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脐针疗法的四大理论体系
易医脐针是新的脐疗方法,又是新的针刺技术。易医脐针的神奇疗效,其一取决于脐——这个人体特殊结构所处的特殊部位。其二取决于它独立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它的理论,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脐针疗法貌似平淡却蕴藏丰富的传统医学和中国古文化的知识底蕴,这也正是脐针疗法好学难精之处!
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里举办“脐针疗法学习班”已经三年,共办了十二期。在这十二期学习班里有许多同学基本上每期必到,每期都认真地学习。很多没有听过课的人都觉得很难理解,为什么你们期期都来,难道不厌烦吗?或是齐老师有什么独特魅力,吸引这些同学(特别是外地的同学)不辞辛苦,一趟一趟地赴京听课?按原学习班规定:凡老学员再次复听一律免费,因为老同学越来越多,教室的容纳就成了问题,最后不得不采取复听缴半费,以控制老同学的返回率。经多次听课的同学反映,每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每次听课后都感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都能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而且每次老师讲课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其实,并非是笔者的课讲得多么好,也不存在有什么独特魅力和技巧,同学们反复多次地听课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笔者讲的脐针疗法是易医学的内容,是易医学的入门之法,这些内容目前国内很少有人讲,所以内容新颖,很吸引人。第二,脐针疗法是一种实用的治疗技术,学了就能用,回去就能帮患者解决痛苦,回报很快。对疗效尚不尽人意就会带着疑问,回来是解惑的。第三,笔者讲课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从不保守,只要知道的都全盘托出。在很多人眼里这些都是临床至宝,告诉别人实在可惜,有不少学生都好意地劝诫笔者,不要都讲出来,这些是宝贝,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要留一手,这是中国的国情。我很感慨,中医就是因为对任何人都留一手,才把我们老祖宗的许多好东西都给埋入土中。你留一手,我留一手,中医怎么还能与其他医学竞争?第四,笔者是临床大夫,在讲课的同时也继续在总结、探索、升华。一旦有了新的体会,下一次课里一定讲出来,向同学介绍新的经验。而且讲课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越讲越精,越讲越通俗易懂,所以听课的人会觉得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一、脐针疗法的理论之一——脐易学理论
易医脐针特点鲜明,用法至简,取法自然,奇用奇效。既不同于现代医学疗法,又不拘泥于传统针刺技术,它是将易学的思维和精髓溶于针刺技术中,是易学与针刺学的完美结合。这种易医思维不仅可以用于脐针,也可在任何一种针刺技术中体现,疗效同样很好。
将易学用于医学并非笔者的发明,自古以来,先人就指明“不学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不能言大医”。历代医学家也都将易学作为指导医学的一部经典,不但医家如此,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都将《易经》作为指导安邦治国、齐家修身的良师益友,故《易经》被称为“天下第一经”。
《周易》源于中国,是我国古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因为它古老,它深邃的内涵使后人望而却步,不少人穷毕生精力也难窥其真谛。像笔者这个年龄段的人,经十年浩劫,文化断层,更少有人钻研此道。吾自学医以来也曾多次寻师求教,但从未遇到高人指点,数年自学,只得其九牛一毛,但已为《易经》的博大精深而震撼,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其以象寓物的确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初用这种思维试用于体针治疗,收到很好的回报,进而又开始创立脐针疗法,疗效出人意料。在此谨请医学同仁,摒除己见,虚心学习《周易》,收获一定颇丰。
(一)易经的基本概念
在学习脐针疗法前先学习易经是必要的,因为脐针疗法是易医学的入门之法,是易经理论指导医学的方法,故易经知识与中医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相比之下易经知识更为重要。但学《易经》首先要了解“易”的义理和《易经》成书的历程。关于《易经》古人有三古、三圣、三易之说。三古,即指《易经》产生、创作、传承和成书,历经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大的历史时期。这里的上古是指伏羲、女娲生活的新石器时期;中古是指夏、商、周(西周)三代时期;近古则指春秋战国(东周)距今约两千五百多年。
三圣,即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伏羲和女娲是华胥氏的儿女,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夏”一词即是根据这位祖母的姓和第一个王朝的名字(夏)合成的。华胥氏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期,已有结绳记事等文明初萌,后来,她的儿子伏羲发明了八卦,以另一种更为简明方便的符号代替了结绳记事符号,故有学者称“八卦”为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见“伏羲始作八卦”对华夏文明起源的伟大贡献,所以,称其为上古之圣。
中古之圣为周文王。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狱中七年,悉心演绎上古的八卦和《连山易》、《归藏易》,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新的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撰写了卦辞。其后他的儿子周公又为三百八十四爻撰写了爻辞。自此,卦形便有了文字,为《易经》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当孔子获悉《周易》时已经五十岁,其如获珍宝便一头钻进易经开始研习《周易》,对卦辞和爻辞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挥,撰写了几万言的解读文字,有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彖辞传”、“象辞传”和“文言”,有阐释易理的“系辞传”,有说明卦象、卦理的“说卦传”,说明卦序排列的“序卦传”和“杂卦传”。于是,《周易》便有了新的内容,卦辞和爻辞便称为“易经”,孔子的文字便称为“易传”,合称为《周易》,或名《易经》。所以,孔子是使《易经》承前启后的近古圣人。
三易,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
传说《连山易》为神农氏所创,神农氏即炎帝。神农氏将八卦每两卦一重,首次演绎为六十四卦。因炎帝又号连山氏,故以象征山的艮卦为首卦,取义为“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又因为夏代时所流行,故曰“夏道连连”。
《归藏易》为轩辕氏所创,轩辕氏即黄帝,又号归藏氏。黄帝演绎的六十四卦以坤卦为首卦,因坤卦象征地,地是万物的归宿和载体,故名《归藏易》,又因为殷商时所流行,故曰“殷道亲亲”(坤为母)。
《周易》为周文王在囚羑里时演绎的六十四卦,以乾卦为首卦,表明天地初开,万物始生,又以未济卦为末卦,表明一事的终末又是另一事的开始,周而复始,周行不止,故名《周易》。又因乾卦为天,天尊地卑,故曰“周道尊尊”。
因年代久远,据说《连山易》、《归藏易》已佚。
(二)易学的基本知识
1.周易的产生
相传在远古时期,先圣伏羲氏常仰观日月星辰的天象变化,俯察山川泽壑的形态走向,观察飞禽走兽的皮毛文彩,领悟动植物所展现的千姿百态,从而体会其中的自然奥秘。他近取象于人的一身,远取象于宇宙万物,孜孜不倦地追求,将观察所得综合自己的体验,以融合、贯通神明的德性,参悟天地的化育,终于首创了八卦,以此类万物的情状。
由于八卦是古代先圣先贤从天地万物的形象与变化中总结出来,反映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它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教人决断一切疑惑的事物,用以趋吉避凶。易字,日月相随,阴阳相交;故易为先贤研究和探索天地日月阴阳变化的书。古之易有“归藏”、“连山”、“周易”三易。因“归藏”、“连山”二易早已失传,今之谓易则是《周易》,它由本经和经传两大部分组成。《周易》的出现被人们奉为经典,故称《易经》。《易经》分上下两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卦辞和爻辞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个字。后人传,卦辞是文王作,爻辞是周公所为。
2.爻象
在中国古文化中,阴阳可称得上是基石。在阴阳的这个基石上筑建了中国文化的许多分支,中医就是其中之一。阴阳学说包罗万象,根深蒂固,而易经是纵论阴阳的经典之作,是四书五经之首,人称天下第一经。“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按照古人的认识,宇宙即是太极,在此之前称为无极,两仪即为阴和阳,四象代表春夏秋冬四时和东南西北四方,八卦则是对时间、空间、万事万物的分类。所谓伏羲画八卦,实质就是伏羲创造了一套符号体系来表达上述认识,这套符号体系中最基本的符号就是爻象。爻象只有两种,即阴爻和阳爻,分别代表阴和阳。爻的含义是相交,表示阴和阳的相互交往和影响。
阴爻的符号为— —,阳爻的符号为—。
阴阳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发明,是先人对事物一分为二的思维,很简单地把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二。
阴阳二爻从何而来?为什么只分为二爻?万物始生前的混沌之象是为太极,这种混沌状态大致分为“未见气”、“气之初”、“形之始”、“质之成”四个阶段。一旦由气而形,由形而质,逐渐形成时,混沌的太极便会一分为二,一者为天,一者为地。太极一分为二时,轻清之气上浮为天(大气层);重浊之物下沉为地(地球)。如果按今日天文观点来描述,则是轻清之气扩散于外,形成一个庞大的大气层;重浊之物凝聚于内,形成一个带有磁场的地球(所以六十四卦中的上、下卦又称为外卦和内卦)。天大于地,天有光明,地则晦暗。所以,上古作易者将天称为阳,而地称为阴,一阴、一阳,名为二仪。
爻在八卦中,既是一种基本符号,又象征天和地、阴和阳、明和暗、大和小、重和轻、刚和柔、尊和卑、动和静、男人和女人、生长和衰老等。阳代表的事物具有积极、进取、刚健、向上的特征。阴代表的事物具有消极、退守、柔顺、向下的特征。
发明阴爻和阳爻符号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是用两种极为简单,极为抽象的符号来表示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的分类,它可以代表天和地,也可以代表男人和女人,还可以代表一年分为两个半年,天下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以及万事万物的动与静,并且仅由这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绎出整整一系列的符号体系,其中严密精巧的逻辑思维已达到很高水平。
3.四象
有了阴阳便有了一分为二的思想,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再一分为二,便导致了四象的产生。
二爻相重生四象,阳爻与阳爻相重“ ”为老阳;阴爻与阴爻相重“ ”为老阴;老阳中的下爻变阴爻“ ”为少阳;老阴中的下爻变阳爻“ ”为少阴。这就是由阴爻和阳爻演化出老阴、少阴、老阳、少阳四象。我们看一下现今流行的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相抱,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老阳中有少阴,老阴中有少阳,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图,它是四象图。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时间和空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的“宇宙”一词,“宇”指的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即空间,“宙”指的是古往今来,即时间。因此,四象即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同时也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阴阳的划分其实质是将世界一分为二,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按阴阳相对分为两大类,而四象的概念则是将世界一分为四,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为四大类,将相对的老阴、老阳和过渡的少阴、少阳按其阴阳的规律,把万事万物分门别类地归纳在它们的门下。自然四类的分法要比两类的分法更具体、更详细。
有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很自然又引出中央的概念,并由此形成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成为宇宙的五大要素,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行是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分为五,是五类分法。
五行并非是易经里的内容,在易经里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五行,但五行和阴阳同是中华文化的基石,特别在中医里阴阳为体,五行为用,阴阳是通过五行的应用来体现的,应该说五行是阴阳在不同时间段的具体表现,故五行就是阴阳。五行在中医里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在易医学里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
4.八卦
八卦符号是《易经》的本质、具体的表现,八卦是阴阳爻的三次组合,通过阴阳爻的这么三次重组,就变成了八个符号,这八个符号其实质是将世界的万事万物一分为八,按阴阳的规律将万事万物分为八类,自然也就比四象又进了一步,因为八卦是八种符号,并非文字,非常抽象,故又被世人称为无字天书。《易经》就是六十四卦,是两个八卦的重组,卦是它的核心,是它的基本。万物万象归于卦,万变万化归于卦。《易经》的全部理论就是理解万物、万象、万化与卦的对应关系。
由四象的老阴 、少阴 、老阳 、少阳 进一步演化便形成八个八卦符号:
它们的演变方式是采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每一步变化里都再分阴阳,这样就将两仪变为四象,由四象变为八卦了。
古人为了便于记忆,编了一首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复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对八卦卦符的形象描述得很恰当。八卦由四象演进而来,原始的含义与方向和时间息息相关,它们表示东、南、西、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以及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八个节气。
古人演八卦时,还有一种象征意义。爻在八卦中有两种功能,一是展示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空间,即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中爻为人。又名天道、地道、人道,合称“三才之道”。二是展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即下爻代表事物的初端,中爻代表事物的发展过程,上爻为事物的结局。也就是说,每一卦都有一个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都是一个小千世界。
爻在六十四卦中同样有这两种功能。展示空间的,上两爻代表天道,下两爻代表地道,中间两爻代表人道;展示时间的,下两爻代表过去,中间两爻代表现在,上两爻代表未来。所以说每一卦既有空间的概念,又有时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时空”概念,同时,时间又为“世”,空间又为“界”,八卦是八种世界,六十四卦是六十四种世界。而这种功能都具体表现在每一个爻位上。
爻位即爻在卦中所处的位置,六十四卦中的爻位有六个,最下一爻称为初爻,它代表事物的初萌;由初爻上数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代表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最上一爻称为上爻,代表事物的结局。
5.卦形、卦象、卦德
乾卦象征天,天行健,自强不息。
坤卦象征地,地势坤,厚德载物。
震卦象征雷,因阴阳相交,能量释放震动而产生闪电和雷鸣,所以,震卦的卦德为动。
巽卦象征风,气流动为风,风无孔不入,故巽卦的卦德为入。
坎卦象征水,水外静内动,外柔内刚,外阴内阳,向低处倾泻可造成一些危险。
离卦象征火,火与水正相反,火不能单独存在,任何火光的显现都必须依附某种物体,故离卦的卦德为附,是离不开附着体的意思。
艮卦象征山,相对来说,山是屹立不动的,它和地一样,为重浊之物聚合而成。所以艮卦的卦德为止。
兑卦象征泽,因低洼而积水,水能润泽万物,万物生长而有喜悦。故兑卦的卦德为悦。
原始的八卦与八个方位的配合关系,我们今天已经不太清楚了。比较流行的八卦方位排列有两种,一种称为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方位,一种称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方位。
6.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关于先天八卦之说,有人认为是在宋朝时造出来的。在宋朝以前,只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宋朝学者根据《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而造出一个“先天八卦图”来。所以,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
先天八卦图有四个特点:一是先天八卦图循环的过程有顺逆之分,即“由一至四,反时针方向,顺序为乾、兑、离、震四卦,乾象征天在最上方,亦即南方。由五至八,顺时针方向,顺序为巽、坎、艮、坤四卦。坤象地在最下方,亦即北方。二是卦划相对,乾三阳与坤六阴一对也,坎中满与离中虚一对也,震初爻与兑末阴一对也,艮末阳与巽初阴一对也。三是先天八卦主生,图中“震巽木为一气,乾金生坎水,艮土生兑金,离火生坤土”。四是在人事上,表现了老与老,少与少相对。老男与老妇相对,长男与长女相对,中男与中女相对,少男与少女相对。
先天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其八卦方位已见于《说卦》”。所谓后天八卦,实际上就按《说卦》中“帝出乎震,齐出乎巽,相见乎离,至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先天八卦是乾坤定南北,离坎定东西。后天八卦是坎离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后天八卦数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后天八卦“循环的过程似乎只体现了顺的过程,即模仿天左旋”,除坎离相对外,其他都是老少相对。
在脐针的使用上采用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图。
7.八卦取象
老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即三爻卦叫作经卦,也叫“小成之卦”。八卦之所以叫作卦,《易纬》解道:“卦者,挂也。言悬挂物象以示于人,谓之卦。”东汉文学家许慎进一步解释道:“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看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古人通过卦象反映天道运行的规律及显示事物的吉凶悔吝,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天人感应”思想。
八卦以抽象的卦象来具体地拟象事物,均有所属所指,这些所属所指就是易医学所说的分方归类,八卦自然是分八方、分八类,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其基本取象,从而能依次类推八卦之万物象。
八卦基本取象如下: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乾震坎艮为四阳卦,巽离坤兑为四阴卦。
八卦形象: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复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所属:乾属金为老父,坤属土为老母,坎属水为中男,离属火为中女,震属木为长男,巽属木为长女,艮属土为少男,兑属金为少女。
八卦诸身:乾为天为首,坤为地为腹,震为雷为足,巽为风为股,坎为水为耳,离为火为目,艮为山为手,兑为泽为口。
八卦性情: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险离丽(附),艮止兑悦。
八卦动物象:乾马坤牛,震龙巽鸡,坎豕离雉,艮狗兑羊。
八卦物象:乾天,兑泽,离(日)火,震雷,巽风,坎(月)水,艮山,坤地。
八卦配属见下表:
八卦配属表
8.六十四卦
将八卦两两相重,就形成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它的卦名、卦画、卦象、卦德、卦辞,还有每一卦六个爻的爻辞,还有彖辞、象辞。彖辞和象辞都是对卦辞与爻辞的一种解释。
八卦是由阴阳爻的三次组合形成,六十四卦是两个八卦即阴阳爻六次组合形成,为了区别它们,古人将八卦称为八经卦(也称小成卦),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也称大成卦)。
六十四别卦由上下两个八经卦组成,下八经卦又称内卦、后卦,古又称为贞;上八经卦又称外卦、前卦,古又称为悔。
六十四别卦由六个爻组成,从下至上分别称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或上爻。古人用上爻、五爻代表天,四爻、三爻代表人,二爻、初爻代表地。并利用这种关系来解释卦意。
上爻——发展顶峰(盛极必反)
五爻——功成业就(居安思危)
四爻——上升新台阶(审时度势)
三爻——功业有成(慎行防凶)
二爻——崭露头角(待机而动)
初爻——事物的初端(潜藏待机)
为什么是六爻呢?不只是从两个经卦组成六爻的,另外还有一个意思,现在白天十二个小时,全天是二十四个小时,古时是按时辰为单位的,白天是六个时辰,全天是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六个时辰正好是一昼或一夜,因为每一个时辰都有记录,六个时辰正好是要划六道符号。
这卦的六个爻位有它的规定,阳爻用九来表示,阴爻用六来表示,从下向上的顺序来推。阳爻为什么用九,阴爻为什么用六?这是古人用生数一、三、五的三个奇数的总数的和来表示,一、三、五相加等于九,九又是奇数里的最大,为老阳之数。而阴爻是古人取生数的二、四这两个偶数的和来表示,二四相加等于六,故六为老阴之数,用六来表示阴爻。怎么称谓呢?最下面一个阳爻叫“初九”,最下面一个阴爻叫“初六”。最上面一个阳爻叫“上九”,最上面一个阴爻叫“上六”。从二爻到五爻是将九或六放在前面,如九二、九三、九四、九五或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初、三、五为奇数,奇数的爻位是阳爻的爻位;二、四、上为偶数,偶数的爻位是阴位。如果卦中奇数的爻位正好是阳爻的话,就叫当位,如果是阴爻占了奇数的爻位那就是不当位了,因为这个位置不应是阴爻的位置,所以就不当。一般在卦中称当位为吉,称不当位为咎。但不是绝对的。
古代人称呼皇帝为九五至尊,这是什么意思?九五是阳爻占阳位(当位),又是外卦的中爻,说明的是功成业就。如果到达上爻就成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境地。说起九五的数,九既是数的最大,也是阳数的最大;五既是生数的最大,也是生数与成数的分界数,所以九五是大吉之数,故也是皇帝专用之数。再看五月初五是端午,九月初九是重阳,为什么在中国的纪历里这两个日子单独列出?要多加思考。
有的爻与爻之间,是遥相呼应的,怎样呼应呢?它是指上卦与下卦之间的呼应,如初爻与第四爻,第四爻是上卦的初爻,它们正好是遥相呼应。其他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都是遥相呼应的。但有个条件,这个条件必须是一阴一阳才相应,叫做比应;如果两爻同为阳,或同为阴,则不相应,叫做敌应。普通的观念认为这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其实,是阴气与阳气必须相交的自然法则。
六十四别卦每卦都有一个总的卦意,可得六十四种解释,每一爻又有具体的意义,又得出三百八十六种意义,再加上各种爻与爻之间的关系,以及互体之经卦、连互之别卦以及变卦等,相互交错,包罗万象。如果不被阴爻、阳爻、八经卦、六十四别卦这些符号所迷惑的话,那么可以发现,它们的种种变化不过都是一串串的二进制数码,在电子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同样也是一串串二进制数码的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似确实令人感到困惑和惊讶,因为前者的实质是将万事万物数码化,以数码的形象来预测事物的发展,而后者的实质也是将事物用数码来表示,并通过数码的运算(最终结果也是数码的形象变化)来判断事物的状况。
如果我们规定阴爻――为0,阳爻—为1,自下而上计数(在《周易》里,均为自下而上计数,被称之为逆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因此,八经卦相当于三位的二进制数字,这样,六十四别卦就相当于六位的二进制数字。以家人卦为例:
风火家人 011101 29
由二进制数字转化为十进制数字的公式如下:
因为六十四别卦,在脐针疗法初级班学习中并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初学脐针主要是掌握八经卦,只要掌握了八卦应该说对六十四卦也就基本掌握了。
9.《周易》的四大要点
理、象、数、占是《周易》的四大要点,因为不是专学易学,只作简单叙述,对它的基本概念作一个大概了解。
(1)理:
即易理,《易经》中的哲理,探讨宇宙人生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因。易理是十分重要的,通晓易理才能将易医结合起来,才能在临床上有所作为。“理是同理,法无定法”,懂得了易理,法由心生。在学习易医学时首先是将理弄清楚,也只有将理弄清楚了,才能触类旁通。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医时对什么药治什么病十分感兴趣,对民间偏方特别热情,收集了许多这种方子,靠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这是一种很笨的学习方法,世界上的疾病多得不能胜数,你能记得过来吗?这是学“法”,是低级的学习法,因为法无定法,只要将理掌握了,就能举一反三,这叫“万法归宗”。懂得了理,遇到新的疾病、从无见过的疾病、疑难病也就可以从理上分析,演化出治疗的方案,定出治疗的原则,这叫“法由心生”。《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说的是当一名所谓的“圣医”,不是一个方一个方地去学习,去死记硬背,只要掌握它的规律,任何方都能生化出来。《内经》为医书之祖,它有多少方?整本书也只不过十三个方,而且现在后人也不大用,但它依然被后人奉为圭旨,当然刚开始学习时还是需要多背一些古典经方。
(2)象:
《易经》中用卦象、爻象来表现事物的物象,表现世界生成发育的万有理象,从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象数构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象就有数,有数可见象。象数构系也是中医的一个组成部分,否定了象数也就否定了中医。物有物象,卦有卦象,凡物均成象,有象就能定阴阳,有了阴阳就能行变化,就能进行治疗。因为凡成象的物都是属“形”和“器”的范畴,只要是器就有它的时间寿命,到了这个时间它就会解体,就会气化。人也如此,所以没有什么人能够长生不老,这是因为大家都没有逃出器的范畴。
(3)数:
河洛理数,是现象界的数理,推演它的变化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这个数并非是数学界里所指的实数,它常是虚数与实数混绕结合,实实虚虚,虚虚实实,这在中国古文化里叫“数术学”,是易医学里的一个比较大的内容,在易医临床治疗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术也是遵照“分方归类”的易医原则,数随方变,有多少方就有多少数,比如以阴阳二方分,其数就是以奇偶来定阴阳。以三才分,其数就是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则来定。如四分法就取“四象”来分,其中一代表老阳,二代表少阴,三代表少阳,四代表老阴。如五分法就取河图数,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来行变化。这里的数常非实数,而是虚数,它代表着一个甚至几个物象,比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其中的一、六并非是具体的数,而是表示水的这一大类物质,比如这一大类就代表北方、代表寒冷、代表黑色、代表人体的肾脏、膀胱、代表人体的生殖系统、代表耳朵等。分方归类是根据需要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别进行归纳,然后进行临床应用。
(4)占:
易占是用易学理论为依据的占卜预测方法。占是易经的具体应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思维方式和运算方式,在易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2007年曾两次到河南安阳参观了殷墟甲骨文发现地,看到绝大多数的甲骨文主要记载了占卜的内容。
10.《易经》的四大原则
简易、不易、变易、交易是《易经》的四大原则。
(1)简易:
宇宙间天地自然法则本来就是简朴平易的。说的是易道大至宇宙宏观世界,小至尘埃微观世界的高度概括性和可行性,说明了易学易知,易从不神秘。任何事物都有其根,这个根就是事物的原始起点,只要把握了这个根,就能很快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像一颗大树虽然它枝叶茂盛、形态各异,但它的根是关键,只要顺根而上,顺干而上,就能十分清楚地了解这棵树的来龙去脉了。世界上的人多达几十亿但只有两类,男人与女人,这就是简易。“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因为世界上的东西其原理是简单的,就像中医虽然分支繁杂但其原理就是阴阳,把握了阴阳就把握了中医。
《易经》所表述的象都是宇宙万物的现象。乾卦为天,坤卦为地,震卦为雷,巽卦为风;所阐述的理也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如震为雷,雷为动,巽为风,风为无所不入;其易数更为简易,《易经》中只讲一位数“一”,而其余诸数都是由“一”递增而来的。其计算方法只有两种,即加法和减法,因为万物的变化不是增加就是减少。
《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演绎出了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无穷变化,而表现这些变化的仅仅是两个简单的符号:阳爻“——”和阴爻“――”,就像今天的计算机中的脉冲二进位“01”,科学家用“0”、“1”两个符号,演变出无穷的信息数据。这正是越是简易越有变化的功能,越是复杂的变化,其法则越是简易,这就是“大道至简”!
(2)不易:
易是变,不易就是不变。不易是指永恒的自然法则是不变的,宇宙的规律是不变的。自然的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这是事物内部阴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中,这叫平衡。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大自然如此,人体亦如此。一旦这个平衡发生变更,大自然就会自动地进行调节,使其重新回归平衡。人体同样是这样,人体的阴阳平衡一旦失调,人就会患病,故中医认为“阴阳失衡之谓病”。在失衡的初期,人体会通过自身调节系统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阴阳失衡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就必须利用外界的力量来进行纠正,这就是用医之道。医生利用药物、手法、针灸等方法来使其失衡的阴阳重新达到平衡。大自然的调节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大自然本身就无法调节了,这样整个自然环境就进入了恶性循环,比如大自然对空气的污染净化、对海水的净化等。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善待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其实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
前面已经讲过,“形而下者为器”,凡为器者均有破损的一天,就有气化的一日,故世界上凡有形之物均不可能永远不坏,就像人不能长生一样,这是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是不易。易道揭示的是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矛盾对立和统一,说明了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过程中的可识性和稳定性,易为变,不易即不变,在不易里有相对稳定的不变和永恒法则的不变。如作卦中的阴爻和阳爻象征自然现象中白昼与黑夜、山的背阴面与山的向阳面、月的阴晴与圆缺、人的男与女、动物的雌与雄等。同时还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道分阴阳,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因为统一所以有发展,因为对立所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受这“不易”哲理的启示,古圣贤们便归纳出人间的“无为法”,即顺其自然法则的便有所为,违逆自然法则的便要有所不为,故凡行大事者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顺天则昌,逆天则亡”。有所为是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有所不为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3)变易:
易,变也。易经就是变经,易医学就是动态医学,脐针的治疗也是强调一个“变”字,在变中做文章。《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言明变是《周易》一书的根本宗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当事物发展到穷困地步时,就应促其变化以求通达,只有通了以后方可长久,即“往来不穷谓之通”。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处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变就能动,动中有变,故中国话说“变动、变动”,有变才能动。任何事物当它内部阴阳双方在矛盾斗争中由量变发展到一定极值时,必然会出现质变,“物极一变”。但是这种变的法则,是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它展现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无一定式的运动性和变化性,体现了宇宙永恒运动的本质。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为易经八卦本身就是从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演绎出来的;其次,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称为“道”,一切的变化都应遵守道,这叫遵天意。我们人类也应在行为上守道,应顺天意,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意思。
(4)交易:
在大多数的探讨、研究、解释易经的书里,对易经的原则只是说三条,即简易、变易、不易。为什么要加上交易这一条呢?因为在易医学的理论和临床上交易是一大原则,在治疗疾病时千万不能忘记“交易”,故将交易放入易经的原则中,这就成为四大原则。
何谓“交易”?就是阴阳相交。易经里的爻其本意就是“相交”的意思,交易本身就是易经的原则之一。《彖辞传》解释泰卦(上坤下乾)时说:“天地交而万物通。”解释否卦(上乾下坤)时又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而解释咸卦时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个“感”就有交通之义。即天与地交通万物才能化生;圣人与百姓之心交通,天下才能和平。《系辞传》又进一步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将交易不但用在人类也用于天地,认为只有相交世界的万事万物才能发展,才能壮大。因为《易经》是圣人取法于天地而得,故“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与天地等同,包括天地变化的法则,而天地又为万物之本源。人作为万物之灵,同样是天地交易的产物,因此,人事应当效法天地之道,千万不可违背。《文言传》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告诉我们应掌握天地之德,四时之序,依此行事便可无忧。
易医临床上要多注意“交易”,中医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五行,入学之初老师就说阴阳,谈五行,治疗疾病时要用阴阳。怎样用阴阳?是许多同学甚感困惑的事,阴阳好讲,但难用,这是大家的体会。阴阳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凡阴用阳,凡阳用阴。具体地说就是多阴者用阳,多阳者用阴。如果在易医治疗里使用了交易,就会发现你的治疗效果就会比别人好,为什么?这是你懂得了阴阳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