药发展。第一家保健药社1939年由绥德名医李常春主持在安塞县成立,1940年迁至延安,改建为保健药社总社,李常春任主任,并修订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保健药社暂行章程》,各县保健药社相继成立。清涧保健药社于1940年建立,后来益寿堂、大生堂药房加入,霍静堂曾参与医疗服务。1941年定边保健药社在光华制药厂开办。1943年李居时、康荣卿建成吴堡保健药社;米脂开设银城保健药社;霍光熙将自家同心昌药店改建为绥德保健药社。1944年马华英开办子洲保健药社。保健药社弥补了边区医疗资源的不足,为边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

3.教育与科研 米脂名医李鼎铭在延安积极推进医药发展,曾开设“中医训练班”培养中医人才。1940年边区“国医研究会”成立,以讨论国医科学化、沟通中西医团结、共同开展医药工作、支援保健药社、筹措建立中医院等为职责。李常春曾任会长,李鼎铭被聘为名誉主席。1945年,边区“中西医药研究会”成立,促进中西医合作,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方针。李鼎铭任会长,李常春为执委。之后,榆林相继成立了三边中西医药研究会、靖边县中西医药研究支会、镇川中西医药研究会。

4.军事医疗活动 榆林境内的边区军事医疗活动为军民健康、医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陕北红军根据地建立,李常春、白深庭在黄河、无定河三角地带建立了“绥清医院”为官兵医疗。1938年春,八路军前总卫生部驻清涧师家园,白求恩曾率医疗队来视察。1939~1942年359旅驻清涧医疗所为广大群众看病。1942年八路军120师后方医院设于神木贺家川,白求恩曾在此开展医疗救护工作。另外,榆林地方医药人士也通过各种渠道为部队输送药品,支持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

5.崔岳瑞运动 是边区政府倡导学习、推广崔岳瑞“破除迷信,讲究卫生”的群众运动。

崔岳瑞(1896~1965),定边人,出身贫家,苦读成才,长于内科,尤善以针灸治病。他目睹三边缺医少药,群众蒙昧,神汉、巫婆猖行,患者屡屡受骗的情形,对神巫害人深恶痛绝。每遇患者,除认真治疗外,更热诚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揭露神巫骗术,坚持十余年,逐渐得到群众理解和听从。边区政府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评为“反迷信模范”,号召向他学习,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以“破除迷信,讲究卫生”为目标的“崔岳瑞运动”,向千年恶俗挑战,震动三边各地。一时间神汉、巫婆销声匿迹,影响巨大,收到移风易俗的良好效果。

6.边区著名医家 在边区作出重大贡献的榆林名医有:

李鼎铭(1881~1947),米脂人。少时寄居舅父杜良奎家中,攻读经史子集和医学典籍,博学多能。开帐教书,设馆行医,于教育、医疗多有贡献。擅长内科、妇科及针灸、按摩。曾为毛泽东等领导治病,历任边区参议会副会长、政府副主席及国医研究会、中西医药研究会等多重领导职务。

李常春(1909~1983),绥德人。24岁参加陕北红军,将全部精力与技术奉献给革命事业。历任绥清医院、保健药社、国医研究会负责人。建国后身兼多种领导职务,但终以医疗为己任,在西安医科大学从事中医医疗工作,善治皮肤病及内科杂症,深得群众信赖。对我国卫生事业贡献卓著。

贾正矩(1880~1954),神木人。本为富家子弟,学业有成,性聪慧而正直,感于时势,遂弃文立志学医,研习经典。善内科、外科,自制止血散、接骨丹、去腐生肌散,均有良效。1936年进入边区红军医院从事医疗救护工作,一心赴救,深受军民爱戴。

苗培元(1890~1957),定边人。出身医门,幼承家学,及长,在本邑行医,经验丰富,颇有医名。1945年参加三边中西医药研究会,工作积极、开明,将几十年临证经验编辑成册,印发中西医同道,以便交流,共同研究。

参与边区医疗工作的还有霍光熙、霍静堂、李居时、王岐等。

二、榆林的中医世家

自唐代以来,榆林中医人才培养,除了官办学府教育外,还有师承、家传、自学、私淑几种学习模式。其中家传就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教育方式。榆林医家多传学术技艺于子孙,代代相承不辍,成就许多中医世家,成为促进榆林中医药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兹仅列部分中医世家于后:

何子喦→何德璘→何继昭、何绍文→何令珣、何令,唐宋间夏州(靖边、横山)中医世家。代为军医或官医,长于外、内等科。何子喦时任医博士,兼有医学教育之责。

纪二翁→纪信→纪img33→纪溁,明代延绥(绥德、榆林)中医世家。属官宦家族,亦为军医、官医,医声显赫,精于内、外等科。

张昶→张贤生→张再和→张翰甫,明清之间榆林中医世家。太医后裔,断续绵延四百多年,医药兼营,曾开设积善堂、万和堂等药店,自制成药有六龙固本丸、三消饮面等。

袁服周→袁绣藻→袁硕甫→袁明一、袁明远,清民之间榆林医学世家。善治时症,传为家学,已延续六代。医药兼营,曾开设恒泰堂、恒济堂药店。自制有小儿金粟丹、冰片上清丸、神仙双丢拐(散)等成药。

郭绣川→郭瑞西→郭金铸→郭谦亨,清民之间榆林医学世家。擅长内、妇科及温病,至今已延续六代。医药兼营,曾开设福积生药房、广生西药栈。自制成药有保赤散、伏虎神效散、桃花散、永健丸、益土育金丹等。

霍承珍→霍冀州、霍豫州→霍静堂→霍天锡,清民之间清涧医学世家。善内、妇、儿科,已延续五代。先后开有益生堂、益甡堂药店。自制加味百消丸、健脾肥儿丸、加味妇科独圣散、白玉饼等成药。

杭鹏龄→杭澍堂→杭逢源→杭继承,清民之间神木中医世家。擅长内、妇、儿科,至今已传承五代。曾开设仁寿堂药房。

吕淳→吕殿阳→吕廷荣、吕廷弼→吕鼎彝→吕韶律、吕韶光,清民之间米脂医学世家。擅长儿、妇、内科,已传五代。曾开设万瑞源、荣盛源药店。自制女金丹、百效膏等成药。

景了凡→景百川→景贤→景恕堂、景鸿儒,清民之间榆林中医世家。长于儿科、痘症,擅种痘之术。先后开设长春堂、宏济堂药房。自制加味和中丸、金衣至宝锭、三仙丹等成药。

艾肇曙→艾崇德→艾攸兰→艾毓英,清民之间米脂中医世家。擅长妇科、外科,曾设广生堂药店,自制多种成药。

李仁和→李杰→李来通→李生荣,清民之间府谷中医世家。长于内、妇科。曾开设仁德堂药房。

高盛瑞→高时臣→高寅修→高承让,清民之间绥德中医世家。擅长内、妇两科,曾设回寅堂药房。

传承三代以上的还有:神木张拱晨世家、刘子绍世家,府谷田副奎世家,榆林高瑞堂世家、张鸿儒世家、张炳南世家,吴堡张依世家,绥德霍生秀世家等。

中医世家绝不仅仅是职业上的承袭,其内涵包括这一家族若干代人在长期从业过程中形成的道德伦理,坚持的专业取向,积累的诊治经验,练就的独特技术,各具特色的教授方式,不断完善的经营规则,创制的成药,撰写的论著,以及逐步建立的职业信誉。总而言之,中医世家是一种具有医药特质的家族文化,它对培育优秀中医人才、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保护医药学术成果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代榆林中医的成绩

毛泽东主席历来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特别是中医药事业,主张中西医结合。建国前后发表过一系列重要指示。如:“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是卫生工作三大原则。“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针对建国初“废止中医”思想的回潮,毛泽东提出严厉批评:“祖国医学遗产若干年来不仅未被发扬,反而受到轻视和排斥,对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未贯彻,中西医的真正团结也未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错误一定要纠正。”并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新中国制订了正确的政策方针,在此政策方针指引下,榆林的中医事业蓬勃发展。

1.中医药机构建制 医、药、教、研机构逐步完善。各县先后成立了中医院,市本级有市中医院、中医职业学校、中医研究所,还有一所民营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一家中医脑肾病专科医院。全市所有综合医院共设有75个中医科、78个中药房。仅公立医院从业中医师就有301人。市中医院临床学科设置全面,又开设了针灸分院。民营医药机构重新进入医疗服务体制。药材经营机构,公私合营后一度萎缩,改革开放以来又勃然兴起。全市现有中药店堂415家,仅市府所在地榆阳区就有158家。这些药店草药、中成药、西药兼营,与各级各类医院配合,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医药保障网络。

2.中医教育、医疗与科研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教育。20世纪50年代,郭谦亨、高镇南在榆林,霍静堂、刘登洲在清涧分别举办中医学徒班。六七十年代起,各县相继举办中医培训班、针灸班、西学中班。李守飞、李世平等开办榆林地区中医提高班,延聘省内外名家前来讲学,为提高榆林中医学术水平、培养中医人才作出重要贡献。陕西中医学院等省内外高中等中医专业教育机构,是国家培养医药人才的主渠道,榆林各县中医骨干大多来自于此。

各级中医院按国家规定建设、配备人才,开展业务。近三十年来逐步引进现代医疗设备和西医人员,中西医疗业务同时并举。相当一部分年轻中医医生中西医知识扎实,临床双管或多管齐下,明显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各级综合医院大都设有中医科或中医师,开展中医医疗。

市中医院按不同学科设置课题,开展中医科研。著名中医专家也各自立项研究,如张鹏举“不孕症治疗研究”、“氟骨症治疗研究”,李世平“胃病治疗研究”,张世雄“肿瘤的中医治疗研究”,郭维一“肾病治疗研究”等。榆林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曾承担大型医学文献《榆林中医》的研究及编撰任务。

3.现代著名医家 建国六十多年,榆林中医成绩斐然,著名中医专家们功不可没!兹简要介绍于后:

髙镇南(1910~1982):榆林人。长于内、儿、妇科,辨证准确,疗效显著。曾在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深造。历任榆林中医联合诊疗所、中医联合医院领导职务。著有《简便中医疗法》。

王直卿(1912~1986):神木人。对伤寒、温病深有研究,曾就读于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先后在神木、府谷、榆林工作。善治外感病,多获良效。为医勤勉敬业,著有《热性病医案》。

杭逢源(1913~1971):神木人。淡泊名利,精研医理。擅治内科杂症,经验丰富,享誉榆阳、神木等地。曾任陕西省中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省政协委员。留有《杭氏医话医案集》手稿。

张鹏举(1916~1988):榆林人。精于内、妇科,遵经典,重实践,治多良效,名重一时。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理事、《陕西中医》编委、榆林市中医院领导等职务。留有医著手稿。

张政泰(1917~1986):神木人。善内科、妇科,曾在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精研《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多验。曾任陕西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神木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张世雄(1920~1994):神木人。先在神府边区从医,建国后至榆林,善妇、内、儿科,尤重肿瘤治疗研究,自创治癌三方。曾任榆林县卫生院、中医院领导。著有《癌症临床实践》。

李世平(1925~):佳县人。精研医理,注重实践。长于内科,对东垣学说钻研尤深,治症每多效验,广有医名。曾任陕西省科协委员、榆林市中医院领导等职。对榆林中医教育颇有贡献。

谢立业(1925~):祖籍山西,居府谷。力读经典,又赴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深造。精于《伤寒论》,擅长内、妇科,学验俱丰。致力于榆林中医教育,著有《伤寒六经病证治撮要》。

郭维一(1930~2000):神木人。擅长内科,对脑肾疾病尤有研究。创办榆林脑肾病医院,治多效验。曾任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榆林市中医院领导。著有《郭维一老中医临证实践录》。

现代榆林著名医家还有:神木张明智,府谷胡世光,榆林雷泽霖、柴振国、黄炳华、张龙田,佳县苗志雄,清涧霍天锡,吴堡霍绍绪等。

4.在外埠的著名专家 走出家乡在外埠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的著名中医专家,是榆林输出的人才,也是榆林为国家中医药事业作出的贡献。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李振三(1898~1958):米脂人。少从父李鼎铭学医,新中国成立前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华北中医实验所所长、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1953年与岳美中共同起草发展中医事业万言报告送呈国务院。积极从事中医医疗工作,对肝胆病尤有研究,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为国初北京名医。

郭谦亨(1920~2004):榆林人。温病学家,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从事医、教、研67年,临床擅长内、妇科,于温病学术造诣尤深,治学严谨,桃李满门。曾任卫生部中医高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受卫生部委托主办全国高校温病学师资班。著有《温病学》、《中医诊断学》、《温病述评》等。

马援(1930~):绥德人。中西医结合专家,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擅长内科,对心血管病、消化性溃疡、中毒颇有研究,成果显著。曾任陕西省中西医研究会副理事长、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著作有《中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简明内科学》、《常用中草药中毒与急救》等。

赵健雄(1942~):榆林人。中西医结合专家,兰州大学医学院教授。师从岳美中、方药中、时振声。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后致力于敦煌医学研究,受到国内外关注。曾任为甘肃省中医学院副院长、兰州医学院院长。著有《敦煌医粹》、《博极医源的孙思邈》等。为甘肃省著名中医。

乔宝璋(1947~):佳县人。中医专家,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师从王正宇、郭谦亨、吴禹鼎等。擅长内科,尤专于消化、内分泌、肾病治疗。尊崇东垣学术,重养元气、脾胃。治学严谨,临床精心。曾任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陕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曾参编《中医大辞典》。

姜良铎(1948~):米脂人。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首届中医学博士,专于内科,对热性病、呼吸病、肝病等治疗经验丰富。创立状态医学、排毒养生等理论,发明排毒养颜胶囊。担任多种学科学术带头人。撰有《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从毒论治初探》等论文,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并出版《姜良铎医案》。

在外埠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医专家还有:

路游僧(1917~2003):榆林人,内蒙古包头名医。而立之年赴蒙,先后在伊盟、包头行医。善内科杂病,尤以温病及肝、肾、心、脑病见长。曾被聘青山中医院常年技术顾问。对当地中医医疗、教育多有贡献。编有《湿温、伤寒治疗手册》。

李生华(1924~1998):府谷人,内蒙古伊盟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在伊盟先后从事中医教育及医疗工作。曾任伊盟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伊盟中医院院长。善内、妇科,能熟练运用活血化瘀法治妇科病。撰有20多万字教材及数十篇论文。

5.西医医疗概述 榆林西医医疗,民国年间才由教会医生及军医引入。早期本籍著名西医专家对榆林医学尤其现代医学发展有开创性贡献。如:

叶瑞禾:榆林人。齐鲁大学医学院肄业,妇产科专家,精于妇科、外科手术。1930年创建榆林县卫生院,为本地区首家西医医院。后赴省城工作,先后在广仁医院(西安四院)、陕西省卫生厅、西安医科大学担任医疗及领导职务。

尤仙航:榆林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医学博士,内科及流行病专家。先后在西安省立医院、榆林县医院从事医疗及领导工作。陕北鼠疫暴发时,曾只身深入佳县等地疫区调查、防疫。

张备五:榆林人。北平国立医学院毕业,外科专家。曾在西安省立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后任榆林军医院院长。

建国之后,在外埠从事医政、医疗高级职务而作出重要贡献者甚多,例如:

朱庆生:榆林人。卫生部原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胸外科专家。

尤祥斋:榆林人。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书记。

王光清:绥德人。原兰州医学院院长,西安医科大学校长。

慕汝廷:吴堡人。原北京铁道医学院院长。

宋建勋:吴堡人。陕西中医学院原党委书记。

著名医药专家还有:

张政威:神木人。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原主任,著名脑外科专家。

尚崇学:榆林人。云南昆明市眼科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眼科专家。

芦玉珍:榆林人。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原主任,著名耳鼻喉科专家。

叶映祥:榆林人。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外科原主任,著名矫形外科专家。

鱼继祖:榆林人。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外科原主任,著名骨科专家。

叶国龄:榆林人。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遗传研究室原主任,著名妇产科专家。

高耶夫:佳县人。解放军35医院外科原主任,著名野战外科专家。

李骏:绥德人。原中国医药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著名药物化学专家。

马霄:绥德人。延安医学院原院长,著名普外科专家。

其他外埠专家,难以一一尽述。

西医东渐丰富了中国的医疗资源,也逐渐改变了医疗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县逐步建立起以西医为主体的县医院,1970年陕西省第二康复医院整体迁至绥德,改建为榆林地区医院。西医医疗成为榆林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三十年来西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投入增加,规模扩大,设备更新,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特别在市县城市,医疗资源集中,西医成为医疗主力,中医发展相对缓慢,退居次要地位。

建国前后这六七十年,是榆林中医药发展的最好时期。卫生政策方针、施政措施紧紧围绕“维护人民健康”这一宗旨,重视中医、弘扬中医得到具体落实。榆林中医药及整个卫生事业发生了全面的、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为榆林人民的医疗和保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历史已经过去,不可改变。我们只能拂去尘封,尽力搜寻前人为捍卫健康、战胜伤病、发展医药而艰难跋涉的身影和足迹,为他们的克坚历险、锲而不舍精神所感动,为他们的不懈探索、进步而高兴!这是前人曾经的卫生现实,却是今日医药的渊源,也是我们的镜鉴。人类社会不会止步,中医中药必将改革、发展、创新。前途仍有坎坷,我们还须前行。医疗卫生的诸多难题,中医药面临的困境和选择,民众的更多期盼,这些都是当今的责任!历史把它赋予我们,我们必须承担这一责任,现在的辛劳、奉献、创造,也正续写这个时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