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原则

刚才讲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就使我们联想到帝王政治的原则。不但过去帝王政治,都是以这两句话为中心,今后社会的民主政治也是一样,实际上对于个人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

譬如说,我们在座许多学佛修道的人,我经常说笑话,看到年轻人学佛修道我就害怕,一个一个修得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善得都过了分。但是,徒善不足以修道,徒善也不足以成佛,因为学佛是要讲行履的,也要讲方法的,念咒子啊,打坐啊。但是徒法也不能以自行。所以《孟子》这两句照样可以套用,一点都不错,讲个人修养也是一样。换句话说,我们看了《孟子》这两句话,谈到个人做人,甚至于国家天下为政,就是要灵活地运用。所以前面就告诉你“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这是很明显的,你呆板地学尧舜,那是走不通的,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聪明,那样就更不成了。

《孟子》文章看起来那么美,那么平实,好像话都告诉你了,可是,他有很多东西都在文字的后面。譬如他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告诉我们,聪明没有用。这句话让我们想到老子说的“大智若愚”,这个大家都知道,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暴露自己的聪明;不是故意不暴露,而是最诚恳、最诚实,才是最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这个观念,不是同《孟子》这一段的观念一样吗?但是《孟子》同《老子》也有他们反面的意义,读《老子》这本书要注意哦,大智若愚反过来,就是大愚若智哦。大笨蛋有时候看起来很聪明,他还处处表示自己聪明;越表现自己聪明的人,一定是笨蛋,暴露了自己。所以大智若愚,老子只说了正面,反面那是老子的密宗,不传之秘,你要磕了头,拿了供养,他才传给你。《孟子》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为政也好,自己修养也好,都是这个原则。

那么刚才我们讨论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两句话青年同学们特别注意,这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推而广之,对于一个工商界的领袖,一个团体的领导人,乃至政治上的领导人,这两句话是天经地义的原则,不能违反,也不可以违反。甚至我们在座的大和尚们,将来领众也是这个道理。你看《百丈清规》的内容,再把释迦牟尼佛的戒律翻开来看一看,都不出《孟子》这个原则,“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古今中外的圣人,他的智慧、他的原则都是相同的,不会有差别的。什么叫做世间法?哪个是出世法?大智慧的人,世间出世间一定是合一的,是一样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历史上很多很多。

《孟子》讲到这里,引用《诗经》的话,“《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孔孟讲话,为什么常常都引用《诗经》呢?等于我们现在写论文,引用苏格拉底说的,柏拉图说的,下面就来个注解哪一本书上第几页。这是千古文章的悲哀,好像不拿人家的话来凑一凑,不足以表示有学问。孟子当时也有这个习惯,意思是你不相信吗?古人是这么说的。假使你是有道之士,不过,你说法谁都不相信,如果你说佛说的,孔子说的,他就不会怀疑,不会还价钱了。所以圣人之后的人,没有办法,只好拿出圣人的招牌来,连孔子孟子也逃不出这个天地自然的法则。如同我们小的时候,有什么事情都是爸爸说的,爸爸说的不会有错,那就挡开了。

所以孟子引用《诗经》的话“不愆不忘”,不要超过这个原则;换句话说,这四个字要很灵活地运用,不要笨得过度了,好人做得太过分了,就不是好人,那就是个笨人。好人跟笨人两个是隔壁,聪明跟坏蛋两个也是隔壁,这个中间恰到好处是最难的,所以说大智若愚,大愚就若智。“不愆不忘”这一句话,既不要超过,也不要失去原则,然后取其中庸而行之。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无论如何要有一个原则,原则不能违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违反了这个原则什么都搞不成。因此他提出来告诉学生们,在历史人生经验上看到,严守法则绝不会出毛病;不过严守法则有一个条件,不能过分,过分就不对了。

在这里我只好拿学佛的人做比喻,像这里年轻同学学佛的,学得个个面有菜色,脸无笑容,令人看到就难受。看你们这些人的面孔啊,就知道那个细胞一点都不活泼,天机本是活泼泼的,结果你们修得呆板了,活泼泼跟呆板差得很远啊,这个就是太过了,太过了就是毛病,学问修养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下面引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