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 薛辛东 赵晓东
- 4653字
- 2020-08-28 13:30:59
第一节 儿科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
1.一般内容
姓名、性别、年龄(采用实际年龄:新生儿记录天数、婴儿记录月数、一岁以上记录几岁几个月)、种族、父母或抚养人的姓名、职业、年龄、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病史叙述者与患儿的关系(如父、母)以及病史的可靠程度。
2.主诉
用病史提供者的语言概括主要症状(促使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及发病时间(几小时或几日等)。 例如:“阵发性脐周痛1 天”。
3.现病史
包括主要症状、病情发展和诊治经过。 应当详细询问起病情形,记录起病的时间,并注明是在就诊的前几天(如今年7 月15 日,即来院前1 周);起病是急性或缓慢发作,患儿的症状应按日期先后顺序记录,应注意高热、头痛、呕吐、腹泻、惊厥等严重症状。 如症状为阵发性,应说明发作的特征,初次发病时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以及末次发作的时间。 要记录患儿得病后的食欲、精神状态及体重增减等。病程的变化情况,是否加剧或好转。 已经进行治疗的病人要询问用药情况,如药物名称、剂量、方法、时间、治疗的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等。 正确的问诊常常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如婴幼儿较长时间的咳嗽,应询问呛咳史或异物吸入史。 另外,要特别注意以下2 点:①仔细询问主要症状的同时,要注意有无任何伴随症状等;②有鉴别意义的有关症状包括阴性症状,也要询问并记录在病史中。
4.个人史
包括出生史、喂养史、发育史。 详细了解小儿的个人史,常可明确此次疾病的病因,并及早检出发育迟缓小儿,从而加以防治。 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疾病在询问时各有侧重详略。
(1)出生史:
母孕期的情况(如母亲妊娠期有无四肢麻木、抽搐,有无乙肝、梅毒等);分娩时是否足月、早产或过期产;第几胎第几产,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出生时有无窒息或产伤,Apgar 评分情况等。
(2)喂养史:
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以何种乳品为主,喂哺次数及量,间隔时间,添加其他食物的时间、品种及数量,进食及大小便情况。 年长儿还应注意了解有无挑食、偏食及吃零食的习惯。 了解喂养情况对患有营养性或消化系统疾病的儿童尤为重要。
(3)生长发育史:
包括体格生长和神经心理发育两方面。 常用的生长发育指标有:体重和身高以及增长情况,前囟闭合及乳牙萌出的时间等;发育过程中何时能抬头、会笑、独坐、走路;何时会叫爸爸、妈妈等。对学龄儿童,询问其学习成绩,体格锻炼,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以及性格、行为特点等。
5.既往史(包括以往疾病史和预防接种史)
(1)既往患病史:
需详细询问既往患过的疾病、患病时间和治疗结果;应着重了解传染病史,如麻疹、猩红热、水痘、腮腺炎等;凡与现在疾病相关的疾病(如猩红热后可发生肾炎),应详细询问其症状、发病时情况、流行病史,诊治经过。 认真了解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意外损伤及外科手术史,记录当时情况及当时年龄。
(2)预防接种史:
对常规接种的疫苗均应逐一询问。 记录接种时间、种类及注射后的反应。 注意接种非常规的疫苗也应记录。
(3)输血史
6.家族史
父母的年龄及健康状况。 家族中有无遗传性、过敏性或急性/慢性传染病患者;父母是否近亲结婚、母亲分娩次数及状况,如流产、早产、死胎等。 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健康状况。 对于父母或兄弟姐妹已死的应注明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
7.传染病接触史
疑为传染性疾病者,应详细了解可疑的接触史,包括患儿与疑诊或确诊传染病者的关系(父母、亲属、邻居或保姆等)、患儿与该患者的接触方式和时间等。
8.其他情况
包括父母的职业及居住条件、居住环境。 必要时应询问当地卫生、水源及疾病流行情况。
(二)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注意事项
(1)询问病史时就应该开始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用听诊器或其他玩具逗患儿玩耍以消除或减少恐惧,取得患儿的信任和合作。 并同时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对外界的反应及智力情况。
(2)为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检查时应尽量让孩子与亲人在一起,婴幼儿可坐或躺在家长的怀里检查,检查者顺应患儿的体位。
(3)检查的顺序虽然应遵循从皮肤、淋巴结到头、胸腹、四肢,但也可根据患儿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由于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体格检查时应特别记住以下要点:安静时先检查心肺听诊、心率、呼吸次数和腹部触诊等易受哭闹影响部位,一般在患儿开始接受检查时进行;容易观察的部位随时查,如四肢躯干骨骼、全身浅表淋巴结等;对患儿有刺激而患儿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等,有疼痛的部位也应放在最后检查。
(4)检查时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冬天时双手及所用听诊器胸件应先温暖;检查过程中既要全面仔细,又要注意保暖,不要过多暴露身体部位以免着凉;对年长儿还要照顾他(她)们的害羞心理和自尊心。
(5)对急诊和危重抢救病例,应先重点检查生命体征或与疾病有关的部位,全面的体检最好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也可以边抢救边检查。
(6)小儿免疫功能差,为防止交叉感染,检查前后均应清洗双手,使用一次性或消毒后的压舌板;检查者的工作衣和听诊器要勤消毒。
2.检查方法
(1)一般情况:询问病史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小儿的营养发育情况、神志、表情、对周围事物的反应、皮肤颜色、体位、行走姿势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由此得到的资料较为真实,可供正确判断一般情况。
(2)一般测量: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 ①体温: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和病情选用测温的方法:腋下测温法:最常用,也最安全、方便,但测量的时间偏长;口腔测温法:适用于神志清楚而且配合的6 岁以上小儿;肛门内测温法:测温时间短、准确。 一岁以内小儿、不合作儿童以及昏迷、休克患儿可采用此方法;耳内测温法:准确快速,不会造成交叉感染,临床已广泛应用。 ②呼吸、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 小儿呼吸频率可通过听诊或观察腹部起伏而得,也可将棉花少许置于小儿鼻孔边缘,观察棉花纤维的摆动而得。 要同时观察呼吸的节律和深浅。 对年长儿一般选择较浅的动脉如桡动脉来检查脉搏,婴幼儿最好检查股动脉或通过心脏听诊来检测。 要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弱及紧张度。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正常值见表4-1。 ③血压: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一般说来,袖带的宽度应为上臂1/2~2/3。 新生儿多采用多普勒超声监听仪或心电监护仪测定血压,简易潮红法也可用。 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的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收缩压(mmHg)= 80+(年龄×2);舒张压应该为收缩压的2/3。
表4-1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min)
(3)皮肤和皮下组织:有无苍白、黄染、发绀、潮红、皮疹、瘀点(斑)、脱屑、色素沉着,毛发有无异常,触摸皮肤的弹性、皮下组织及脂肪的厚度、有无水肿及水肿的性质。
(4)淋巴结:包括淋巴结的大小、数目、活动、质地、有无粘连和(或)压痛等。 颈部、耳后、枕部、腹股沟等部位尤其要认真检查。
(5)头部
头颅:观察大小、形状,必要时测量头围;前囟大小及紧张度、有无凹陷或隆起;小婴儿要观察有无枕秃和颅骨软化、血肿或颅骨缺损等。
面部:有无特殊面容、眼距宽窄、鼻梁高低,注意双耳位置和形状等。
眼、耳、鼻:有无眼睑水肿、下垂、眼球突出、斜视、结膜充血、眼分泌物、角膜混浊,注意检查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应。 检查双外耳道有无分泌物、局部红肿及外耳牵拉痛。 观察鼻形、注意有无鼻翼扇动、鼻腔分泌物及通气情况。
口腔:口唇色泽有无苍白、发绀、干燥、口角糜烂、疱疹。 口腔内颊黏膜、牙龈、硬腭有无充血、溃疡、黏膜斑、鹅口疮、腮腺开口处有无红肿及分泌物。 牙齿数目及龋齿数。 舌质、舌苔颜色。 咽部检查时观察双扁桃体是否肿大,有无充血、分泌物、脓点、假膜及咽喉有无溃疡、充血、滤泡增生、咽后壁脓肿等情况。
(6)颈部是否软,有无斜颈、短颈或颈蹼等畸形,颈椎活动情况;甲状腺有无肿大,气管位置;颈静脉充盈及搏动情况,有无颈肌张力增高或弛缓等。
(7)胸部
胸廓:注意有无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肋膈沟;胸廓两侧是否对称、心前区有无隆起,有无桶状胸。触诊有无肋间隙饱满、凹陷、增宽或变窄、肋骨串珠等。
肺脏:望诊应注意呼吸频率和节律有无异常,有无呼吸困难和呼吸深浅改变;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可出现“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时可出现呼气延长。 触诊在年幼儿可利用啼哭或说话时进行。 因小儿胸壁薄,叩诊反响比成人清,故叩诊时用力要轻或可用直接叩诊法(用两个手指直接叩击胸壁)。 听诊时正常小儿呼吸音较成人响,呈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应注意听腋下、肩胛间区及肩胛下区有无异常,因肺炎时这些部位较易听到湿性啰音。 听诊时尽量保持小儿安静,利用小儿啼哭后深吸气时容易闻及细湿啰音。
心脏:望诊:心前区是否隆起,心尖搏动强弱和搏动范围,正常小儿搏动范围在2~3cm 2 之内,肥胖小儿不易看到心尖搏动。 触诊:心尖搏动的位置及有无震颤,并应注意出现的部位和性质(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 叩诊:通过叩心界可估计心脏大小、形状及其在胸腔的位置,用力要轻才易分辨清浊音界线,3 岁以下婴幼儿一般只叩心脏左右界;叩左界时从心尖搏动点左侧起向右叩,听到浊音改变即为左界,记录为第几肋间左乳线外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先叩出肝浊音界,然后在其上一肋之间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右胸骨线(胸骨右缘)外几厘米记录(表4-2)。 听诊:应在安静下进行,听诊器的胸件要小。小婴儿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响度几乎相等;随年龄的增长,心尖部第一心音较第二心音响,而心底部第二音超过第一音。 小儿时期肺动脉瓣区第二音比主动脉瓣区第二音响。 有时可出现吸气性第二心音分裂。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常于肺动脉瓣区或心尖部听到生理性收缩期杂音或窦性心律不齐。
表4-2 各年龄小儿心界
(8)腹部:望诊在新生儿或消瘦小儿常可见到肠型或肠蠕动波,新生儿应注意脐部有无分泌物、出血、炎症,脐疝大小。 触诊应尽量争取小儿的合作,可让其躺在母亲怀里或在哺乳时进行,检查者的手应温暖、动作轻柔,如小儿哭闹不止,可利用其吸气时作快速扪诊。 检查有无压痛主要观察小儿表情反应,不能完全依靠小儿回答。 正常婴幼儿肝脏可在肋缘下1~2cm 处扪及,柔软无压痛;6~7 岁后不应在肋下触及。 小婴儿偶尔可触及脾脏边缘。 叩诊可采用直接叩诊或间接叩诊法,其检查内容与成人相同。 小儿腹部听诊有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如有血管杂音时应注意杂音性质、强弱及部位。
(9)脊柱和四肢:注意有无畸形、躯干与四肢比例和佝偻病体征,如O 形或X 形腿、手镯、脚镯样变、脊柱侧弯或后凸;观察手、足指(趾)有无杵状指、多指(趾)畸形等。
(10)会阴肛门和外生殖器:观察有无畸形(如先天性无肛、尿道下裂、两性畸形)、肛裂;女孩有无阴道分泌物、畸形;男孩有无隐睾、包皮过长或过紧、鞘膜积液和腹股沟疝等。
(11)神经系统:根据病种、病情、年龄等选择必要的检查。 ①一般检查:观察小儿的神志、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反应灵敏度、动作语言能力、有无异常行为等。 ②神经反射:新生儿期特有的反射,如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是否存在;有些神经反射有其年龄特点,如新生儿和小婴儿期提睾反射、腹壁反射较弱或不能引出,但跟腱反射亢进,并可出现踝阵挛;2 岁以下的小儿Babinski 征可呈阳性,但一侧阳性,另一侧阴性则有临床意义。 ③脑膜刺激征:如颈部有无抵抗、Kernig 征和Brudzinski 征是否阳性,检查方法同成人。如小儿不配合,要反复检查才能正确判定。 正常小婴儿由于在胎内时屈肌占优势,故生后头几个月Kernig 征和Brudzinski 征也可呈阳性。 因此,在解释检查结果意义时一定要根据病情、结合年龄特点全面考虑。
3.体格检查记录方法
体格检查项目虽然在检查时无一定顺序,但结果记录应按上述顺序书写;不仅阳性体征应记录,重要的阴性体征结果也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