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导论(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张金华
- 2365字
- 2020-08-28 13:37:42
第二节 环 境
环境为每个人所熟悉,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环境,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环境的质量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护理领域中,护理学家们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含义,但不同的学者对环境的理解不同。护理理论家罗伊(Roy)把环境定义为“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亨德森(Henderson)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称”。可见,环境(environment)是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空间,是与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所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综合。护理人员应掌握有关环境的相关知识,为病人创造适于生活和休养的良好环境。
一、内环境
(一)概念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是指人体内部的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内环境帮助生命系统适应外环境的改变,并使系统能够和外环境交换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其平衡是延续生命的必备条件。
1.生理环境
是指身体的内环境,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为了维持生理平衡状态,各系统之间通过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恒定,即达到内环境稳态,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以适应外环境的改变,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形态与功能。
2.心理环境
疾病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另外,一些心理因素也是许多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等的诱发因素和致病因素,可导致各种器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同时,心理因素对所患疾病进程、配合治疗的程度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内环境与健康
第一个描述人体内环境的是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Claud Bernard)。他认为一个生物体要生存,就必须努力保持其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后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人体不断地使内部环境维持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是靠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在无意识状态下,以自我调整的方式来控制和维持的,只有内环境相对稳定,才能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健康状态。
心理环境的变化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生理内环境的紊乱可以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而一些心理因素,如应激事件又会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应激性溃疡、高血压等。此外,心理因素对病人所患疾病的进程、疗效、预后及病人与家属的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外环境
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可分为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治疗性环境。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即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周围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总称。它是人类及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物理环境(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等)和生物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改善和提高,但也同时承受了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新问题,如环境的污染。由于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医护人员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宣传和影响公众,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人文社会环境
人文社会环境(environment of humanity and society)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社会环境中有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失业压力、人口超负荷、文化教育落后、社会医疗服务系统不健全等因素,均间接或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优良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健康的保障。
(三)治疗性环境
治疗性环境(therapeutic environment)是指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病人恢复身心健康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都有机会接触医疗环境,而医疗环境中是否强调为病人提供治疗性设施与服务,不仅会影响病人在就医期间的心理感受,还会影响个体疾病恢复的程度与进程。因此,作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优美、适合病人恢复健康的治疗性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治疗性环境应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1.物理环境
治疗性环境首先要保证物理环境的安全与舒适,这就要求医院在建筑设计、设施配置以及各部门相关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均应有安全防护意识(包括设有防火装置、紧急供电装置、病房配有安全辅助用具或设施如拐杖、轮椅、床栏、带扶栏的走廊等),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要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清洁,控制噪声和院内感染的发生。设有院内感染控制机构,定期对医院内的空气、物体表面及无菌物品等进行细菌监测。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温馨、舒适的休养环境、医务人员优质的服务与良好的服务态度、同室病友之间的和谐关系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文环境会促进病人恢复健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环境状况息息相关,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的应对机制不断地适应环境,通过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不断地改善和改变自己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优劣又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在人类所患疾病中,不少与环境中的致病因素有关,其中人为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比自然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更为严重。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有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使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关链接
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其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自此之后,每年的6月5日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纪念活动。1993年北京被选为举办庆祝活动的城市,其主题是“打破贫穷与环境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