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生理学

1.药代动力学
镇静催眠药均具有酯溶性,其吸收、分布、蛋白结合、代谢,以及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都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脂溶性强的药物是易跨越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成为短效药。
2.中毒机制
近年研究苯二氮 类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认为该类药的作用与增强r-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功能有关,考虑在神经突触后膜表现有由苯二氮 受体,GABA受体,氯离子通道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苯二氮 类与苯二氮 受体结合后,可加强GABA与GABA受体结合的亲和力,使于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道开放而增强GABA对突触后的抑制功能。
巴比妥类对GABA能神经有与苯二氮 类相似的作用,但由于两者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苯二氮 主要选择性作用于边缘系统,影响情绪和记忆力,巴比妥类分布广泛,但主要作用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而引起意识障碍,巴比妥类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由镇静、催眠到麻醉,以至延脑中枢麻痹。
3.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综合征
各种镇静催眠药均可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因而都可引起戒断综合征,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期服用苯二氮 类使苯二氮 受体减少(下调),是发生耐受的原因之一,长期服用苯二氮 类突然停药时,发生苯二氮 受体浓度上调而出现戒断综合征,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以及乙醇发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综合征的情况更为严重,发生依赖性的证据是停药后发生戒断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的特点是出现与药理相反的症状,如停用巴比妥类出现躁动和癫痫样发作,停用苯二氮 类出现焦虑和睡眠障碍。镇静催眠药可有交叉耐受,致死量不因产生耐受性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