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营销象限中的思维
- 总裁的66条商业思维
- 杨平
- 19394字
- 2020-01-08 16:39:19
品牌思维:好品牌=在心中烙下印记
品牌思维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在用户心目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可口可乐第二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罗伯特·伍德鲁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可口可乐的工厂被大火烧掉,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就能重建完整的可口可乐。”大火能烧掉的只是厂房、设备,烧不掉的则是客户心智中选择与认知的载体——品牌。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中国的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白酒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酿酒工艺还是创造的经济价值都达到了一个顶峰,白酒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一说起白酒中的龙头老大,所有人都会给出一个共同的答案:茅台。
茅台的品牌是怎么打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酿造工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固然重要,但还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茅台酒每年的广告费投入高达700多亿!茅台不断通过广告来营造、强化一个概念——茅台酒是中国白酒里面的奢侈品,喝茅台酒,喝的是享受,体现的是身份。这样一来,就在所有喝酒甚至不喝酒的人心中种下了一个期待。
这些年,白酒市场上又有一匹“黑马”冲了出来,那就是“江小白”。这个针对年轻人的白酒品牌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年里火遍大江南北,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江小白懂得如何塑造品牌。
与传统的白酒不同,江小白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包装,它的瓶身设计别致,瓶子上会印刷各种不同的语录,或是表达情感,或是发表对生活的见解,这种白酒瓶就是江小白特有的“表达瓶”。消费者还可以“DIY”(自己动手做),将自己的语录印刷到瓶身上。通过这种方式,江小白给年轻消费者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实现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江小白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品牌效应,是因为它卖的不是白酒,是情怀,是文化。
江小白的异军突起给白酒行业乃至整个生产行业都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个品牌要深入人心,不仅要专注于自身的产品,还要懂得消费者的心,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增强消费体验。在关注消费者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在抓住消费者的心的同时,形成品牌价值链,把消费者的心牢牢锁在品牌上。
在所有的消费领域,消费者的消费导向完全以品牌为风向标,品牌已经成为人们消费选择的重中之重,一切营销的关键,都是围绕品牌而展开。
作为品牌的创造者、所有者、经营者,企业家必须具备品牌思维和品牌意识。商业社会的竞争维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产品销售、渠道竞争、广告宣传、品牌竞争,品牌是走进用户心智的高维度竞争。
一个拥有品牌思维的企业家在品牌刚刚开始创造的时候,就为品牌谋划好了前景,明确它未来会成为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在运营阶段,无论是进行公关传播,还是营销策划,还是线下活动,都会关注核心点——达到最大程度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在管理品牌的时候,知道什么是必须避开的雷区,知道什么原则是必须坚持的,知道为了品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企业资本运作阶段,知道如何利用资本来把品牌做得更有知名度,实现品牌资产化。否则,你的品牌会是缺乏“魂”的品牌,永远都不可能赢得客户的认可。
塑造一个好品牌,就是在客户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对品牌进行打磨,只有长期聚焦深耕,才能被客户长久地记住,才能享受品牌带来的红利。正如著名营销战略专家艾·里斯所言:“品牌不是用来捕杀大型猎物的打猎许可证,用得越多越好,品牌是需要打磨、抛光的钻石。”
方法论
品牌的塑造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规律,进行以下四大修炼,就可以打造出好品牌。
1.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觉符号
比如江小白的包装,以蓝色、白色的完美组合,赋予江小白青春的活力:100ml磨砂扁玻璃瓶装打破了传统白酒包装“酒坛”的形状,抓人眼球;戴眼镜系围巾的年轻小伙子的卡通形象,将品牌拟人化,更加亲近年轻人。这样的品牌形象,让人一见难忘。
2.给品牌一个明确的定位
在塑造品牌时,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清晰定位。一提到品牌名,就能够让客户联想到这个品牌的形象。品牌的定位一定要和产品的个性概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客户将之区别于其他品牌。
3.让你的品牌“讲故事”
品牌故事能够丰富品牌形象,使其在客户心中的烙印更深刻。企业故事、创业者的故事、产品故事等都可以作为品牌故事,反复宣传,直到客户耳熟能详。
褚橙现在成了非常知名的水果品牌,它为什么能火?因为褚橙卖的不是橙子,而是年过古稀仍然艰苦创业、东山再起的励志故事,卖的是一个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有了这样真实、积极、传奇、励志的创业者人物故事,褚橙与普通橙子就有了根本的区别,成为一个超级品牌,不但吸引了无数消费者,更吸引了很多创业者、企业家来到褚橙种植基地参观、交流、学习,激励自己以褚时健为榜样,砥砺前行、勇往向前。
4.给客户一个承诺
其实每个人都爱偷懒,人们不愿意在每次购物时都比来比去,如果有一个品牌能够在他们重视的某个点上,比如安全性、价格、质量等方面,给他们足够的承诺,他们就会选择它。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只有那些明了新的品牌规律,具备专业品牌素养,有个性、有创意、有情怀的卓越品牌,才能勇立潮头,聚合粉丝,自带“流量”,形成“现象”。
营销思维:9%思考如何做产品,91%思考如何做营销
具有商业思维的企业家,永远用9%的时间做产品,91%的时间做营销。
在商业社会,无论我们的产品有多好,卖出去才是最终目的。一个具有商业思维的企业家,永远用9%的时间来做产品,用91%的时间来做营销。
对于营销思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需要梳理,这个理念就是:“我们需要具备营销思维,而不是销售思维”。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销售”,可能100个人会给出100种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一个人对销售的理解都不一样。但如果我问你“什么是营销”,可能100个人里至少会有90个人把营销理解为销售,在他们的认识里,营销就是销售,两者指的是同样一个概念。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知。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走进一家品牌专卖店,销售员一直跟在你身后,拼命向你介绍他们的产品多么好、多么适合你,这就是销售。但如果你走进这家店,看到了一件非常独特、新颖的产品,销售员还没有开口说话,你就已经非常渴望拥有这件产品了,这就是营销。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销售员费尽心思想卖产品给客户,而后者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客户,让客户主动来买。
爱马仕就是把营销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一个经典案例。爱马仕是顶级奢侈品的代名词,是全球奢侈品牌中皮包平均单价最高、订制比率最高、在二手市场比新品还贵的唯一品牌。从1837年创立至今,横跨了三个世纪,这家品牌在近200年的商业竞争演变中始终傲立品牌世界的巅峰。但是,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爱马仕连营销部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营销是无处不在的。
爱马仕的营销,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创造一种“让人想要购买的欲望”。爱马仕的产品,很多都是“有钱也买不到”。门市里偶有“凯莉包”,但“柏金包”却只限展示,无法购买。决定购买的客人,必须亲自到专卖店预约下单,并且亲自决定产品的定制细节,比如皮革的颜色,金属扣环的款式等。下单之后,因为产能受限,客户需要等待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拿到产品。这样稀缺性的目的不仅为了引起人们的羡慕,让人们非常希望拥有,同时也满足了拥有者被人羡慕和炫耀身份地位的虚荣心理。
爱马仕只服务于顶级客户,它的定位非常明确,放弃80%的大众客户群而紧紧抓住那20%的尖端客户。如果一个普通人随便走进爱马仕的店,要求买某个明星同款包,可能会遭到销售员的回绝:“对不起,店里没有。”爱马仕还有一个VIP优先服务的规则,有些产品即使是名人如果不是爱马仕VIP的话也没法优先得到。这使得爱马仕客户的消费场景非常私密,也很等级化,来这里购物的人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耀感与尊贵感。
除此之外,爱马仕一直以来都坚持经典设计、限量发售、线下销售的模式,即使有营销活动也只是针对业内人士的室内庆祝,这就会使客户产生“饥饿效应”,这种饥饿效应能够激发客户对于爱马仕的好奇心和渴求,甚至限量定制款的包包,会出现预定抢购的现象。
真正的营销不是你让人家来买,而是吊人胃口,让人主动来买。
再回到刚刚我们提到的在品牌专卖店购物的案例,设想一下,客户为什么会走进这家店?一定是被这家店的招牌和陈列吸引了,或者是被陈列在展示柜中的某件产品打动。当他走进店里,开始进一步观察这件产品时,他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他使用这件产品时的画面,这些画面激发了他美好的想象,这些想象触发了他的情感,使他忍不住想了解这件产品。尽管这个过程中销售员还没有走上前去跟他搭上一句话,这位客户已经产生了想要拥有这件产品的冲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营销早就已经开始了,从招牌到店面装修风格,从橱窗到货架陈列等一系列的环境已经让客户在自我销售了,这就是营销!
所以,我们要花91%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做营销,我们要把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设计好,引导客户主动购买。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而且要100%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只有进入客户的心,了解他们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才能让我们的营销真正发挥作用。
方法论
用91%的时间来思考如何做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用91%的时间来找客户的需求点。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才能切中客户的脉,挠中他们的“痒痒肉”,才能真正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也会扮演消费者、客户的角色,仔细想想,我们在做出某种购买行为之前,是不是都会存在一种想法——我为什么要买这种产品,它能满足我的什么需求?你的答案,或许就是客户的答案。
1.希望得到:健康、物质、时间、金钱、成就感、赞美、美丽、成长、长寿……
2.希望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成功者、好的父母、孝顺的儿女、合格的爱人、能影响他人的人……
3.希望去做:欣赏世界的美、获取他人的爱、不断成长进步、满足自己的欲望……
每一位客户都有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正是他们产生购买行为的源泉。围绕这些需求做营销,把“帮客户买”放到比“卖给客户”更重要的位置上,产品的销售也就水到渠成了。
免费思维:免费是营销的孪生姐妹
免费是打开消费者心门的钥匙,一切免费都能创造出成交的可能。
免费思维是打开消费者心门的钥匙。只要免费,人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流量就会随之产生,成交就有了无限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几乎互联网上的所有巨头企业都用了“免费”这招:腾讯是靠免费即时通信软件QQ起家的,后来推出的创新产品微信也延续了免费的模式;阿里巴巴的淘宝一直是免费的,新浪微博是免费的,百度的搜索引擎也是免费的。“免费”变“入口”,“入口”变“财富”,这就是免费思维的秘诀。
世界上最早用免费思维获得商业成功的是美国的吉列公司。1903年,吉列发明的可更换刀片的剃须刀只卖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于是,吉列公司做出了一个十分精明的决定:他们以极低的价格将剃须刀卖给军队,以期士兵们能够养成剃须的习惯并延续到战后。将刀架送给银行作为回馈客户的礼物。在超市与箭牌口香糖、咖啡、茶叶、调味品以及糖果进行捆绑销售。通过这种免费方式,到1917年,吉列刀片创造出1.2亿片销量的市场,市场占有率80%,有44家海外分公司。到1920年,大约有2000万人都在使用吉列的刀架和刀片。这之后,这种营销模式就渐渐流传开来。
到了互联网时代,免费更成了整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得出一个结论:在互联网时代,唯一不会被打败的生意,就是胆敢做不赚钱的生意。于是,他从一开始就不指望小米能在三五年之内盈利。雷军找到了启明创投进行融资时,曾经说过:“有一点我需要提前说明,小米科技在三到五年内是不准备盈利的,如果启明想要收到短期利益的话,最好慎重投资,也可以选择不投。”
有人质疑小米的盈利模式:“小米手机不靠硬件赚钱,究竟怎么盈利?”“十年前腾讯怎么赚钱,今天我们就怎么赚钱!”雷军是这样回答的。腾讯QQ是免费的,但腾讯却成了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的核心就是比谁拥有的消费用户多,只要用户存在,以后总是会持续消费的。
雷军认为手机是目前人们唯一必不可少且要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未来所有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都要通过这个设备传递到用户手上,谁能成为这一入口的统治者谁就是新一代的王者。三到五年不准备盈利,雷军其实是想要占据一个入口,像Google和腾讯那样,只要用户足够多,以后通过终端销售内容和服务就可以盈利了。
于是,小米手机从一开始就不准备用硬件挣钱,初始定价为1999元,基本上接近成本,而内置的MIUI系统也是免费的。后来,小米又和联通、电信合作,用户预付一定的话费就可以免费拿到小米手机,从而开发了另外一种免费模式。这种颠覆性的营销模式很快就取得了成效——小米手机刚上市卖一星期之后,就在所有国产手机里排名第一。
我们要记住,免费思维的逻辑是:当你确定这个客户会给你带来创造利润的机会时,你就在前端设一个免费的产品吸引他的注意力,一切免费都会创造出成交的可能。一切资源的整合,都是首先从你免费为他服务开始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免费思维,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被免费充斥的互联网商业世界中获利。
方法论
千万不要认为“免费=不收钱”,免费思维的核心有两个,一是在用户黏度高的产品中免费,比如腾讯的QQ,从一开始就让用户免费使用。当用户数量足够庞大时,创造的价值将无可估量。微信也正是因为引流了QQ的用户群,才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达到了数十亿的用户数量。
二是在别人都收费并且客户习惯了付费的领域免费。比如360推出安全卫士和杀毒软件之前,所有的杀毒软件都是收费的,用户也习惯了付费,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360推出免费产品之后,无异于是向平静的湖面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打破了行业的平静和平衡,360因此异军突起。
当然,免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通过免费思维,聚来大量的用户,有了足够的用户后,可以从哪些方面产生利润呢?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广告付费:当免费产品获得了海量的用户与流量后,自然有广告商愿意为之埋单。比如爱奇艺、搜狐视频等视频网站就是通过片头或其他地方投放广告,来收取广告费的。
2.高利润产品捆绑:免费产品可以与其他超高利润的产品捆绑在一起,比如,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充话费送手机”等促销活动就属于这种盈利方式。
3.增值服务:就是在产品里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支付的方式获取这类服务,让用户有一种特殊的荣誉感,比如QQ会员,各大视频网站的VIP会员功能。
除了以上几种盈利方式,大数据服务、小众用户个性化定制、产品延伸等也可以通过免费产品来提高企业价值。
补贴思维:以短期让利赢取长远利益
所谓补贴思维,不在于烧了多少钱,而在于用钱烧出核心竞争力,在于以短期让利赢取长远利益。
在互联网时代,有一种比免费思维更狠的思维,那就是补贴思维。
什么是补贴思维?就是不光对消费者免费,而且还要“倒贴”,通过红包、返现、现金奖励、折扣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吸引用户、引爆用户增长,并通过短期的让利来留住用户,从而谋求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滴滴与快的在2014年进行的天价补贴大战,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以至于很多公司在遇到推广难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一招:上补贴。
2014年元旦,快的打车在北京推出了新用户打车返30元话费的促销活动。作为竞争对手,滴滴打车马上跟进,在司机端和乘客端推出了微信支付每笔车费减免10元的活动。不甘示弱的快的打车也随之推出类似政策,一场出行领域的补贴大战轰然打响。一时间,很多出租车司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我今天补了多少钱”,媒体也铺天盖地地报道因为有了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多赚多少钱。
春节过后,这场补贴大战继续升级:2月17日,滴滴打车与微信支付宣布再投10亿元用于打车返现。支付宝与快的打车见此情形,也马上把乘客的奖励上调到11元,并且喊出了“我们永远比同行多一元”的口号。
看上去,打车补贴就要进入一场没有意义的“哄抬价格”阶段了,但就在这时,滴滴打车选择了一个更聪明的打法:2月18日,对乘客进行随机12—20元不等的补贴。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在2015年接受《福布斯》专访时透露,马化腾以多年运营游戏的经验,出了另一个主意:每单补贴随机,十块到二十块不等,这样对方就完全无法跟进了。“我们永远比同行多一元”的恶性补贴就此结束。
这之后,滴滴又开发了“红包”产品进行补贴。“红包”补贴形式更灵活,有折扣也有现金抵扣,还对使用场景以及有效期进行了限定,与现金补贴相比更加理性。黄晓明、海清、佟大为、Angelababy、王珞丹、李小璐等明星都参与了“撒红包”的热潮,为滴滴打车拉来了很多用户。
最终,滴滴打车成了这场补贴大战的获胜者,只用了一年时间,滴滴打车就从一个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发展到估值100亿美元的规模。现在,滴滴打车已经成为出行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其实,不只是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团购领域曾经的“百团大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红包大战,美团与饿了么、百度外卖的补贴大战,都是补贴思维的一种体现。
生意的本质是盈利,为什么这么多互联网企业都热衷于用补贴的方式来“烧钱”?其实,互联网模式与传统生意经的差异在于其“盈利后置”,他们之所以对用户进行补贴,是为了更好地引流量、圈用户。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先圈用户后圈钱”。当圈来的用户足够多时,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商业手段催化其产生价值。
补贴是一种用“金钱换时间”的短期市场行为。在同一个行业里,早期进入者会获得先发优势,而后进入者要想赢得立足之地,甚至赶超“前辈”,补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当然,和免费不同,补贴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这决定了这种行为只能短时间存在,不可能长期实行。
补贴通常是以竞争为导向的,互联网的很多细分领域都存在“赢家通吃”的概念,第一名能赢得90%的份额,第二名分到9%的份额,剩下的所有企业可能加起来只能占到1%,所以,除非成为第一名,否则就意味着失败或被收购。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会采用补贴思维来赢得竞争胜利。
当然,所谓补贴思维,不在于烧了多少钱,而在于用钱烧出核心竞争力,在于以短期让利赢得长远利益。补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留住消费者。这种营销方式比一般的广告、市场投入都更为有效。
方法论
采用补贴思维来经营企业,可以在短时间里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1.产品是根本,补贴是工具
如果产品本身竞争力不强,没有留存度,用户的增长和留存过度依赖补贴,一旦补贴停止用户就不来了。所以,在做补贴之前,一定要打磨好自己的产品。
2.做好用户分群、维度细分
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做用户分群,不做维度细分(如市场环境、价值状况、时间、地域、品类、生命周期等),就会造成补贴资源严重浪费。
对用户做分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补贴。不同的用户群体会有不一样的补贴敏感系数,有的用户忠诚度高,对补贴不敏感,就不需要补贴,给他们补贴就很可能是浪费;有的用户对补贴敏感度高,且又有很强的购买力,就应该加大力度补贴,把钱花在这些用户身上是划算的;还有的用户对补贴敏感度高,但是用户价值低,对这些用户补贴的意义就不大。还有其他维度的用户分群,需要进一步细分,对用户价值和用户补贴进行平衡。
在用户的不同活跃周期,补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前期补贴力度大,逐渐减小,直至取消,当用户进入潜在流失期之后又进入一个新的补贴周期,会逐步挽留,随着用户从潜在流失变为流失,补贴的力度逐步增大,直到用户被挽留。
3.合理运用补贴营销工具
针对不同的目标应运用不同的补贴方式。在开始补贴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然后确定采取什么样的补贴手段,需要什么样的营销工具,补贴多大力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补贴的营销工具的运用也会有显著差异,运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
长尾思维: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最成功的营销就是把免费思维、补贴思维和长尾思维结合起来使用。
当我们采用免费思维或补贴思维来吸引用户的时候,背后隐含着一种可能性:这些用户身上一定存在着能让我们赚到钱的利润点,所以我们才会愿意免费甚至倒贴。所以,免费是因为后面有一个长长的“尾巴”能不断实现盈利,这就是长尾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长尾思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直以来,很多企业家只关注最畅销、最热门的那个部分,也就是能够带来80%收入的20%的客户、产品或服务。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他们关注的通常是曲线的“头部”,比如,在销售产品时,企业家关注的是少数几个所谓“VIP”客户,无暇顾及在人数上居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销量小但数量多的客户、产品、服务)却被忽略掉了。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因为关注成本大大降低,企业家们得以用很低的成本来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谷歌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长尾”公司,谷歌的发展壮大就是把广告商和出版商的“长尾”挖掘出商业价值的过程。在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商户,因为规模小,从来都没有打过广告。广告商对他们不屑一顾,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想过可以打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
但谷歌推出的Google AdSense却瞄准了这部分人群。这个别出心裁的互联网广告服务把广告的门槛降了下来,从此之后,广告不再高不可攀。通过Google AdSense,所有人都可以自助打广告,操作简单,而且也不需要花费很多钱。实际上,这些中小企业和个人商户所代表的正是一个庞大的“长尾”广告市场,这条长尾到底蕴含着多么巨大的商业价值,谁也无法估量。
亚马逊是另一个利用长尾思维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亚马逊网上书店售卖的图书中,只有10%属于畅销书,还有90%的书销量很小,也相对难卖。然而,这些图书凭借着种类的繁多,却也能占据亚马逊每年图书总销量的一大半。
沃尔玛也是一个典型的“长尾”公司。当初沃尔玛之所以能迅速占据美国市场,就是因为其不仅在各个大城市开设门店,还开创了在美国那些只有两三万人的小城镇开设门店的先河。这一策略使得沃尔玛把握住了那些住在小城镇、消费需求不如大城市旺盛的“长尾”消费者的需求,从此,利润不断倍增,成为美国零售业的领先品牌。
谷歌、亚马逊和沃尔玛的成功说明:当所有的“长尾”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市场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利润也是十分丰厚的。20%的有钱人购买流行产品的价值,远不如80%的普通人购买非流行产品所创造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长尾”消费者进行的不是一次性交易,他们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消费,企业因此赚取的利润也是源源不断的。
在互联网时代,长尾思维在打破传统营销理念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谁能够在“多元化、个性化”上下足功夫,从而在“长尾”市场上赢得消费者的心,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实现企业的良好业绩。
长尾思维、免费思维与补贴思维并称硅谷三大颠覆性思维。这三大思维相结合使用,就会所向披靡。很多互联网公司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把这三大思维结合起来。
方法论
只有掌握大多数的人群,才能引爆核心流量和购买力。那么,如何才能利用长尾思维,激发更多消费者的购买力?
1.让更多消费者参与到生产中来
让消费者参与到生产中来,有很多好处,可以挖掘出消费者的更多需求,可以使我们向“长尾”市场的深处继续拓展,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2.采用更丰富的传播渠道
在需求个性化的长尾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分布通常是零散的,而且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所以,旨在挖掘“长尾”市场的企业不能停留于某一种热门渠道,而应从更丰富的渠道来挖掘潜在需求,深入“长尾”的“尾部”。
3.不要妄想靠一种产品就能满足所有人
很少有企业能只靠一种商品存活。尤其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选择更多,需求也更个性化。所以,即使是人人追捧的“爆款”,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因此,只有多种产品组合,才能在“长尾”市场上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流量思维:看到流量的暗河
扩大流量,只要客户留下痕迹,就能产出成交的机会。
无论是互联网电商还是传统的零售业,最核心的一个商业逻辑就是流量思维。流量为王,因为流量就是钱。
如果要开一家店,必须选择一个好的位置,位置好才能人流多,商家的竞争就在于占领商圈、旺铺和好地段,所以俗话说“金角银边”。到了互联网平台,这个逻辑依然存在。因为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流量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网红、直播、自媒体、共享、支付软件、应用工具……无数的互联网创业风口,都可以理解为流量思维的产物。
流量意味着商机与财富。谁有流量谁就牛,有流量的网站能获得更多的广告,有流量的电商能卖更多的货。
食品品牌“三只松鼠”的创始人章燎原就是流量思维的受益者。在他看来,企业营销的重中之重就是流量,有了流量才能形成口碑传播。2012年6月19日,“三只松鼠”在淘宝上线,章燎原给他的团队提出了很多要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占据流量入口。
为了实现这一点,“三只松鼠”精选了一个单品,大幅度进行降价促销,使其在很短的时间里进入了坚果类食品销售榜的前三。“三只松鼠”有一个专门的数据推广部门,数据分析的对象包括:每天的销售额,来自于哪些流量,多少来自于老顾客等,然后针对这些制定每次的投放计划。
有很长一段时间,“三只松鼠”都是亏本的,但他们在流量推广上却投入了巨资。毛利50%的坚果产品,单是淘宝的推广费用就占了销售额的30%。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使得“三只松鼠”在那一年的“双十一”大促销中创造了日销800万元的成绩,知名度和曝光度随之爆发。
身为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看到流量的暗河,努力把流量做上去。我们做任何一个产品,只要吸引的流量达到一定的程度,这个产品就会产生质变,产生巨大的价值。
当然,只拥有流量是远远不够的,将流量变现才是互联网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一家企业的运转和扩张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流量来支撑,任何形式的互联网模式都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流量变现途径。在这个不断进化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如果不能快速抓住流量,并将产生的流量进行转化,则很快就将被淘汰。
方法论
我们常说,没有主动变现的流量,只有让流量不断变现的人。如何从海量流量中获利?这成为企业家的一项必备能力。
关于流量变现,有两个问题需要企业家们思考清楚。
1.变现时间:现在还是未来
在我看来,变现时间需要参考两个因素。
第一,看流量是否能够持续。如果流量只能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必须尽快将其变现。如果流量是可持续的,还在快速增长阶段,变现的时间可以推迟。
第二,看变现方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如何。如果采用的变现方式(如推出一些付费产品等)会影响到原来的流量,那么,就需要推迟流量变现。
比如,阿里巴巴曾经想在淘宝流量的基础上进行天猫商城的推广,结果导致了“淘宝围城事件”,不得已之下,阿里巴巴选择将天猫商城独立运营。如果对原来流量没有什么影响,则现在就进行变现,比如视频网站在视频开播前增加30秒广告,对用户产生的影响不大,这种情况下,上线广告进行流量变现,就是可行且明智的做法。
2.变现方式:卖流量还是卖产品
我们看到,大多数企业的流量变现方式都属于卖产品,也就是从大量流量用户中挑选潜在的产品“消费者”,从中获得利润。但有一些企业采用卖流量的变现方式,比如网站刊登广告、为电商商铺导流、导购网站等,这类商业模式本质上就是“卖流量”。
无论是卖流量还是卖产品都应注意,将用户引导到的区域和产品,不应该对流量初始地点和品牌造成损害,否则就会影响后续流量的进入,等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引流思维:只做流量的搬运工
引流的唯一准则就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去人多的地方,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
过去,只有商家才能引导消费者购买,但现在,消费者有了流向商家的自主选择权。所以,以前常用的“营销”概念已经无法完全概括新的商品信息传播过程了,取而代之的是“引流”这个更加形象的概念,而引流思维,也成了企业家必须拥有的一种思维。
在企业经营中,引流思维如何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忘记销售,忘记产品,甚至忘记你自己,一心一意思考你的客户缺什么、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的痛点有哪些,然后针对他们的需求点、兴趣点和痛点来采取恰当的引流。
餐饮品牌海底捞是利用引流思维获得流量倍增的一个经典案例,其所采用的主要引流方式是抖音短视频。
在抖音短视频APP的“海底捞”话题下,有大约1.5万人参与了挑战海底捞创意新吃法的活动。有一个创意新品叫“鸡蛋灌面筋”,可能在刷抖音之前,很多人对这种吃法闻所未闻。究竟怎么吃?首先把鸡蛋在杯中打散,加入虾滑搅拌,然后在油面筋上戳一个小洞,倒入蛋液并封口,再放入火锅里煮熟。现在,这道菜已经成了海底捞的一道名菜,很多人为了拍抖音专门去海底捞吃这道菜。
在抖音上,像这样的海底捞配方还有很多,被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比如网红蘸料——海椒干碟、花生碎、芝麻油、蚝油、香葱一起拌一拌,吃起火锅美滋滋。这种蘸料堪称现象级爆款产品,在抖音上拥有百万以上的点赞量。
鸡蛋灌面筋及“网红蘸料”走红后,已经成为海底捞的就餐标配,引发了海底捞门店一轮又一轮的排队狂潮。线上创新内容的广泛传播,辐射到线下实体店,为实体店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引流的唯一准则就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去人多的地方,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为此,我们要做到五项修炼。
一是打造卓越的品牌
品牌自带强大的引流功能。买空调时人们想到的是格力,因为格力品牌具有强大的流量吸引力;为什么大牌入驻天猫能让淘品牌尸横遍野,只不过因为淘品牌的流量吸引力远不如那些大牌;如家的位置可以稍微比其他酒店的位置差一点,但目标顾客还是会顺着导航自己找过来。
二是做好产品,把握根本
好的产品能够形成流量池,能使客户重复购买,口碑相传,牢牢圈住一群忠实客户,并且只要产品持续优质,流量池就会越来越大。小米就是靠极致体验的MIUI系统在MIUI论坛里圈住了一波铁杆“米粉”发家的。
三是善于利用价格的引流作用
免费、低价或补贴能吸引大量用户,这本身就是一种引流。
四是选择合适的渠道
渠道本身就是为流量而生。京东与微信合作,正是因为微信有巨大的流量,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引流。
五是通过促销来引流
促销的目的就是为了引流,其精髓就在于聚集大量的人气,形成狂热的购买氛围,让那些想买又不想买的顾客在购买氛围中做出购买的决定。比如每年的“双十一”“6·18”,淘宝和京东都能实现海量引流,因为狂热的购买氛围会使消费者心甘情愿“剁手”。
引流不是短期刺激,需要的是长期坚持。有些企业的领导者,为了一时的效果,会剑走偏锋,通过疯狂降低商品价格等方式来引流,这种方法或许能达到一时的效果,最终却留不住客户,且难以持续。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追求持续引流,才是我们需要坚持践行的理念。
方法论
引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搜索引擎引流
搜索引擎引流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包括SEO(搜索引擎优化)和SEM(搜索引擎营销)。在搜索引擎上,占据相应的关键词,让自己的产品或者网站在搜索的时候排在靠前的位置,就能获取海量流量。
2.SNS社交媒体引流
SNS(社会网络服务)社交媒体营销是当下最流行的引流方式,微信、微博、QQ都是非常实用、有效的引流工具。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小红书”APP,其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了无数用户。
3.短视频APP引流
抖音、快手、秒拍、美拍、小咖秀等都是热门短视频APP,都是引流的绝佳渠道。在这些APP上进行引流,应该尽可能争取首页热门、频道推荐、排行榜等位置,因为成本最低的方式是借助别人的流量。
4.直播引流
直播打破了时间的限制、颠覆了空间的局限性、重组了视觉、迭代了宣传形式,实现了多向互动、多方关注和多角度展示。因此,现在有很多企业利用这种直播进行引流,比如雷军直播小米无人机发布,在线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引流数十万。
引流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知乎引流、豆瓣引流、视频网站引流,等等。并不是每一个引流方法都适合所有人,也不是用越多的引流方法效果就越好,所以,我们要合理选择,合适的才是有效的。
借势思维:让牛人帮你做营销
借势思维,其实就是扯虎皮做大旗,虚张声势,借他人之势,让客户产生对我们有利的想法。
借势思维就是发现牛人,迈上牛人的肩膀,让牛人帮我们做营销。借势是让事成、让人成的法宝,能让更多的资源为我们所用。
《孙子兵法》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会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等形势。有的时候,我们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某件事,这时就要学会借势。
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由于生意发展的需要,曾经准备兴建一个规格齐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会议及展览场所,总面积达40.9万平方米,包括一座高55米的会议展览中心,一幢豪华住宅楼和两家酒店。从1984年年底筹划、达成协议以来,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的一个大手笔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郑裕彤迟迟不肯下动工令呢?资金自然不成问题,以郑裕彤的珠宝生意和新世界中心等房地产生意来说,可谓资金雄厚,且与香港政府方面的协议早已签订。万事俱备,现在还欠哪股东风呢?
就在外人纷纷为此而猜测不定的时候,郑裕彤的“司令部”似乎处于临战前的紧张状态。手下人四处奔走,连郑裕彤也经常往返于公司与香港机场。
谜底终于揭晓,却出乎人们的意料——郑裕彤宣布的开工日期恰恰是英国女王来访的那一天。
郑裕彤竟敢拿自己的开工奠基仪式与英国女王的来访争锋?难道这老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英国女王来访在香港可不是一件寻常的小事。当时,香港仍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女王是英国的最高元首,访问香港虽说不是百年不遇,但也是难得一次。届时,英国的电视、电台、报纸等机构的大批记者将会蜂拥而至,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记者也会跟踪采访报道,新闻热点肯定会被吸引到这边来。单单挑选这么一个时间来开工,与英国女王唱对台戏可没人敢说稳操胜券。
郑裕彤对外界的种种传言与猜测置若罔闻,镇定地指挥手下加紧做开工奠基的准备工作。
当有好心的朋友担心地问起郑裕彤开工的事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奠基的日子到来了。这一天,奠基现场的大幅标语早已张挂起来,各种彩色气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好一派隆重、热烈、气派的气氛。
此时,英国女王已经莅临香港,包括香港政府的官员、新闻界的记者们在内,全香港的目光都集中在英国女王的身上。除了郑裕彤,还有谁会注意这块尚未开发的土地呢?
奠基仪式开始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这时,最后的谜底才向世人揭开。原来,事先郑裕彤已成功地进行了交际公关,邀请英国女王来参加自己的奠基仪式。
就这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用铁锨为中心铲下了第一锹土。
追随英国女王而来的各路记者,纷纷用自己手中的笔、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令人激动的时刻。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广播听众和报刊读者都知道了英国女王的举动,同时也都知道了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郑裕彤。
大凡成功人士,都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独木不成林,他们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企业做事,中企业做市,大企业做势。我们要记住,一切皆可借势,无不可借之势,无不可借之人。只要善于借势,我们就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得到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
方法论
借势思维的四个法则。
1.找到与品牌调性相匹配的点
借势思维可以借助任何人、任何事来进行营销,不过,一定要找到与品牌定位有关联的切入点,否则就毫无意义,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2.无不可借之事
所有被目标客户关注的人和事我们都应该去关注、去了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更真实的一面,另一方面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可借势的内容。
3.无不可借之人
借势思维中要借助“牛人”来做营销、做内容,而所谓的“牛人”,要么是自带流量的人,比如明星、大咖,要么是目标客户群体和他们的意见领袖。
4.常用常新
借势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但想要落地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带入自己的产品、卖点、价值或价值观。
借势营销虽然可以借助任何人、任何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专业度和敏感度去挑选内容和选择切入点,所以我们利用借势思维做营销,应该更稳妥地从产品和服务本身、产品受众、服务人群、消费场景、产品价值等直接相关的内容去切入。
愿景思维:描绘梦想的蛋糕
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基业长青》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说:“一个企业从优秀到卓越,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提出超乎利润之上的终极追求。”日本企业家孙正义也说:“不提愿景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有愿景思维的企业领导者,只是一个生意人、买卖人。
愿景是存在于企业家心目中的美好景象,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设想和期望。企业家不仅要为自己设立愿景,更要将这种愿景传递到企业所有人的心中,让大家拥有一种共同的愿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在将来能得到什么。
描绘愿景就是描绘梦想的蛋糕,其目的不是为目前充饥,而是让人们将眼光放长远,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
亨利·福特是福特家族的第一代开拓者,也是福特汽车王国的建立者。1903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创立了福特汽车公司。在当时那个年代,汽车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的,是身份的象征。但亨利·福特却不赞同汽车的这一定位,他为福特汽车公司设立了一个愿景:“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这就是在美国经久不衰的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由此拉开了帷幕。从第一批T型车驶出福特大门到1927年5月停产的近20年时间里,福特汽车公司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T型车,占据世界汽车产量的半壁江山。T型车的诞生是汽车生产方式乃至大工业生产方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它的更伟大之处在于,汽车的普及改变了美国的文化经济生活。当T型车走进无数普通美国家庭,美国人的生活区域随之得到了拓展。
福特的愿景实现了,T型车创造了美国汽车工业史,也使福特从此成为世界最知名的汽车品牌之一,使福特汽车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愿景就是前进路上的指挥棒、指南针和方向舵,舵手的作用在于使船抵达正确的港口,而企业领导者,则在于如何使用这个指挥棒,使企业获得成功。
一个有愿景思维的企业家,能利用愿景给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凝聚人才。因为有了愿景,企业不再是一群普通人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共同理想、共同使命的生命联合体。每一个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服从者,而是为了共同目标进行创新学习的开拓者。这样的组织就如原子弹爆发一样,能释放出每一个人的巨大潜力。
方法论
为企业建立愿景,是企业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愿景=核心理念+未来图景
这两个要素就像太极中的“阴”与“阳”。核心理念是企业愿景方案中的“阴”,定义着企业的理念与存在理由,一旦确立就不应随意改变。未来图景是“阳”,是我们渴望成为、渴望得到和渴望创造的,会随着企业发展做出适当调整。“阴”与“阳”形成互补。
2.愿景由多个呈阶梯状的目标组成
目标需要有阶段性,每一个目标完成后,才会具体实现下一个目标。现在我们需要知道,目标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愿景。愿景是企业经营中最理想化的目标。
3.愿景应该是跳起来够一够就可以实现的,而不是画饼充饥
你为企业勾画的愿景不要像空中楼阁,不要画饼充饥,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在期待中一步步将其实现。
4.让更多人参与到愿景的设立中来
让更多的人参与你的愿景,这样的愿景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更多人的预期,才能对企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吹牛思维:吹牛和营销的分水岭
所谓商业计划书就是吹牛。吹完牛要去追牛,追上了你就是神话。追不上,你就是一个笑话。
我们在做营销的时候,无论是宣传产品、设计文案还是市场推广,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吹自擂”。吹牛是营销的套路,但会吹牛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吹牛不要紧,要紧的是把吹过的牛都实现了,这样你才是真的牛。
在互联网企业中,锤子科技并不出众,但锤子科技能在传播上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归功于其创始人罗永浩的吹牛思维。
罗永浩擅长吹牛,他吹牛主要围绕三个对象。一是产品,也就是锤子手机,比如,他曾说:“从工业设计的角度,锤子黑色版可能是史上最接近完美的黑色版智能手机。”二是自己,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托马斯·骆说得好,不过还是保守了。用户体验、审美、营销推广、恋物、完美主义倾向这五项我都不输乔布斯,只差了一个现实扭曲场,但我人格力量远胜于他,加上这个行业全是土鳖和笨蛋,不骄傲地说,胜算很大。”三是公司,在他眼中的锤子科技是这样的:“我们很有可能成为上千亿美元市值的企业,而我之前总是低调地用人民币去估它。”他的这些出格的言论,为锤子手机引来了无数流量,更令他的粉丝们为之疯狂。
罗永浩深谙用吹牛来进行营销的秘诀,经常把自己与“行业大牛”联系在一起,言必称苹果、乔布斯,甚至还吹嘘说锤子手机能超过苹果手机:“我们做两到三代产品之后,灭掉苹果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我们做成功了两款产品,第三款产品一定是去北美卖的,我不满足在中国做一个企业,没什么大意思。”“觉得自己可以接乔布斯班的笨蛋很多,我看好的只有这一个,苹果之所以成功,除商业模式创新之外,最重要的是乔布斯不仅是顶级艺术家,还拥有光芒万丈的商业智慧,于是苹果成为独一无二的苹果。国内的罗永浩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有非凡的商业智慧,个人品牌传播力也非常强悍,或许会成为中国的乔布斯。”有时还会踩一踩同行前辈,比如小米的雷军、魅族的黄章等:“今天听到业界大佬说,老罗他们做得再差,也能做到一到两个魅族那么大。我觉得这跟骂人差不多,一些同事却感到很欣慰……”因为他经常把锤子手机与苹果手机进行类比,有一些受众受此影响,潜意识里真的把锤子手机当成一线品牌来看。
这种“吹牛”的推广方式,给锤子手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迅速扩大了锤子科技的知名度。
吹牛是一种本事,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你吹的牛有人听,有人信,有人买单,那么,你的营销就是成功的。很多企业家都以为大众讨厌吹牛的人,其实,不少人是喜欢听别人吹牛的,否则,吹牛这种现象早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人们反感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吹牛。
身为企业家,其实是需要一种“鼓动家”的精神的。当你的公司只有三五个人的时候,你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说服一个个有能力的人放弃现在的成功,加入你团队,并和你同心协力,为公司付出。这时,你需要吹牛。当你把公司做出一定的规模时,你更得“吹”,因为你需要告诉别人,你现在能把公司做到估值千万,未来就能做到估值一个亿。当你企业披荆斩棘距离上市的目标越来越近的时候,你更需要“吹”,因为你必须赢得资本的认可,拿到最后一轮融资,从而成功登上敲钟台。
这样的吹牛思维,会引领你走向成功,因为你吹牛的同时不但鼓励了自己,驱动了团队,还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助推力。
方法论
吹牛是一门技术活,也能创造价值,每个企业家都应该学习这种思维方式。
1.吹牛体现的是一种领导力
有领导力的人乐于并善于将企业愿景描述给企业中的所有人,通过“吹牛”这种方式让大家找到企业愿景与自己的关系,看到前景、看到未来,从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2.吹牛是一种表达力
企业家是生活在未来的一群人,他们有着过人的洞察力和前瞻力,敢于提出目标、敢于挑战。他们制定的目标在普通人看来只是吹牛。但当他们通过吹牛的方式把目标表达出来后,有些人就会受其感召,并不遗余力地追求。
3.吹牛是一种交流方式
吹牛很能吸引眼球,能让大家受到鼓舞。这样的交流方式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能给企业创造独特的价值。
4.务实也要能务虚,想得到才能做得到
在企业中,我们崇尚实干,鼓励脚踏实地。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务实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务虚的能力(吹牛的能力),因为吹牛的能力和水平往往代表着一个企业家的追求和境界。有一些前瞻性的东西,我们想到了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如果想都想不到、想都不敢想,要去实现它就更不可能了。敢于吹牛,敢于制定宏伟的目标,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口碑思维:口口相传的事件营销
口碑思维就是以口口相传的力量打动消费者,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你的传播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好口碑胜过万语千言——根据统计,一个满意客户会引发八笔潜在的买卖,其中,至少有一笔可以成交。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也做过调查,口碑传播的效果是传统广告的十倍。数据表明,92%的用户更信任认识的人的推荐,77%的用户则会愿意购买朋友或家人推荐的新产品。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用互联网的聚焦效应能把舆论影响放大,让我们想传播的信息呈裂变式扩散。
所以,与其让营销团队“王婆卖瓜”式地自夸公司产品,不如让客户自发传播口碑,帮你做宣传。虽然他们对产品的介绍并不专业,却更能打动消费者的心。
在当今世界,最广为人知的咖啡连锁店品牌莫过于星巴克。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星巴克从来不做电视广告,其品牌形象完全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古老方式塑造起来的。
其实,星巴克咖啡的名称就已经暗含了其对消费者是有所定位的——来这里消费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大众,而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丰厚的收入、拥有一定生活情调的人群。对目标消费者的准确定位使得星巴克的消费者群也十分稳定。而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白领阶层的增多,更多的消费者认同星巴克,靠的正是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口碑效应。
星巴克没有像其他咖啡公司一样销售听装的日用品咖啡,而是开设装修精致、具有一定品位的咖啡店,为消费者提供高雅的聚会场所以及彰显身份与地位的咖啡饮用方式,从而使星巴克咖啡成为一种情感经历,给普通人提供化身咖啡鉴赏家的机会,使这些人认为3美元一杯咖啡并不昂贵,而是花得合情合理。在这里,咖啡已经不再是一种“功能性产品”而是“情感性产品”,成为一种沟通心灵的道具,一种传递文化的符号。
除此之外,星巴克在选材上也十分考究,星巴克所使用的咖啡豆都是来自世界主要的咖啡豆产地的极品,并在西雅图统一烘焙。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简直达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不管是原料豆及其运输、烘焙、配制、配料的掺加、水的滤除,还是最后把咖啡端给消费者的那一刻,都要恰到好处,一切必须符合星巴克所制定的严格的标准。
星巴克公司要求员工必须精通咖啡的知识以及制作咖啡饮料的方法。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外,顾客问起的时候,还要能够向消费者详细介绍这些知识和方法,靠员工(服务员)向消费者口传身授星巴克品牌的内涵。星巴克还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星巴克员工之间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使消费者们把拥有“星巴克体验”作为巨大的精神财富。
长期稳定的关系意味着消费者对企业的高度忠诚,而这种忠诚正是来源于高度的满意,高度的满意则预示着更多的正面口碑信息。因此,忠诚的客户不但自己买,还会影响周边人买。
利用口碑思维进行营销,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找到消费者中的意见领袖。所谓的意见领袖,指的是某方面的专家,他们既热心又主动,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而且社交广泛,能够在某些群体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找到意见领袖,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企业在做口碑营销时,既要宣传好口碑,也要预防各类负面口碑的产生,避免因为负面口碑的传播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方法论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成为超级粉丝,引发病毒式口碑传播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鼓励用户主动分享
消费者的感受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需要时常关注他们,鼓励他们主动分享自己的意见。只有他们分享了意见,我们才能够进行改善,让坏的变成好的,好的变得更好。
2.提供远超所值的产品或服务
只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超出客户的期待,甚至超出他们以往的所有体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客户服务的标准从“令人满意”转变为“令人难忘”。
3.主动创造人们口碑相传的机会
是什么让人们想起并记住你?凭什么人们在朋友圈中推荐你?除了你给消费者留下愉快的消费经历之外,非常重要的是,企业要在消费者中埋下口碑的种子,要让人们主动去和别人交流,并推荐你,这些依赖于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增值服务,甚至是一些附加的东西,这就好像吃东西,只有回味无穷的东西人们才能长久记住。
4.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
企业需要组建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及论坛平台,这样既便于向消费者传达商家的理念,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现状,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传达心声、解决诉求的渠道,让商家和消费者有效互动。
5.分享品牌故事
一个产品需要有一个能够传达品牌精神的故事,能够将品牌背后的付出与用心展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既能够看到企业的产品,也能够了解企业的理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