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辨治十法

坐骨神经痛乃现代医学病名,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前者以神经炎为主,后者是由于神经根附近组织病变影响所致。根据其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痹者,闭也,闭阻不通,顽痹不仁之谓,《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邪客于人体,气血不能通畅,因而引起疼痛、麻木、抽掣、酸楚,有如闪挫。其疼痛区域分布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且常呈放射性,抽掣相连,腰连腿痛,腿连腰痛,缠绵难愈。此证依余临床观察,肾虚者十居七八,实证仅十之一二,且多虚实夹杂。《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腰为肾府,肾虚则闪挫、湿热、寒湿、瘀滞接踵而至,故肾虚为此病之端。在治疗上,注重补肾之虚,通瘀之滞,祛邪之实,拟治坐骨神经痛十法,施之临床,多能获效,现予介绍。

一、滋补肾阴法

本法用于肾阴不足之患者,症见臀髀部抽掣疼痛,憋胀酸麻,甚则下连小腿,劳动后加重,休息时减轻,兼见腰膝酸软,或见腰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等。阴虚则生内热,《素问·刺热论》云:“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类经附翼》亦云:“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竭,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治用六味地黄汤加川断、牛膝、骨碎补、木瓜,少佐土元。遗精甚者加菟丝子、金樱子,小便多者去泽泻、茯苓,口渴甚者用生地易熟地。

病例

张某,女,56岁。1976年3月初诊。

患者素体瘦弱,偶于家务中扭挫即出现腰胯疼痛,牵及股膝,夜昼如是,得寒温不减,痛甚则不能行走,心烦不寐,舌质红,无苔,两尺细数无力。诊为坐骨神经痛,证属肾阴虚型。处方: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云苓10g,川断30g,牛膝30g,骨碎补30g,土元6g,木瓜30g。服6剂即能行走,继服十余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再犯。

二、温补肾阳法

此法用于肾阳虚者,《类经附翼·真阴论》云:“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而为肢节痹痛……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此型症见腰胯疼痛,腘窝部拘急不舒,得温则减,喜揉喜按,兼具腰部冷痛,脚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见阳痿早泄,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两尺沉迟无力。用桂附八味丸或右归丸加骨碎补、淫羊藿、仙茅、怀牛膝、杜仲、狗脊、五加皮,少佐土元。

病例

王某,男,64岁。1985年3月初诊。

患者大腿外侧连及腘窝部疼痛,日益加重,去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服药罔效,前来就诊。患者素体阳虚,命火式微,面色不华,腰膝酸冷,畏寒,得热则疼痛减轻,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胖润,脉迟弱。证属肾阳虚衰,寒邪侵袭,治宜温补肾阳,兼以止痛。方用右归饮加味: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炮附子20g,肉桂10g,炙甘草10g,骨碎补20g,炒杜仲30g,狗脊15g,淫羊藿3og,五加皮15g,土元6g。服10剂后疼痛减轻,继进15剂,症状基本消失,嘱以金匮肾气丸善后。

三、活血祛瘀法

此法适用于瘀血阻滞型,多由闪挫、跌仆引发,常兼腰痛,腿痛抽掣放射,痛如刀割,停着不移,不可伸屈,夜间加剧,得寒温不解,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舌苔白,脉涩。跌仆损伤,或久痛入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瘀,经脉闭阻不通,发为疼痛。正如《血证论》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活络效灵丹加土元、鸡血藤、三七、牛膝、红花,其中土元用10~15g,鸡血藤用60~100g。

病例

刘某,男,59岁。1984年3月来诊。

患者两年前因负重扭伤腰部,当时曾牵扯至腿疼痛,经某医院检查为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后经治缓解,近来又由负重引致旧病加重,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以胯股为甚,固定不移,呈针刺样,肢体活动不灵。诊见舌质紫而暗,舌下有瘀粒,舌苔白,脉紧。证属闪挫血瘀,脉络阻滞,不通则痛,宜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味:当归30g,丹参20g,乳香没药各10g,土元10g(分冲),鸡血藤60g,木瓜30g,牛膝30g,红花12g,桃仁12g,骨碎补20g,川断30g,三七6g(冲)。连服8剂,疼痛减轻,又配合针灸,予原方加减,燮理二十余剂而愈。

四、清热利湿法

此法用于湿热型患者。外感湿热,或素嗜肥甘、醇酒,积久不化,蕴酿成热,停积下焦,闭阻经脉,不通则痛,如《景岳全书·杂证谟》云:“湿之为病……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测,为四肢酸软疼痛,在肌肉则为麻木。”症见腰痛牵引股膝,伴有热感,四肢困懒,头晕,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兼两股汗出,小便淋沥不畅,尿液浑浊,尿道灼痛,尿频尿急,少腹拘急等。治宜清利湿热,用除湿宣痹汤:苍术、黄柏、秦艽、川牛膝、生薏仁、车前子、川萆薢、泽泻、独活、木防己。若膀胱湿热者用八正散加味。

病例

张某,女,46岁。

患腰腿疼一年余,经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时轻时重,诸治不效。1970年因小便淋沥,尿急尿频,腰腿疼痛加重而求诊。症见形体丰腴,舌苔黄厚腻,脉滑数。询之溲赤而浑浊,涩而不畅,诊为下焦湿热,予八正散加生薏仁、木防己、土茯苓,服4剂后,淋证消失,腿痛亦随之大减。又予生薏仁30g,秦艽20g,忍冬藤30g,防己12g,萆薢20g,川牛膝20g,独活20g,连服6剂,病获痊愈,再未复发。

五、补肾活血法

此法用于肾虚兼有瘀滞者。素体肾虚,腰不能健,筋骨痿弱,极易跌仆受损,出现肾虚瘀滞,《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诸虚不足,皆由肾气虚惫。”肾虚在先,瘀滞从之,故使疼痛。症见腰膝酸软、疼痛,股膝呈放射样痛,日夜不休,痛处固定,有闪挫跌仆史,兼见遗精或阳痿早泄,或白带清稀而多,小便频,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口不渴,脉细涩。用三补汤加土元、鸡血藤、骨碎补、三七、牛膝、川断(三补汤为熟地、山萸肉、山药组成)。

病例

郭某,男,教师,36岁。

1986年2月因挫闪腰痛连胯,绵绵不休,后痛势日益加重,向下至小腿呈放射性疼痛,痛不能眠,行走受限。诊见面色暗滞,口不渴,食纳尚可,舌质青,舌苔白,脉虚,两尺更甚,兼见阳痿。盖肾气亏则筋骨不固,肾虚为本,瘀滞为标,拟补肾活血法: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炒杜仲30g,土元10g(冲),骨碎补20g,三七10g(冲),川断30g,桑寄生30g,鸡血藤80g,红花12g。服7剂后疼痛略有减轻,继以原方服20剂,病愈如常人。嘱服壮腰健肾丸以固本。

六、祛寒逐湿法

本法用于寒湿凝滞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虚于先,邪乘于后。《证治汇补》云;“湿气伤人……在肢节则病肿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溺清不渴为寒湿,多患于肥白淡薄之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症见下肢拘挛疼痛,牵引抽掣,从股到膝,遇冷加重,或呈游走性,或呈重着性,或疼痛难忍。治宜《金匮要略》乌头汤(川乌、白芍、麻黄、炙甘草、黄芪)。若游走性者,加防风、豨莶草;湿气重者加生薏仁、防己、苍术;寒气盛者加草乌、乌梢蛇、炮附子、淫羊藿。

病例

苏某,男,49岁,工人。1985年11月初诊。

患者从事泥水工作,素体瘦弱,劳累过度,遂病坐骨神经痛,症见臀部牵拉脚膝疼痛,呈放射性,直至足跗外侧,不能站立,昼轻夜甚,得温暖则减。诊之舌质暗滞,口不渴,舌苔白厚腻,脉紧弦。形寒受冷,寒湿浸渍,客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疼痛。治宜祛寒逐湿,用乌头汤:川乌12g,白芍60g,麻黄10g,生芪30g,炙甘草10g,草乌10g,独活20g,炮附子30g。同时嘱以热水袋温熨痛处,勿受寒冷。服5剂后疼痛减半,又服7剂,疼痛若失,随访至今未犯。对于寒湿重者,辅以热水袋或炒盐温熨则疗效较捷。

七、舒筋活络法

本法用于感受外邪,筋脉不舒,拘挛不展患者,正如《太平圣惠方·中风论》所云:“风邪客于筋则挛急,风邪客于骨节则疼痛”。筋急不适,拘挛不舒,有如闪挫,舌质淡红,舌苔白,脉紧。用芍甘瓜藤汤:白芍、炙甘草、鸡血藤、木瓜、牛膝、伸筋草、桑枝。若兼阳虚者,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疼痛得热则减,加炮附子、淫羊藿;兼有瘀滞,加穿山甲、红花;若顽痹日久,加乌梢蛇、白花蛇或马钱子;若兼肾虚,可加入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病例

张某,男,53岁,农民。1985年4月初诊。

患者1周前于劳动后偶感右侧小腿外侧憋胀疼痛,经针刺缓解,后因参加劳动,疼痛加重,腘窝大筋痛不可近,抽掣大腿外侧,放射至臀股,经某医院诊为坐骨神经痛,经治未效。诊之身体消瘦,精神、食纳尚佳,脚膝疼痛不能屈伸,夜不能平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年过五旬,肝气已衰,复感外邪或闪挫,则筋急不舒而疼痛,不能平卧。治宜舒筋活络,兼以止痛。方用:白芍60g,炙甘草30g,木瓜30g,鸡血藤100g,红花12g,伸筋草30g,怀牛膝30g。服6剂,筋能舒缓,疼痛减轻,且只发于夜间,又以原方继服10剂遂愈。

八、补益气血法

本法用于气血虚弱者。素体气血不足或劳倦过度,耗气伤血,致血不能濡养筋脉,气不能温煦肢体,则发为疼痛。如《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景岳全书·杂证谟》亦云:“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症见面色萎黄,唇色淡,下肢外侧时觉疼痛、顽麻、抽掣,劳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兼见精神倦怠,饮食不佳,少气懒言,或浑身肌肉疼痛,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方用八珍汤加鸡血藤、怀牛膝、何首乌、生黄芪、桑寄生。

病例

白某,男,43岁,干部。1976年3月21日来诊。

自诉由于劳累过度,遂病腰腿疼痛,腰部拘急掣痛,沿大腿外侧向下放射至小腿,疼痛以大腿为甚,兼见精神疲惫,少气乏力,食纳不佳,经西医治疗不效。诊见面色萎黄,唇淡无华,舌质淡,脉细。证属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予八珍汤加味:当归30g,熟地24g,川芎10g,酒白芍15g,党参15g,焦术10g,云苓10g,炙甘草6g,鸡血藤60g,怀牛膝30g生黄芪30g。服7剂诸症好转,疼痛减半,又服6剂而愈。

九、补肾填精法

此法用于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骨,濡养筋骨肌肉者。肾藏精,精生髓,骨赖髓养,肾精亏损,腰府失养,则可形成坐骨神经痛。《灵枢·决气》云:“精脱者,耳聋……脑髓消,胫酸。”《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症见腰脊如折,筋骨痿惫,从臀股至小腿外侧疼痛彻骨,酸楚难忍,劳后更重,不耐久立,耳鸣脑转,眼目昏花,两目干涩,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方用大补元煎加骨碎补、菟丝子、木瓜、怀牛膝、鸡血藤。

病例

王某,女,51岁。1984年6月初诊。

患者素禀羸弱,由于劳累过度,遂病腰腿痛,经西医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痛。刻下:腰痛如折,胫酸,右侧臀部酸痛放射至小腿,头晕耳鸣,精神萎靡,惫甚纳差,行走不便,诊之脉虚无力,舌质淡。治宜补肾填精。方用: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10g,枸杞12g,菟丝子60g,首乌30g,炙甘草6g,骨碎补20g,木瓜30g,鸡血藤60g。服药两周后,疼痛消失大半,又以原方制丸长服三月而愈,随访至今已年余未犯。

十、滋阴除湿法

本法适用于素体阴虚,或痹证日久,化热伤阴,风寒湿邪客于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不通者。症见股膝疼痛呈触电样,或自觉烧灼疼痛,或上或下,游走不定,天气变化加重,或见午后发热,痛处红肿,扪之有热感,舌质红,苔腻,脉细。治宜滋阴除湿,散寒通络。用《金匮要略》桂芍知母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附子)。偏于寒者见痛甚加川乌;偏于风呈游走性者加防己;局部重着疼痛者加生薏仁、川萆薢;若阴虚甚见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熟地。

病例

王某,男,50岁,瓦工,1984年春初诊。

患风湿性关节炎有年,近日来由于受寒,关节肿大疼痛,牵引股膝,疼痛日重,渐渐放射至臀部,日益加重,痛处发热,经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治疗效果不显。诊之舌质暗红,舌苔白,脉细数。患者素患痹证,日久化热伤阴,外邪闭阻经脉,故见诸症。予桂芍知母汤加味:桂枝30g,酒白芍40g,炙甘草12g,麻黄10g,白术10g,知母15g,防风12g,炮附子12g,生姜6g,防己12g,生薏仁30g。服10剂后肿痛消失,服药期间,关节痛处黏汗增多,嘱以原方服10剂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