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
卫桓公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州吁(xū)。州吁从小很受父亲卫庄公宠爱,后来被封为将军,手下有不少军队。他性格很招摇。大夫石碏(què)就对庄公说:“州吁这样的人是不会安分守己的,最好防着一点,不要给他军权。”庄公不听,继续宠着他。
桓公登基以后可就不宠着这个弟弟了。他找个借口,说州吁“骄奢”,夺了州吁的军权,接下来准备进一步处理他。但桓公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被州吁跑掉了,逃到了国外。
接下来的剧情跟当年晋文侯经历的类似。州吁潜伏在国外,到处拉关系,培植自己的势力,准备反攻。据说他跟叔段是同病相怜的好友。十四年之后,州吁带着自己手下的军队,借着外国敌对势力的帮助,偷偷潜伏回卫国,突袭杀死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卫国国君。
这是春秋初期诸侯国中特别有名的一起弑君案,带头作用很明显。从此以后,各种弑君篡位的事件源源不绝地出现。
这起弑君案也成为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样本:兄弟争位,失败的一方逃亡国外,再借助国内外敌对势力支持,回国篡位。这样的案例在春秋历史上实在太多了。
要追究责任的话,首先是作为父亲的庄公没有把太子的势力培养起来,结果兄弟党的势力太大,强枝弱干,太子镇不住。其次是,桓公的能力跟他这个弟弟相比,显然要差一些。州吁很能沉得住气,在国外长期潜伏,最后一击必杀——这样的人当然是很不容易对付的。
州吁篡位成功,当上了国君,俨然一个翻版的晋文侯。但晋文侯本来就是君位继承人,他是被人篡位以后再夺回君位的,名义上是站得住的。州吁就不同了,他是极其恶劣的弑君篡位,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他的才能和眼光也比晋文侯差得远,所以还没坐稳君位就出事了。
州吁跟叔段惺惺相惜,也可以说是臭味相投。他登基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攻打郑国替叔段报仇。
州吁篡位成功的当年(公元前七一九年)夏天,他纠集起宋、陈、蔡三国一起攻打郑国。这次草率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胜利,仅仅包围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以后就撤退了。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四国不心齐,尤其是陈蔡两个小国,只是打打酱油罢了。
四国联军不甘心失败,当年秋天带上鲁国军队再一次攻打郑国。这次的战果稍微好看一点,史书上记载是“取其禾而还” ——抢了郑国的一些庄稼回去。
这时候距离州吁篡位不过半年而已。
州吁在刚刚篡位成功、位子没坐稳的时候就连续对外用兵,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定要在国内局势稳定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就会给政敌以空子钻。
结果,老百姓都怪州吁穷兵黩武,卫国国内开始人心不稳。
他看到这情形,也有些心虚,就想着怎么去弥补。
石碏有一个儿子,叫石厚。石厚是州吁的心腹大臣。有一天石厚问自己父亲:“我们的君王怎么才能得到百姓拥护呢?”
石碏回答:“国君要受百姓拥护,先要得到天子的支持。你们可以去朝觐周天子,争取名分。”
但州吁是弑兄上位的,是个非法君主,怎么能去朝觐天子呢?
石碏就给他出主意说:陈桓公当下不是天子跟前的红人吗?我们国家现在跟他关系很好,可以托他帮忙去打通跟天子的关系。
在石碏的反复撺掇下,州吁带着石厚去了陈国,商量朝觐周天子的事。
这本身是没问题的,但他们想不到的是,老谋深算的石碏暗地里托人带信给陈国,说:“这两个人是弑君的恶棍。卫国是个小国,我又是个老头子了,实在没有能力除掉他们,还请陈君帮我们除害。”
卫桓公的母亲是从陈国嫁过去的(可能是陈桓公的亲属),而州吁跟卫桓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州吁弑卫桓公,陈桓公内心肯定是反对的。
陈桓公收到石碏的信以后就暗做准备,派武士埋伏在州吁一行人下车的地方。州吁等人刚下车就被当场活捉,分开关押起来。陈桓公随后派人向卫国报告情况。
卫国国内,石碏收到卫桓公的回信,于是向满朝文武公布了州吁落网的消息。州吁实在不得人心,而且他已经被拿住了,所以没人再支持他。石碏一党很快控制了局势,马上派出大臣去陈国杀掉了州吁,一场篡位闹剧至此终结。
但怎么处理石厚是个麻烦事。
石厚毕竟是石碏的儿子,石碏现在是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所以有人揣摩着他的心意,替他儿子求情:弑君的主犯是州吁,现在州吁已经伏法了,别人可以免罪。
但石碏丝毫不为所动。实际上,石厚的罪行可能确实没那么严重,但如果就这样放过他,别人都会说石碏徇私舞弊,那么杀州吁这件事就难以服众。所以石碏必须立一面旗帜,以儆效尤。
最终,石碏排除一切干扰,派人到陈国杀掉石厚。从此石碏留下“大义灭亲”的美名,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正面的榜样。
然后,卫国的大臣们把卫桓公的侄儿公子晋迎回国内,立为君主,是为卫宣公。
州吁说来也倒霉,费尽心机潜伏十四年终于上位,最后才当了不到一年的国君就被杀了,连自己的名号都没有,只在卫国王室的谱系上留下一个称号:卫前废公。一个“废”字,多么可悲!
可惜州吁的失败并没有让后来者们吸取教训。随着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各国的野心家们都磨刀霍霍,跃跃欲试,开始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弑君浪潮。
下一个出事的国家,是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