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层非药物治疗

印度历史上曾有两个苏菲修行者,一个叫TulsiDasji,另一个叫Rahimji。两者的智慧都超过他们同时代的哲学家,虽未谋面,却对彼此的智慧有所耳闻,希望能交流。一天TulsiDasji叫来他的一个学生,告诉他带一个口讯给Rahimji,旅途中只可在罗望子树下停留、休息、进食及睡觉,且避开其他任何树。
学生上路去找Rahimji,只在罗望子树下停留,旅途中患上了皮肤病,在他到达Rahimji处时全身皮肤又黑、又厚、又黏,充满腐臭。学生告诉Rahimji自己带来了TulsiDasji的口讯。Rahimji看着他,微笑着说TulsiDasji非常智慧,我得到了他的口讯会立即回复。于是他立即遣送学生回去,建议只在苦楝树下休息、进食及睡觉,且避开其他树。学生返回时皮肤病已经彻底痊愈。
这是个非药物治疗的完美例子。从故事中可以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一再遭遇某种特殊环境时,会产生一些健康问题,但也可以通过置身于另一种特殊环境而解决这些问题。
一、非药物治疗概述
广义的非药物治疗,包括非药物疗法和非药物干预。非药物疗法指传统医学中针灸、按摩、砭术、刮痧、火罐、气功、导引,以及西方医学近现代运用声、光、电、磁、热等进行物理治疗的方法。非药物干预指通过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疾病发生及辅助治疗的目的。本节主要介绍狭义的非药物治疗,即非药物干预。
二、非药物治疗的实施
常用的非药物干预包括改善环境、改善生活方式和心理干预,这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及患者)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目的是控制危险因素、减缓疾病发生或进展、改善临床症状,其实施包括干预、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
1.干预
包括对个体及群体。个体干预主要由医生在患者就诊或居民健康咨询时进行,其优点为可针对干预对象的具体问题并结合其执行能力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或心理干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干预对象的依从性。但存在实施范围窄、效率低等不足。群体干预可通过知识讲座、大众媒体宣传、组织集体活动等方式开展,其主要优点为干预对象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主要内容为目标人群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但这种方式的针对性较弱、缺乏互动,由于受教育个体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对教育内容的不理解和误用。近年来提出了小群体干预的概念,如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这种干预模式较个体干预的范围广,又避免了群体干预针对性差、缺乏互动的缺点,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群体干预方式。
2.执行
包括依据干预内容发生的个体或群体健康行为改变、心理状态调整以及为改善生活环境和方式作出的努力。
3.监督
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多为常年生活习惯或个人嗜好,改变起来十分困难,不良心理状态同样如此,因此需要医生、家人、朋友及社会共同监督,并为其提供有利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整心理状态的周边环境。
三、生活方式对治疗的影响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是由行为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组成。
1.吸烟对药物的影响
(1)减少药物吸收:
吸烟能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药物的吸收。例如:吸烟可以使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吸收减少,故吸烟者胰岛素用量较不吸烟者增加20%~30%。
(2)影响药物代谢:
吸烟可加快镇痛药的代谢,如丙氧芬的代谢增加15%~20%,喷他佐辛的代谢增加40%,影响镇痛效果。而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体内茶碱的半衰期减少了47%,清除率增加了66%,因此,对于重度吸烟者,茶碱和氨茶碱的剂量要加倍。患者戒烟后,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悸、恶心等中毒症状,监测血药浓度以便调整剂量(一般需要减少1/3左右)。
吸烟使药物的代谢速度加快、作用下降,主要由于其产生的多环芳香烃(PAH)是肝药酶的有效诱导剂。而吸烟加快肝素代谢可能与其加快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的结合有关。
(3)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烟中的尼古丁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减低苯二氮䓬类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阿片类药物的止痛作用、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吸烟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提高血小板的黏附性,从而增加部分药物心脑血管不良反应(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血栓栓塞)的发生率。
2.饮酒与药物相互作用
(1)影响药物的吸收
1)减少药物吸收:
长期饮酒会导致胃黏膜血管萎缩,使多种药物和食物的有效成分吸收受到影响,饮酒也可使烟酸、B族维生素和地高辛等药物的吸收显著减少。
2)增加药物吸收:
乙醇可以加速缓释剂型药物的溶解,使其失去缓释作用,导致药效增强甚至发生中毒反应。
(2)影响药物代谢
1)诱导肝药酶:
少量饮酒表现为肝药酶活性增强,加快对药物的代谢速度,使其半衰期缩短,药效下降。而丙米嗪、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在肝脏中脱甲基后发挥作用,饮酒的人服用以上药物由于乙醇对肝药酶的诱导而使药物代谢产物增加,不良反应增加。
2)抑制肝药酶:
长期大量饮酒者肝脏功能减退,肝药酶数量和质量均下降。许多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下降,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肝功能减退者大量饮酒的同时,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可致急性中毒而猝死。
3)其他:
乙醇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舒张,当同时服用硝酸甘油、氨茶碱、酚妥拉明等药物时,可导致严重的血压下降;还可增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药物的胃肠刺激,加重溃疡和出血。乙醇还能增加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同时如饮酒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甚至死亡。
(3)药物对乙醇的影响:
使用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唑酮时饮酒,由于药物可抑制乙酰醛的代谢,使血中乙酰醛的浓度上升,易产生双硫仑样反应(面部潮红、头痛、眩晕、腹痛、胃痛、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以及嗜睡等)。
3.饮茶对药物的影响
茶是许多人喜爱的饮料之一。但是由于茶中有大量的鞣酸,可与部分药物成分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
(1)与多种金属离子如铁、钙、钴、铋等结合而发生沉淀,使其难以吸收。
(2)与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结合,使其吸收减少。
(3)与体内多种酶(如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等)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4)与多种生物碱和苷类相结合而发生沉淀,影响其吸收和药理作用的发挥。
(5)茶中所含的茶碱和咖啡因属于中枢兴奋剂,在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氯丙嗪等中枢抑制药时,若同时饮茶可使药理作用下降。
4.食物对药物的影响
食物中所含的成分比较复杂,与药物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1)食物的组分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高脂饮食能提高脂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如阿苯达唑、异维A酸),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药物吸收,而高纤维素饮食中的纤维素与药物结合可降低地高辛、洛伐他汀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食物中的物质和药物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如螯合作用)而影响药物吸收,如食物中多价金属离子容易和部分抗菌药物(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青霉胺、双膦酸盐类药物发生螯合,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部分蔬菜中富含的植酸及草酸会与钙离子形成沉淀物难以吸收,影响补钙效果。
(3)食物对药物排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尿液pH的改变,有些食物有碱化尿液的作用,促进弱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的排泄,而有些食物会酸化尿液,促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的排泄。
有些相互作用会显著降低药物生物利用度而造成治疗失败,还有部分相互作用会因食物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而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导致不良后果。对于一些安全范围窄需要通过监测血药浓度的药物(地高辛、环孢素、卡马西平等),即使剂量-效应反应的轻微变化也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服药期间需同时对其进行饮食指导。
5.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肥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及部分恶性肿瘤等。还有一些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痔疮等,与长时间伏案工作,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有关;有些女性出现男性型脱发,与工作压力大、女性激素分泌减少有关。据统计现代人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死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上述疾病的治疗方案中,改善生活方式,即消除病因是非常必要的。
四、常用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一)患者教育
即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疾病产生一定认识,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及其他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患者教育分为对个体和对群体的教育,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二)行为矫正
1.定义
又称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改正人们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技术,如对成人酗酒、吸烟等行为的矫正,或对儿童口吃、发脾气、厌学、说谎、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的治疗。
具体实施包含四方面内容:
(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
(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
(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2.行为矫正的手段
常用手段包括强化、惩罚和消退。
(1)强化:
根据行为的结果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负强化指一个行为发生后,结果导致某种刺激的移去、减少或延缓出现,那么今后该行为的出现率将会减少。
例如:
1)在患者自我管理小组中,健康生活方式实践较好的患者受到小组中其他患者的赞赏,同伴的赞赏为正强化此患者执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
2)对于饮食控制依从性不佳的血脂异常者,可分别在其晚餐进食清淡及进食油腻食物的次日晨起测定血甘油三酯浓度,进食清淡时血脂水平明显低于进食油腻时水平,则血脂水平的降低对患者清淡饮食起到负强化的作用。
(2)惩罚: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在将来不太可能被重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让个体承受某种厌恶刺激,刺激物的呈现导致行为减少。负惩罚是通过刺激物撤除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惩罚。
例如:
1)正惩罚:
在美国曾有一名家庭医生召集血糖控制不佳且不注意足部护理的糖尿病患者观摩一名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从此这些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都不约而同地明显提高了。严重糖尿病足的视觉、嗅觉等不快的感观体验是对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及不注意足部护理的正惩罚。在国内,全科医生可通过组织糖尿病患者观看相关健康教育光盘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行为矫正。
2)负惩罚:
在辅助患者戒烟的递减过程中,叮嘱家属如发现其超出当日限制吸烟量,则第二天的限制吸烟量减半。
(3)消退:
经过一段时间强化的行为不再被强化,就会逐渐消失,即为消退。
例如:一名全科医生通过精湛的医术及贴心的服务与一些家庭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但如果这名全科医生的服务态度改变、责任心减退,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会消退。
(三)家庭治疗
1.家庭治疗的定义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它与每个家庭成员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患者本人,还有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或共同不良生活方式,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以及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2.家庭治疗的组织与实施
在进行家庭治疗时需坚持三个基本原则:①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不良生活方式;②“确诊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是症状,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③家庭治疗中全科医生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不良的家庭结构,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和生活方式。
(1)参加的对象:
凡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的成员均参加,甚至可包括一些有关的社会成员,如朋友、医生、监护人等。要克服参加人员的顾虑和阻力,如怕家丑外扬、互相抱怨、家庭被社会歧视等。
(2)接谈技巧:
首先使气氛和谐,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心平气和地发表意见。家庭治疗者担任指导、启发、协调角色。要让家庭成员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直接交流,鼓励互相尊重,避免争吵、抱怨,各人多作自我批评,宣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3)分析问题:
对家庭的结构和性质先有一个分析和类化。家庭的结构形式,可以引导出家庭存在的问题。例如,不和谐家庭、破碎家庭(有人死亡或离异)、不幸家庭(有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不良生活方式家庭(高盐、多油、多糖饮食)。下一步则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目前烦恼和困境产生的根源。
(4)协商讨论问题:
以集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进行。家庭治疗者和家庭成员一起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如何摆脱困难,解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治疗还应包括家庭生活艺术、家庭管理、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照顾老人和患者的护理知识,以及如何争取社会的支援等。
(四)心理干预
1.定义
心理干预是针对遭遇突发事件或不良刺激后,身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能自我解脱心理压力和恢复常态的某些个体和群体,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帮助和环境支持的措施。其主要方法是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干预对象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与环境因素,改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促进其主动调节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或强化社会干预策略和措施,减少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强度,降低干预对象的应激反应水平,以达到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
2.心理干预的实施
(1)提高人群的心理素质:
提高人群的心理素质是减轻心理负荷的重要措施,需采用广播、电视、报刊、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社区人群的疾病基本知识及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应对疾病及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2)改善应对水平,提供应对方案,回避应激源:
应对是人们对生活中突发事件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识和行为措施,是为缓冲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摆脱心理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过程。通过改善应对水平,可减少事件对人们引起的不良情绪反应,否则个体看不到光明的前景,会导致身心一直处于紧张和焦虑阶段。例如:告知刚被诊断为某种慢性病的患者,该疾病虽不能治愈但可通过治疗延缓发展,从而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
减少应激源的刺激是控制心理的理想方法,通过控制、回避应激源,可直接减少不良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例如:尽量不对某病患者提及其他患者由于该病致残或致死的事件。
(3)争取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及社会团体组织等给予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具有减轻突发事件对个体的刺激,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等作用,从而有益于健康。
(4)适当的运动和心理治疗:
适当的体育运动能调节血压、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转移个体对应激源的注意力,能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心理治疗,如认识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及松弛训练等可降低个体对刺激的紧张状态,使事件对机体的刺激达到无害化。
【案例分析】
[个人基本资料]
赵某,女,37岁,汉族,下岗职工,已婚,医疗类型为社会医疗保险,身高165cm,血型O型。
[家庭基本资料]
1.居住环境
家庭住房:楼房(坐北朝南);住房使用面积:50m 2;使用燃料:天然气;厕所类型:冲水式。
2.家庭成员及社交活动
一家三口,丈夫为公司职员,儿子上小学,家庭关系和睦。原为超市职员,后下岗在家无工作;平时较少与朋友、亲戚交往,偶尔去父母家;经常在家看电视或与丈夫逛街。
[健康评估]
1.生理方面
(1)病史
1)现病史:高血压半年(常感头晕、视物不清)。
2)过敏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阿奇霉素。
3)家族遗传史:父亲患高血压10年。
4)烟酒史:无烟酒嗜好。
5)长期用药史:硝苯地平缓释片(1片,每日2次)。
(2)生活史
1)饮食:盐、油腻,不喜好蔬菜和水果。
2)睡眠:质量差,<6h/d,入睡困难、早醒。
3)运动:无规律,以散步为主,时间不定。
2.心理方面
原为超市职工,因裁员下岗在家,多次求职无望,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平时身体较虚弱,连续爬楼常感心悸、喘气,需休息5分钟左右才能缓解。近日晨起眼睑、下肢轻度水肿,常感焦虑、担心。
3.社会生活方面
平时较少与朋友、亲戚交往,不喜欢倾诉,总是把事情藏在心里;常看电视,外出少。
[身体评估]
BP:120/90mmHg P:84次 /分   R:20次 /分
体重:83kg       身高:165cm   BMI:30.49kg/m 2(>27.5kg/m 2为肥胖)
腰围:99cm       臀围:113cm    腰臀比:0.88(>0.8)
(五)主要问题及非药物干预措施,见表1-4-1。
表1-4-1 问题及干预措施
续表
(杜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