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余于2012年8月被聘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是荣誉,但更多的是责任。余常思索,如何把中医的学术与经验传承下去,使之更加发扬光大,这是余之梦,也是中医之梦。为此,委实是“卧不安席,食不知味”。若带教三年,年轻学子还说不明白老师的学术特点,用不好老师的经验方药,对师而言,就是失职。有鉴于此,就琢磨着如何将常用的方药编写出来,明明白白地传承给年轻人,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学好、用好。
这本书在余心中蕴育了很久,其内容是讲述余五十年来遣方用药之心得。在思考过程中许多前人的典籍浮现在眼前,如清代潘楫的《医灯续焰》、汪昂的《医方集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鲍相璈的《验方新编》等。这几本书内容实用性强,书名简洁明快,颇受中医同仁的青睐,亦是余经常翻阅的案头读物。受其启发,也想用“验方”、“续焰”、“集解”等词,最后想到既然是个人的体会,还是叫“方药心悟”好。征求几个朋友的意见后,认为这个书名比较贴切,符合书的内容,就这样将书名定了下来。
“心悟”两字,是动词。《说文解字》云:“悟,觉也。”就是从心中感觉到的东西。笔者从事临床50余年,对于方药的应用,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理解到有所理解,总有“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不论是有效的经验,或者是曲折的教训,都是在临床中感悟的。这种感悟多了,记在心里,写在纸上,不时地去翻一翻,回味一下,以便下次应用时更臻完善。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至今已有50余载,与历史长河相比,可以说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人的生命历程来说,对于一种专业而言,还是值得总结的。
方剂与药物是防治疾病的武器,“理法方药”四字,理之与法是理论,是务虚的;而方之与药是实践,是务实的。但从医学的起源来说,先有药物、方剂,后有理论与治法;也就是说,医学的源头是药物,然后才有理论。我们对于疾病的治疗是否正确,不仅在于理论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方药的效果如何。
中医的方剂多达数万首,常用的方剂有五百首左右。方剂的类别大致有五,一是经方,二是时方,三是验方,四是单方,五是秘方。经方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时方多指宋代及其以后的名方,验方乃指个人的经验方,单方一般是指药味少的方,而秘方实际也是验方,只是“秘而不传”,个别的或有故作玄妙之嫌。
余对此书的编写虽然思考了许久,但总感到有些欠缺。此次编写也是在年轻人的“督促”下开始动笔的。编写之余,其心灵深处正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自序中所言,“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深潜,不容浮躁者涉猎。”撰写此书,余不敢有一丝懈怠和疏忽,每一首方剂与药物都要经过潜心玩索,既要写出方药的基本功能,又要写出个人的见解和经验;舍前则方药无源头,舍后则实用无特色。方药的使用应当是“药无虚发,方必有功”。而要达到“无虚发”,“必有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就是中医基本理论,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遣方用药才能弹无虚发,疗效如期。
程氏所著《医学心悟》的目的是“以教吾徒”,余著亦然。
“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希望余之传承者,或欲为“铁杆中医”者,既能从此书中汲取有益的传统经验并有所创新,又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以便及时修正,以益于后人的参考与百姓的健康!

毛德西

2014年8月1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