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齐国

周朝初年,武王手下有三大功臣:周公、召公、太公望(姜太公)。武王把三人分别封到了东方三国:鲁、燕、齐。齐国就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

文王最初在渭水河畔见到姜太公的时候,激动得涕泪交加,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我们祖祖辈辈盼望您这样的贤者很多年了,所以称他为“太公望”。姜太公果然不负众望,辅佐文王治理西岐,归附者如过江之鲫,为夺天下做好了准备。

后来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立下了头功,被武王尊为“尚父”。对武王来说,姜太公既是老师,又是长辈,亦师亦父,是需要特别尊敬的人物。

成王的时候,爆发了“三监之乱”,姜太公帮助平乱。成王感激不已,给这位前辈老爷爷兼自己的外公(姜太公的女儿是武王的王后、成王的母亲)颁发了一项特权:“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就是说,您来替孤王监察天下九州,谁不听话您就去讨伐谁。相当于给了他尚方宝剑,代天子行权,上斩昏君,下斩谗臣。

所以才有《封神演义》里的打神鞭,专打八部正神,十分霸气。

相比起郑国那种野路子来说,齐国的监察者身份是由周天子亲自认证,名正言顺。

因此,齐国虽然是外姓之国,但地位不比姬姓的诸侯低,甚至可能更高,而且拥有对诸侯的杀伐大权,是真正位高权重的千乘之国。

由于这种尊贵的身份,齐国一直是个比较稳重的国家,不轻易出手,不轻易发话。不同于西边那一群上蹿下跳的“戏精”国家,或者秦楚那些“蛮夷”,又或者吴越那一窝“泥腿汉子”,齐国更像一个正襟危坐的老大哥,在国际事务中常起定海神针的作用。

但这一切都是往事了,现在是春秋,靠实力说话的时代,地位需要实力来保证。

齐国在诸侯里面一直拥有比较强的实力,这得感谢姜太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一套很科学的治国方略。

当初把姜太公他们三个功臣封到东方三国,是因为那里是离周王室最远的地方,属于东部边陲地区,北有北戎,南有九夷,多民族杂居,形势极其险恶,需要极亲密又极厉害的权势人物去镇守。

姜太公到齐地以后,果然遇到当地莱人的抵抗,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才成功平叛。随后又镇压了许多反叛力量,使当地迅速安定下来。

鉴于多民族杂居的实际情况,姜太公没有强行要求当地人接受周礼,而是因势利导,“因其俗,简其礼”,在当地习俗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符合齐国国情的礼法制度,渐渐地糅合了各个民族的习俗。

据说姜太公去治理齐国,仅仅过了五个月就返回镐京向周公述职。周公奇怪地问:“这么快就治理好了?”姜太公回答:“我按照当地的习俗,简化了礼法,所以他们很快就接受了。”同一时期,周公的儿子伯禽也被派去治理鲁国,三年以后才回镐京述职。周公问:“怎么要这么久?”伯禽回答:“我在当地移风易俗,使他们接受周礼,所以耽误了很久。”周公当即就说,以后鲁国只怕要一直被齐国压制了。

果然后来鲁国一直受齐国的打压。

莱人也实在运气不好,他们遇到的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战略家兼大军事家,阴谋诡计玩不过,打也打不过,实在是无力反抗,只能被逐渐同化。

姜太公又根据齐国的情况,大力发展制盐、捕鱼、冶炼、丝麻纺织等行业;当地人喜欢做生意,又大力扶植商业贸易。所以齐国崛起成为诸侯里面的经济强国。

以后的数百年,齐国作为东方的“压舱石”,震慑诸夷,抵挡了许多的叛乱,保卫了中原地区的繁荣稳定。

西周后期,齐胡公不得人心,被他的弟弟公子山带兵杀死,引发了持续四十多年的齐国内乱,一直到齐文公的时候才稳定下来。

西周末年,齐庄公继位,他当政时间达到六十四年,使齐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工商业平稳发展,国力渐渐恢复。齐国自此进入稳步上升的阶段。

公元前七三一年,齐僖公继位,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渐开始了齐国的称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