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迷雾中的大明

洪武三十一年的大明,就好像一个青春昂扬的少年,各方面都充满了朝气。

太祖高皇帝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幅域近八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六千余万人口以及年税高达三千万两的老大帝国。

由于明朝实行的实物税,入库的税银并不多,但却有成山似海的粮食和丝绸,这才是洪武朝有着一边养着近一百万经制之兵的同时,于全国设办卫所的底气所在。

京营三十五万、九边二十一万、甘肃六万、闵浙水师十万、云南十五万,这是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点完兵册之后的合拟之数,如果算上战力不逊色正规军的漠南卫、山东卫,大明可战之兵近一百五十万!

至于那些地方上的卫所兵,并不在统计之内,那个数量更加庞大,怕有近两百余万,不过这些卫所兵不吃皇粮,主要任务还是种田,顶天算是民兵,不在朱允炆的注意之内。

至于大明一朝的政治领域,为后世所熟知的便是两京一十三省,即南北二京、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但在洪武一朝,还没有两京一十三省这个说法,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也就是后世的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大明建立之后,应天府治下称南直隶,治所称京师,也叫金陵。

北伐逆元,大都光复,改大都为顺天,顺天府治下称北直隶。

而北京这个称呼,被朱元璋扔到了河南开封的脑袋上。

后来洪武十一年,开封北京称号被罢,又给到了顺天的脑袋上,自此,往后几百年,就是咱们熟悉的后世首都,北京城了。

朱棣造反,迁都于北京,以金陵为陪都,但在北京皇宫修建的过程中出了纰漏,北京皇宫也就是后世的故宫,修建的蓝本就是金陵明皇宫,在修建三大殿的时候,即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被雷给劈了。

三殿焚毁,朱棣因此以为是天怒,是朱元璋怒其谋逆而施加的惩戒,便明发圣旨,仍以金陵为首都,改称南京,北京仍为陪都,为行在之地。

自此,两京一十三省之中的两京才算齐整。

但是朱棣久居北京,文武大臣都在北京,南京这个首都就是个空壳子,这叫什么事呢?

于是,朱棣又让南京重新搭建了一套政府班子,北京有的,南京都有,什么六部、五府、锦衣卫,统统齐活。

所以后来咱们经常在电视剧看到,为什么明朝一个吏部有两个尚书,这里面,其中一个是南京的。

后来朱高炽继位,朱高炽不喜欢北京,是因为他打小是在南京长大的,他更喜欢江南,所以就打算在带着朝廷回南京去,让太子,也就是朱瞻基去南京修缮皇宫,还没等朱瞻基这边把装修好,朱高炽就死了,朱瞻基又回到北京即位。

跟他爹不同,朱瞻基是在北京长大的,所以就存了把首都改到北京的念想,要不然,人家该说,朱家三代祖孙都在行在里待着,不回首都,这叫什么事啊?

但是迁都回北京,那三大殿就得修好,可是也奇怪,三大殿一修就遭雷劈,一修就遭雷劈,朱瞻基没辙,就问群臣,“此莫不是上天降怒?”

有不怕死的言官就拿朱棣说事,“陛下难道忘了太宗文皇帝篡改历史之事了吗?”

原来,当年朱棣做皇帝之后,担心后世说他造反,存心抹掉这一段历史,就将建文四年并进了洪武年号之中,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但是史官是什么人?那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历史绝不容篡改!”

朱棣一发飙,“汝等欲学方孝孺,请诛十族吗?”

史官也硬气,别说十族,一百族都行,历史就是不改。

朱棣到底没敢滥杀史官,滥杀史官,必有不详。但是朱棣还是把这群史官给赶回了老家,另找了一批心腹来编撰历史,称自己是正统继位,朱元璋一死他顺位继承。

朱瞻基想明白了,于是就又把历史改了回来,称朱允炆才是正统皇帝,朱棣确确实实是造反谋逆夺来的天下。

历史一改回来,三大殿就陆续开始着手修复,这次倒是没遭雷击,但没等修好,朱瞻基也嗝屁了,等他儿子朱祁镇登基之后,谨身殿完工,从那刻开始,北京,才算是正统的大明首都。

老朱家的事乱七八糟,也直接导致明史于后世引起众说纷纭,加上一堆汉奸、满清学子编排抹黑,以至于有明一朝总是让人有一种雾里看花之感。

就好比明朝称皇帝到底该怎么称呼一般,万岁?皇上?陛下?

众所周知。明亡之后是为清,后世对于清宫剧的拍摄有种病态的热衷,以至于逐渐让人有了一种错觉:皇上是满清的专属称谓。

满清起于通古斯,他们最初的首领称谓汗,这是基本常识,后来立国,朝堂上的一切对于他们都是空白的,所以明朝的所有都照搬了过去,甚至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连最初的情报总局刚开始也叫作锦衣卫。

皇上这个称呼在明朝时成为主称谓,古时候百姓多在家中为皇帝设长生牌位,写的就是“当今皇上万岁”牌位。

既然盛于明,这个称呼也并非禁忌之词,为什么不能提呢?

这就是因为后世满大街的清宫剧导致,一提到皇上就想到通古斯,从而打心里厌恶,凭什么他们用的次数多了,这个称呼就属于他们了呢?

这就好比棒子天天喊着孔子是他们的,难道有朝一日韩剧里,一群棒子读书人给孔圣人磕头,咱们从此就把孔子让给他们了?

矫枉过正了。

不提后世张廷玉、蔡东藩等通古斯士子所著明史、野史,明实录中,称皇帝为皇上,是有出处的。

儒士沈世荣上疏拍朱元璋马屁,多次用到这个词汇“皇上翦伐群雄以武功定天下,拯生民于水火之中,奠四海于枕席之安,驱夷狄复中夏。”

官场之中,钦天监曾有奏本,其中,有这么一句话“皇上承运以来,历虽以大统为名。”

明实录是明朝解缙等人所编著,以充分说明,称皇帝为皇上是确有出处的。

之所以大家于明史多有纷争计较,都是因为老朱家的事太乱。

朱允炆脑海里对于明朝的认知,只有当他这三个多月,看了如此多的各地奏章之后,才有浅显认知。

真是,迷雾中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