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与楚的百年恩怨

楚国开国之初,非常艰苦。

那时候江汉平原还是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只有少量野蛮的原始部族在那里生存,楚人的先祖们在那里艰难地改造自然。史书上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穿着破衣烂衫,开山劈石、修路架桥。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各种原始部落的进攻,要立稳脚跟非常不容易。

当时楚国艰苦到什么程度呢?据说熊绎受封以后,来到首都丹阳,建了一座大殿来庆祝国家建立,在落成典礼上,找不到祭祀用的牲畜,只好去附近的鄀(ruò)国偷了一头小牛过来凑数,又怕被牛的主人发现,就半夜偷偷把牛杀了来祭祀。所以后来楚人的习俗,祭祀都要在夜里进行。多么心酸的传统!

即使这样,封地也不是白给的,要定时去镐京向周天子朝贡,各种贡品一样不能少;打仗的时候得派兵去助阵;天子来巡狩,还得倾尽财力去接待。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熊绎的部族还是在蛮荒之地扎下了根,逐渐成长起来。

但他们的努力根本得不到周人的认可。

那时候的人非常讲究出身和血统,如果你血统不够高贵,即使很努力地把事情做好,在别人眼里也还是贱民,不会受人尊敬。

成王分封诸侯以后不久,召集天下诸侯在岐阳会盟,相当于开大会。

熊绎也受到邀请,想到自己也是诸侯之一了,要跟其他诸侯一起朝见天子,非常开心。于是他精心准备了楚国的贡品,带着人马跋山涉水地去岐阳参加这次会议。

到了以后果然大开眼界,见识到了真正的荣华富贵、歌舞升平。

不久大会正式召开,诸侯们都陆续进去了,熊绎却发现没人来接待自己。

这时一个周朝的官员过来对熊绎说:“客人要来了,你跟东夷国君一起,去把那边的蓍草放好,还有桌上的牌子摆好,每个人的名字不要搞错了。做完后去那边守着火堆,别弄熄了。”

熊绎炸毛了,说:“有没有搞错?我也是诸侯!”

那个官员说:“没搞错,你就是楚子嘛。今天伯爵以上才能入席,你只能负责接待客人。”

熊绎肺都要气炸了,但又不能发作,只能乖乖地照他说的做。

后来还发生了一件事,齐、晋、鲁、卫、楚五国共同辅佐康王,康王却完全忽略了楚国,只赏赐了其余四国,就因为那四国出身高贵。

受了多次打击以后,楚人终于明白了:周天子眼里只有他们“姬”家的人和那些前朝贵族,我们这些出生卑贱的人,不管如何努力都摆脱不了被人歧视的地位。

楚人开始奋发图强,在穷山恶水之间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

楚国被封到偏远地区本来是不受周天子重视的结果,但长远来看反而是好事。当时的南方是大片人烟稀少的辽阔平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容易就能取得大片土地。这一点跟秦、晋、齐类似,所以后来这四国都发展成了疆域辽阔的大国。

楚国利用中原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治国理念,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逐步降服了当地土著,国土面积极大地扩张,又取得了丰富的铜矿资源(那时候铁器还未出现,铜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楚国经济也得到发展,逐渐崛起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且他们不受中原礼法约束,敢于创新,在管理国家方面依据自己的情况创造了许多新的制度,例如无视周朝的分封制,发明了“县”这种行政单位,使得国君对国家有更强的掌控能力。

他们也不讲究出身,任人唯贤,灵活机动,让许多有才能的人帮助国家发展。

这样,到了西周中期的时候,楚国已经发展得很强大了,开始跟周天子叫板,不服从周朝的管理,朝觐天子什么的都逐渐放松了下来。

反正你也瞧不起我,我何必尊重你。

到了周昭王的时候,周朝终于忍不了楚国对自己的漠视,而且又要跟楚国争夺铜矿资源,所以发动中原诸侯联军去讨伐楚国。

昭王三次攻楚,第一次获胜,后面两次都大败。

最后一次是在公元前九七七年,昭王率领西六师(常驻镐京的卫队)亲自出征,又被楚国打得丢盔卸甲。败军逃到汉水边,找船渡河,正好岸边靠着几艘大船,于是他们就全部跳上去。不料船开到江心,甲板忽然就破了,大水涌入,昭王和他的部下们就这样淹死在了汉水里面。

原来这是楚人的计谋,他们预先准备了几艘船在那边,船底的木板是用胶水粘上的,一遇到水就化了。楚人用这种方式害死了昭王。(这件事有争议,楚国的史书不承认。)

这是周天子第一次被诸侯弑杀。从此以后周朝就怕了楚人,再也不敢随便去讨伐他们了。

但楚国从此跟周朝结下大仇,被中原诸侯鄙视为冥顽不灵的南方蛮族。

而楚人对中原索性就更加蛮不讲理,反正跟你也没道理可讲,我该干啥就干啥!

过了一百多年,熊渠当政的时候,也不知周天子怎么得罪了他,他一赌气,直接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给封王了,分别叫句亶(dǎn)王、鄂王、越章王。本来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他的意思就是:你们家主子不是叫什么“王”嘛,我就是王他爹!

这简直无法无天!

不久以后周厉王上台——从谥号就可以知道这人很残暴。熊渠也知道周厉王不好惹,怕被重点打击,只好又取消了三个儿子的封号。

这次封王基本上是一次赌气式的闹剧,但却给了后世的楚国子孙很大的鼓励。熊渠的那句“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从此成为楚人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