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郑国
郑国这个国家在诸侯国里面地位特殊,简单来说就是:它是最后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其君主也是跟后来的周天子血缘关系最近的诸侯。
在西周末年,郑国跟周王室实际算一家人。
西周的最后三个君主分别是: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
周厉王有两个儿子:王子静和王子友。
公元前八二八年,王子静继位成为周宣王。
公元前八〇六年,宣王把自己的弟弟友封到了“郑”这个地方(在关中平原附近,靠近周王室),郑国由此建立。友的爵位是伯爵,因此便称为郑伯,又叫郑桓公。
按照周朝的传统,被分封的诸侯同时也要兼任朝廷里的官员。所以郑桓公不仅是郑国的君王,也是周朝的高官,他大部分时间要在朝廷里面处理国政。
郑桓公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的血统走上高位的,他本身的才能也非常突出。早在被封为诸侯之前,他就曾带兵抗击猃狁(xiǎn yǔn)入侵,取得大胜;他被封为诸侯以后,又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真是帝王之才。
后来宣王的儿子宫湦(shēng)继位,史称周幽王。郑桓公继续尽心竭力地辅佐这个侄儿。
当时天下局势已经风雨飘摇,看到幽王昏聩无能,郑桓公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迁国。
前面说过,西周的都城镐京一直受到犬戎的威胁。而郑国的土地就在镐京以东,离犬戎也不远,属于比较危险的地区。
桓公是政治嗅觉非常敏锐的人,他分析当时的局势,感到关中不是久留之地,就着手把郑国的人口和财富向东迁移。
迁到哪里去呢?桓公看中了洛邑附近的土地。洛邑在很远的东部,各个诸侯国中间,远离各种蛮族;洛邑本身又是国都之一,经济发达,其附近是建立新国家的好地方。
后来平王也把国家迁到洛邑,所以桓公这次迁国可以算平王东迁的预演。
桓公找到洛邑附近的东虢国和郐(kuài)国,送给这两个国家大量钱财,跟他们说,要向他们借一块地来安置郑国的人民。
他是君王的叔叔,两个小国当然没法拒绝,只好献出了十座城池给郑国,史称“桓公寄孥(nú)”。
公元前七七二年,郑国东迁到新取得的土地上,首府在虢郐之间的“京”城,这是郑国在东部最初的基地。
第二年,犬戎入侵,关中大乱,幽王在骊山被弑!
郑国民众刚好躲过这场劫难。多么惊险!
但不幸的是,桓公在这场变乱中与幽王一同被杀,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桓公的儿子掘突听说父亲被杀,披麻戴孝地带领郑国军队来到镐京,当着众位诸侯的面继位,是为郑武公。
郑国自此走上了一条富有戏剧性的称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