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百年兴家
——李绿园的家世与生平

李绿园,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晚年又号碧圃老人。祖籍新安(今河南省新安县),累世居住在县北北冶镇的马行沟村。

李绿园一世祖名李昂。昂生三子,长名守分;守分生三子,次名调元;调元生二子,长名玉琳,次名玉。玉琳是一个普通的秀才,弟兄耕读持家,稍丰裕,但一遇灾荒,便无力应付:

康熙辛未岁,大饥。玉琳兄弟方奉母就食四方,会洛阳会试,玉琳乃留试,遣弟玉玠负母赴南阳去矣。试竣,持七十钱星夜奔迹,抵南阳之梅林铺,音问渺然。值日将暮,计穷情急,乃坐道旁呼天大号曰:“我新安李某也,寻亲至此,已八百里,足茧囊竭,而亲不可得,独有死耳!”益大号。突有仓皇来前者,即玉玠也。玉玠已为土著延作塾师,坐间,忽心动,若有迫之者曰:“起!起!汝兄至矣。”急出户,闻号声乃前,与玉琳相持泣归。……

这是清乾隆间中州著名文人刘青芝所写《宝丰文学李君墓表》中的记载,刘青芝还据此另作有《李孝子传》。这个故事在清代广为流传,被载入地方志。

这个“寻母李孝子”就是李绿园的祖父,名玉琳,字雍州,号鹿峰。康熙辛未(1691年),李玉琳又从南阳流迁至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水牛屯,大约康熙癸未(四十二年,1703年)【据徐玉诺《歧路灯及李绿园先生遗事》(《歧路灯论丛二》收载)引李绿园《重修关壮缪祠碑记》】,移居临县宝丰的河岸李(村名)。也许因为是同姓又是孝子和读书人的缘故吧,河岸李姓家族热情收留了这位外乡人,还推荐他到附近鱼山的义学里教书,后又在村东南三里宋家寨的李姓庄园中划出一区赠给了他。从此,李玉琳遂在宋家寨安居下来,靠着教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李玉琳教书治经,对《春秋》颇有研究,著有《春秋文汇》,不传;他也能作诗,但传世仅《鱼齿山》一首,末联云:“满目沧桑堪惆怅,愁看山色碧层层。”大概一生不得志。他的重孙李于潢曾写诗追念,说他“当年穷经只伴僧”(《述先德自励诗》)。然而他却是绿园一家在宝丰奠定基业的第一人。李玉琳生卒年无考,大约在李绿园出生后某年去世,归葬新安祖茔。

李玉琳一子名甲,字尺山,号厚夫。这李甲即绿园的父亲,前引刘青芝《宝丰文学李君墓表》就是绿园葬父时请刘青芝所写的碑文,其叙李甲行状说:

及玉琳殁,仍归葬新安祖茔。宝距新六百里,文学君春秋霜露,祗荐频繁,历数十年不衍期。……母病腿疼,君常翼之行,雨雪则负之。……母重听,然喜闻里巷间好事,君坐卧指画,以色授母,母目之而省,时为颐解。其因时随事,委曲以博高堂之欢者,多此类也。

看来李甲也是一位秀才和孝子,他另外还做过些什么,我们就无从知道了。李甲生年不详,卒于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年),葬宝丰。

李氏一门寄籍宝丰、以孝相踵的家世,对《歧路灯》的构思和写作有重大影响。李绿园是李甲的独生儿子[据《新渑李氏族谱》。但刘青芝《宝丰文学李君墓表》中,有李甲临卒“忽招诸子至榻前”的话,栾星以为“绿园还有兄弟”。待考]。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李绿园生于宝丰县宋家寨(一说本年十二月初一日寅时生于鲁山之水牛屯,见徐玉诺《歧路灯及李绿园先生遗事》。此从栾星先生说),他六十九岁所作《宦途有感寄怀风穴上人》诗中有自注记及襁褓时事云:

余生弥月,先也赠公(外祖母)抱之寺,师冷公和尚赐名“妙海”,实菩萨座下法派也。

李绿园名“海观”应是因此而来。《歧路灯》以“灯”命名,取义于佛教以“灯”喻佛法指明破暗的传统,说不定也与此有蛛丝马迹的联系。

宋家寨是一个风景优美、民风古朴的小村庄,在宝丰县城东南七里,北临滍水(今名沙河),西依鱼山,山上有寺,兼为地方上的义学,绿园幼年就曾在这义学里读书。“抱书此地童龄惯,坐数青山藉草茵。”(李绿园《立夏登村右鱼齿山》)这里的山水风物深深打动他幼小的心灵。特别是鱼山脚下汉墓前的石兽辟邪,引起童年绿园的无穷兴趣,偎依抚弄,与之结下了亲昵的情谊。

宋家寨北数里隔滍水有宋村,是南宋爱国将领牛皋大败金兵处,童年的绿园也曾随乡前辈登高远眺这片古战场;绿水青山,茅屋瓦灶,生活着终年辛劳的农民,他们厚道淳朴的天性,更给了童年绿园以深刻影响,赢得了他终生的好感、同情和尊敬。绿园还不止一次随父赴新安祭扫祖墓和探视族人,激起他在寄籍之乡光大门庭的愿望,可惜这些都无从考查了。

李绿园的祖父教书,绿园上学应是很早的。那时,读书是为了做官,绿园也走上了科举的道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绿园十三岁,入城考秀才,住远亲李秋潭家,绿园晚年回忆道:

余十三龄,入城应童子试。先生(指李秋潭)于海观有瓜葛姻谊,遂主于其家。晨起,携余步北门认水,反入七世同居坊,左入饭馆,各尽浆粥二器。盖先生素窭,惧晨炊之不佳也。尔时海观虽髫龄,颇微窥默识其意。

(《李秋潭遗墨幅间题语》)

与一般文人自诩的早慧不同,李绿园自幼就敏感于贫寒家计的难处,从而长成后练达人情,勤于治生理家。他晚年所作《家训谆言》中说:“元儒云:儒者以治生为急。不知治生,必至贫而丧其守。知此,则史书所载,某某不事家人生产,不足为训也。”这与同时代吴敬梓“素不习治生”(程晋芳《文木先生传》)的趋向完全相反。李绿园十三岁那年大概没有考中秀才,但他中秀才的时间不会太晚。乾隆元年(1736年)他应河南乡试,中了举人。这一年新皇帝即位,李绿园正值“而立”之岁,“仪观甚伟,风气非常”

(刘青芝《李孔堂制义序》)。新科得中,壮志凌云,他有诗说:

君不见隆中名流拟管、乐,抱膝长吟志澹泊;又不见希文秀才襟浩落,早向民间寻忧乐。一旦操权邀主知,功垂青史光烁烁。男儿有志在勋业,何代曾无麒麟阁?……(《赠汝州屈敬止》)

这诗是他中举后一年写赠一位老迈孝廉的,诗中以诸葛亮、范仲淹(字希文)的功业与友人共勉,抒发的实际是自己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心情。

为了这出将入相的抱负,李绿园读书求学异常刻苦认真,他的《鱼齿山头远望》一诗写到早年读书的情况说:

我生僻隘乡,赋质颇不恶。

架上遗蠹简,牵率强为索。

茫然昧厥趣,扣而扪龠。

偶而窥一二,据案自惊愕。

迨自境迁后,所得竟无着。

再读未见书,此怀复跃若。

在四书、八股之外一切书籍都被视为“杂览”的时代,李绿园这样博览群书,苦心求索,是难能可贵的。刘青芝《李孔堂制义序》称他是“有志斩伐俗学,力涸筋疲于茹古者也”,他写的八股文也“忧世之怀,壮行之志,殷殷时露行间”。但这样的读书为文,对于科第来说无异缘木求鱼,结果他一生没能考中进士。《歧路灯》写娄潜斋会试考卷中有讽刺皇帝的话而被黜;还写一位读书做了官的人,因不曾中过进士而终生遗憾,大概就寓有作者会试的经历和感慨。

然而举人已是衿绅了。李绿园中举后,除应会试外,居乡还应有许多的活动。但直到他五十岁出仕,我们约略知道的只是他在乾隆八年(1743年)参与修纂《宝丰县志》,乾隆十三年(1748年)葬父在家守孝,并于本年开始写作《歧路灯》。其他可注意的就是他已倾心于弥漫中州的理学,他于乾隆八年跋宋足发《性理粹言录》写道:

先生是编,实于圣贤为己工夫,煞曾体贴过来,故其萃集者,辞皆体要,而义已详该;诚学者座右之珍哉!

但他所珍的是“体贴过来”的理学,也就是《歧路灯》中反复称道的“真理学”。中举后他的家境也显然好了起来,已有了“十亩蔬园”(《夏日南园》》,即他诗中数度咏赞的“南园”。“南园”可能又称为“绿意园”,他并因此自号“绿园”。

在读书中举和应会试的日子里,李绿园到过河南的许多地方,而开封和北京两地到的次数最多,大概因为开封是河南首府,而北京是会试必到的罢。这期间,他的交游也日渐广泛,由他的诗文和其他间接资料可以考知的就有李秋潭、王陈思、张问政、张仙、屈敬止、郭、宋足发、吕公溥、吕燕昭、李元章、刘青芝、刘伯仁等二十余人。

吕公溥字仁原,号寸田,新安人。一生不务科举,家藏书万卷,日以读书吟诗为事,有《寸田诗草》;袁枚为之作序,称“诗中雄伯”。吕燕昭字仲笃,又字中一,是吕公溥的侄子,乾隆举人,仕至江宁知府,亦能诗。吕公溥后来曾为《绿园诗钞》作序,《序》今存;吕燕昭是今知最早评阅《歧路灯》的人,称《歧路灯》“以左丘司马之笔,写布帛菽粟之文章。”(《乾隆庚子过录本〈歧路灯〉过录人题语》)

李元章,新安马行沟李绿园的族人,是一位风趣的板话诗人、通俗文艺家,后来经商致富,曾请李绿园教自己的儿孙读书。刘青芝字芳草,号实夫,晚号江村。宝丰邻县襄城人。青芝为清前期著名学者和古文家,康熙举人,雍正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托病辞归。著书终身,长于传记。青芝可算作李绿园的前辈。他的儿子刘伯仁是绿园乡试的同年,所以绿园能师事刘青芝,过从甚密。上引吕燕昭评《歧路灯》所指出的特点,与刘青芝的影响有关。我们从李绿园的交游中找不到达官显宦,这大概因为他起家寒微而又不喜攀附的缘故吧。

乾隆二十一年(1256年),李绿园五十岁,开始了他称之为“舟车海内”的生涯。这将近二十年的游历,显然是在外辗转做官。他以举人出仕,又无朝贵或封疆大吏做靠山,历任可能只是一些府州县衙的杂职,甚至坐冷板凳候补的日子也不会少,所以史志未见记载,他自己也囫囵称之曰“舟车海内”。从今存李绿园的诗文和他的友人少量有关的诗文看,李绿园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湖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贵州等地,“舟车海内”是不虚的,只是极少有关他仕历的线索。他有一首《开州署中苦雨》诗,末联云:“不获登城望,田间更何如?”好像开州现任官的口气,但史志上也找不到有关他在开州任职的记载。可以确认的是,他最后任贵州思南府印江县知县。郑士范《印江县志·官师志》载他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到任,“能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是个贤能的“循吏”。李绿园自己也有诗记载这时做官的情况:“政简无忧案牍积,宦贫常虑酒杯空。”(《喜雨亭》)然而他在任仅一年左右就辞职归田了。

李绿园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病告归”(吕公溥《绿园诗钞序》)。“告归”真正的原因是为事所迫,这可以从他本年所作的《宦途有感寄怀风穴上人二首》的第一首约略窥知。诗云:

竹筇扶步叩禅关,峰岭千层水一湾。祸不可撄聊远害(余以运铅之役,缺匮部项,几频于险),盗何妨作只偷闲。犹夸循吏频摇首,但号诗僧亦赧颜。易地皆然唐贾岛,两人踪迹一般般。

题下署“乾隆癸巳暮春印江署中作”,写此诗时归心已定,而尚未卸任,或正在办理离任中。从夹注可知,他决计辞归,是“运铅之役”中“几频于险”的影响所致。清代贵州是采铅重地,这里所谓“运铅之役”,即指当时贵州向外省及京师运铅的工役。路途险远,运量巨大,“每有坏船之患”,“沿途雇募船只,每多勒耽误之弊”(《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八五)。李绿园任职的印江县距离当时著名铅厂永兴不远,他到任不久就遇上了这件繁难的事,他虽久历官场,对这件事却并没有经验。可能正是碰上了“坏船”或“勒 耽误之弊”,结果“缺匮部项”,也就是说,负责运送的铅遭到损失。他大概因此被责令赔补,宦囊倾尽,还可能搭上部分家资。他七十岁时有诗云“宦唯山水不曾贫”(《丙申今有轩梦余口占》),七十一岁时还去新安马行沟教书,都是“几频于险”的余波。没有革职问罪已是不幸中之大幸,所以他当时不敢“恋栈”官位而托病辞职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李绿园六十八岁,经风尘波涛数千里而返抵家乡宝丰。二十年宦游,他没有变得恶浊,没有沾染官气,而“依然故吾,见之者不知其为官”(吕公溥《绿园诗钞序》)。乡居无事,检点宦囊,只有半世积腋成裘的诗文卷帙,使他感到格外亲切,引起他整理传世和进一步创作的欲望。

返乡后第二年,他的二儿子李蘧中了进士,分用为吏部主事。教子成名的喜悦,也加强了李绿园的自信。“老觉文章终有价”(《丙申今有轩梦余口占》),七十岁的老绿园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整理旧作,再赋新篇,《歧路灯》的续写即从本年开始。第二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大概因祭祖扫墓去了新安,被马行沟族人“邀之课子侄”(吕公溥《绿园诗钞序》),一住三年,教书之余,编定《绿园诗钞》,续写完《歧路灯》,还时往本邑的横山访旧友吕公溥,饮酒高会,诗文唱酬,“剧谈数晨夕,相乐无间”(同上),“酒后耳热,每自称通儒。”(道光《宝丰县志》本传)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李绿园七十三岁,从新安撤帐归来,不久由次子李蘧迎养去了北京。四年后,仍归宝丰。徐玉诺据李家祠堂木主说李绿园“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六月二十八日巳时寿终于米市胡同京邸,享年八十有四”(《歧路灯及李绿园先生遗事》,《歧路灯论丛二》)。如果这个记载不误,李绿园八十岁以后又去了北京,并死在那里。有人认为他死后寄厝北京,未归葬,但李蘧当时已是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会不归葬他的父亲,而且据杨淮《国朝中州诗钞》所记李蘧“庚戌丁艰家居”的话看来,李绿园死后还是归葬于宝丰的。

李绿园有四子,长子李,一生事迹不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客死于开封。次子李蘧,字卫多,号祉亭,乾隆乙未进士,历官吏部主事、都察院监察御史、工部给事中、江西督粮道等。三子李范,廪贡生。四子李葛,乾隆丁酉拔贡,工书法,历任四库全书誊录官、灵宝县教谕。四子中李蘧官最大,名最高,《宝丰县志》本传说他“置腴田四百亩,属从子经理,为祀先资。”看来也最富有。绿园孙辈十余人,第十一孙李于潢为道光年间中州著名诗人,为人放达不羁,有《方雅堂诗集》等传世。余无闻人。

自李玉琳逃荒离新安(1691年),迁宝丰,至李绿园逝世(1790年),李家历三世一百年。这一百年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却是李绿园一家由寒素至于富贵的时期,李绿园是光大门庭的关键人物。与吴敬梓、曹雪芹的从大富大贵落到一贫如洗相反,李绿园是踏着现实的台阶步步登高的。“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鲁迅《而已集·小杂感》),李绿园大致属于“要保持现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