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脐的胚胎发生与解剖
(一)脐的胚胎发生
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在第二周胚泡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由两个胚层组成的二胚层胚盘,即由一层柱状细胞的上胚层和一层由立方细胞的下胚层。之后受精卵逐渐由上胚层发育分化形成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由这三个胚层演化成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胚层开始分化的同时,胚盘向羊膜腔内隆起,开始形成圆柱形胚体,随着胚体的发育,胚体腹侧的卷折缘越来越近,最终在胚体腹侧成脐处会聚。圆柱形胚体形成的结果是,胚体凸入羊膜腔,浸泡于羊水中;体蒂(将发育为脐带的主要成分)和卵黄囊于胚体腹侧中心合并,外包羊膜形成圆索状结构即原始脐带。脐带是连于胚胎脐部和胎盘之间的索状结构。脐带外包羊膜,内为间充质分化的黏液性结缔组织和脐动静脉,还有闭锁的卵黄囊和尿囊,出生前后即行闭锁。脐静脉只有一条,闭锁后成为肝圆韧带,而静脉导管在闭锁后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有2条,它是髂内动脉的分支,在胚胎时期动脉较短,以后逐渐增长。其由髂内动脉发出后先在膀胱两侧向上行走,后沿腹前壁上行,经脐环穿出闭锁成脐内侧韧带。脐是胚胎发育时期腹壁的最晚闭合处,是腹前壁薄弱区。
受精卵发育的开始,脐的发育就与整个胚体的发育同步进行,人类的胚胎时期微缩了整个种族的发展。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才演变为人类。人类经过了原核生物、原肠动物、蠕形动物、脊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猿类的漫长演变阶段。在胚胎时期,每一个小小的阶段都记录了整个古生物学发展的痕迹,这就是生物重演律,说明了人类与整个生物系统有同源关系。
“同源”包括种系进化的同源及胚胎发生同源两种。人体的器官在胚胎发育时期分别起源于三胚层,起源越近的出生后关系也越密切。三胚层包括内、中、外胚层。由此而衍生人体的全部组织和器官。
胚胎的外胚层将分化发育为中枢神经系统(如脑、脊髓以及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周围神经系统(如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节及周围神经,并形成肾上腺髓质等结构)及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和牙釉质、角膜上皮、晶状体、内耳膜迷路、腺垂体、口腔、鼻腔与肛门的上皮。
中胚层将分化发育为部分结缔组织、肌组织和血管、皮肤真皮、骨骼肌、脊柱、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和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及心包腔、胸膜腔、腹膜腔。
内胚层将分化发育成消化管、消化腺、呼吸道和肺的上皮组织,以及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等器官的上皮组织。
比如,人体的消化系统和肝脏均起源于内胚层。生殖系统、肺、膀胱、血管以及淋巴组织则起源于中胚层。而骨骼、肾脏、乳腺、汗腺都起源于外胚层。在同一种胚层起源的脏器临床上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近年来生物医学界中最热门的三大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和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培养技术,无疑与这种同源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源器官到了人类阶段虽然外形和功能已经有所不同了,但都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和潜在的病理联系,这在医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在早期诊断、预测疾病乃至治疗上有独特的意义。
胚胎时期器官的“同源”关系,提示了人体脏器之间新的相关性理论依据,充实了中医的藏象内容,如肾上腺和性腺为同源器官,二者都发生于中胚层。肺与皮毛为种系进化的同源同功器官,因为有些动物的皮肤有呼吸的功能。内分泌与神经系统从生物系统演化史看是同源的,临床上常可见神经系统失调引起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紊乱又是导致神经系统疾患的因素。这提示我们,在人类青春期与更年期的两个阶段,因为人体内激素的变化最容易诱发神经方面的疾病,把握这两个时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中医里的“治未病”。在同一个胚层发育的组织器官,在疾病里存在着一定的易感性,在病理方面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乳腺与汗腺皆发生于外胚层,故患乳腺癌极易从皮肤上破溃。骨与肾也都发生于外胚层,故骨与肾就有其内在的联系,故中医就有肾主骨生髓之说。生殖与泌尿系统都发生于中胚层,它们在疾病上存在易感性,泌尿系统疾病能影响到生殖系统,而生殖系统疾病也同样能影响到泌尿系统。动物血液循环是从开管循环进化为闭管循环的,最早的开管系统中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不分,故血液与淋巴为同功同源。而血管和淋巴管起于中胚层,为胚胎同源。肝与胃肠都发生于内胚层,在病理方面有因果关系。膀胱与肺都起于中胚层,为胚胎同源。脐在胚胎时期是胚体腹侧卷折缘形成的,它虽不是由三胚层发育而来,但它却与整个胚体息息相关,是生命的通道。从脐带内可见有闭锁的卵黄囊和尿囊,证明脐与人体各器官各系统都有十分密切的同源关系,故后人说“脐朝百脉”、“脐治百病”,不是没有根据的。
(二)脐的解剖
脐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从剑突至耻骨联合线的中点。因为脐在胚胎发育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所以脐部皮肤深部没有皮下脂肪层,表皮角质层较薄,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脐中央部呈瘢痕化。脐筋膜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脐部外皮与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脐下两侧有腹壁动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第十肋间神经的前行支在此通过。脐部动脉壁具有特殊结构。脐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高,渗透力强,渗透性快,易于药物穿透弥散和吸收,传统脐疗法也就是根据这个特点进行治疗的。脐部凹陷、隐蔽,故更易藏污纳垢,不易清洗。因为脐部皮肤与腹膜的关系紧密,如粗暴地挖脐眼容易引起腹部疼痛,也易感染。
了解了脐部的解剖关系,我们就能在使用脐针治疗时趋吉避凶,脐壁相对而言组织比较多,比较厚,是我们进行脐针治疗的主要部位,脐谷与脐蕊是脐的底部,组织较少,与腹腔只一层之隔,只要下针稍有过深就有可能进入腹腔,伤及腹内脏器。
在大量的尸体解剖中,笔者发现正常成年人从肚脐到腹膜壁层大约是一个同身寸长度(大概是2厘米),对于初学脐针的同学,笔者要求各位在临床上使用1寸的针,并记住两个三分之一的概念就可以避免脐针对患者的伤害。第一,我们扎脐针选用的是脐壁的上三分之一部位进针;第二,进针后要留有三分之一的针在体外。对肚脐有缺陷的人就另当别论,比如患者存在脐疝的话就不能按照常规的针刺方法。
避免用针直刺脐蕊、脐谷是消除医疗事故的方法之一,因为进针的长度与临床疗效不成正比,临床风险有大大增加的可能,故严格地按照规定去做是完全可以避免神阙进针的损害,千万不要好高骛远,用长针直刺脐蕊、脐谷,到时候出了事故害人害己,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