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儒林外史》的流传

《儒林外史》在吴敬梓生前已完稿,但它的刊刻却是在吴敬梓身后。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这就表明程晋芳作传时,尚无刻本行世。金和《儒林外史跋》则说:“是书为全椒金棕亭(兆燕)先生官扬州府教授时梓以行世。”金兆燕是吴敬梓表兄兼连襟金榘之子。他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起到四十四年(1779年)止任扬州府学教授十二年。由此可以推知金兆燕的刻本大约成于此际。可惜这一刻本至今未曾发现。金和之母是吴敬梓族兄吴檠的女孙,金和也曾“出藏本与邑人薛时雨集资为笺注而梓行之”(《儒林外史跋》),这一刻本也未见流传。这对于我们了解《儒林外史》的原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程晋芳说“《儒林外史》五十卷”,以及金和所说“是书原本仅五十五卷”,这两种本子目前均未发现,所以无法做出明确的论断。

目前可见的最早刻本,则是嘉庆八年(1803年)的卧闲草堂本,却作五十六回。此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艺古堂刻本、同治八年(1869年)的群玉斋活字本及苏州书局活字本,均以卧本为祖本。其后还有同治十三年(1874年)申报馆活字本以及齐省堂增订活字本(不是增补本)、光绪七年(1881年)申报馆第二次活字本等,均为五十六回。新中国成立后,作家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的《儒林外史》删去最后“幽榜”一回,即成为五十五回本。1958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数次出版的《儒林外史》也是五十五回本。关于五十六回本中最后一回“幽榜”是否为他人所“妄增”,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再版《儒林外史》时,已将“幽榜”一回作为附录印出。此外,光绪十四年(1888年)还有一种增补齐省堂《儒林外史》六十回本出现,有东武惜红生的序言。东武惜红生即居世绅,所增四回文字可能出自他的手笔。这所增的四回从原四十三回插入,而将四十三回原来文字分割在四十三回上半回及四十七回下半回内。

据粗略统计,自嘉庆八年(1803年)卧本问世以来二百多年内,《儒林外史》被刊印了数十次,由此可见它的流传极其广泛。1978年吉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仁钦忠乃和仁钦道尔吉的蒙古文译本《儒林外史》,说明这部小说不仅为汉族人民所热爱,也为兄弟民族所接受。

吴敬梓的成就具有世界意义,《儒林外史》与世界文学大师的杰作一样,也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被译成英、法、德、俄、越、日、捷克、匈牙利等文字。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都做了极高的评价,如德文译本的序言中说:“《儒林外史》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伟大的讽刺作品,属于古代文学的杰作。过去诚然已有讽刺文学的萌芽,但它们却不能和这部作品同日而语。”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第五卷称:“《儒林外史》是一部最优秀的讽刺小说。”美国大百科全书第六卷称:“《儒林外史》由一个个精彩的讽刺故事组成,它对后来的中国讽刺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英国大百科全书第十卷称:“《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以封建社会的一个浪荡公子为中心,把许多故事贯串起来,不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描写,都远远超过了前人。”冈本隆三在日译本《儒林外史》的序言中说:“此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举世狂热于学习八股文的丑态,以及必然由此而产生出无能的官吏与腐败,这些如何使得中国的社会形成为癌的情况,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俄译本序言更认为《儒林外史》“可以有充分根据地被称为作家的卓越天才的纪念碑,有权被认为是现时中国古典文学的光辉典范之一”。这些评论,已充分说明《儒林外史》以它杰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世界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