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医气化病机原理
病机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可见,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制。气化病机学着眼于研究因气的运动过程中,导致阴化与阳化的变异,以及气机升降出入而引起的机体物质和机能的改变,从而发生机体病理变化。虽然气化病机原理同样着眼于对产生证的机制的分析,但它所表达的病理变化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表达“八纲辨证”不同。
中医气化理论的病机,包含着三个基本的病理要素:
一是阴阳气化异常以定性,即疾病阴阳化气的性质,包括阴化与阳化的太过与不及,导致机体出现寒、热、燥、湿的病理变化。
二是气机升降出入逆乱以定势,即疾病病气的运动趋势,包括病气的逆、陷、闭、脱运动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三是脏腑经络损害以定位,即疾病所在的病变部位,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经脉受邪,经气传导不利出现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
其次与经脉生理病理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
最后是经脉受邪常影响与其相关的其他经脉,如脾经患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