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浆膜积液细胞图谱新解及病例分析
- 吴茅
- 2896字
- 2020-08-28 12:24:05
第二节 穿刺及注意事项
一、胸膜腔穿刺术及注意事项
胸膜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常用于检查胸腔积液的性质、抽液引流或通过穿刺胸膜腔内给药。
(一)方法
1.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穿刺点应根据胸部叩诊选择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胸液多时一般选择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必要时也可选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穿刺前应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定位,穿刺点可用棉签在皮肤上标记。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4.用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下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后的胶皮管用血管钳夹住,然后进行穿刺。将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当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再接上注射器,松开止血钳,抽吸胸腔内积液。抽满后再次用血管钳夹闭胶管,之后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弯盘中,以便计量或送检。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针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也可用带三通活栓的穿刺针进行胸膜腔穿刺,进入胸膜腔后,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胸腔相通,进行抽液。注射器抽满后,转动三通活栓使其与外界相通,排出液体。根据需要抽液,完毕后可注入相关药物。
6.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片刻,用胶布固定后嘱患者静卧。
(二)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予地西泮(安定)或可待因以镇静止痛。抽取前最好让长期卧床患者翻动一下身体,使沉降或黏附细胞尽量脱落。一般第一次的检出率因脱落周期较长,阳性率最高,因多次重复穿刺后,新生积液周期短,脱落细胞易稀释而降低阳性率,因此,非首次检测结果的假阴性应请重视或建议适当延长穿刺周期,以提高检测价值。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时;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应立即停止抽液,并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穿刺前要在病床边备好足够的专用抗凝管,一般10ml一管即可,不必送大瓶液体检测,更不宜存放在小试管(康氏管),前者不易抗凝而干扰检测效果,后者细胞数量太少影响检测结果。一次抽液不宜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损伤腹腔脏器。
6.恶性胸腔积液,可在胸腔内注入抗肿瘤药或硬化剂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促使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腔。
二、腹膜腔穿刺术及注意事项
腹膜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是指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对有腹腔积液的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抽取积液的操作过程。
(一)方法
1.先嘱患者排空尿液,以免穿刺时损伤膀胱。
2.放液前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和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3.扶患者坐在靠椅上,或取平卧、半卧、稍左侧卧位。
4.适宜穿刺点一般常选于左下腹部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也有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上1cm,偏左或右1.5cm处,或侧卧位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的交点。对少量或包裹性腹水,常需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5.将穿刺部位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自皮肤至腹膜壁层用2%利多卡因逐层行局部浸润麻醉。
6.术者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逐步刺入腹壁,待感到针尖抵抗突然消失时,表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行抽取和引流腹水,并置腹水于消毒试管中以备检验用,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无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号针尖进行穿刺。大量放液时可用针尾连接橡皮管的8号或9号针头,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并夹持橡皮管,用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流入容器中计量或送检。腹水不断流出时,应将预先绑在腹部的多头绷带逐步收紧,以防腹压骤然降低,内脏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现象。放液结束后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并用多头绷带将腹部包扎,如遇穿刺孔继续有腹水渗漏时,可用蝶形胶布或涂上火棉胶封闭。
(二)注意事项
1.有肝性脑病先兆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
2.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发现头晕、恶心、心悸、气促、脉快、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3.腹腔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腹水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但在补充输注大量白蛋白的基础上,也可以大量放液。
4.在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做移动或变换体位。
5.大量腹水患者,为防止腹腔穿刺后腹水渗漏,在穿刺时注意勿使皮肤至腹膜壁层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尖,然后再向腹腔刺入。
6.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止腹腔感染。
三、心包腔穿刺术及注意事项
心包腔穿刺术(pericardiocentesis)主要用于对心包积液性质的判断并协助病因的诊断,同时通过穿刺抽液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某些心包积液,如化脓性心包炎,经过穿刺排脓、冲洗和注药尚可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以手术巾盖住面部,仔细叩出心浊音界,选好穿刺点。目前,多在穿刺术前采用心脏超声定位,决定穿刺点、进针方向和进针的距离。通常采用的穿刺点为剑突与左肋弓缘夹角处的进针或心尖部位。采用后者进针时,根据横膈位置的高低,一般在左侧第5肋间或第6肋间心浊音界内2.0cm左右进针。
2.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及助手均戴无菌手套、覆盖洞巾。自皮肤至心包壁层以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
3.术者持穿刺针穿刺,助手以血管钳夹持与其连接之导液橡皮管。在心尖部进针时,应使针自下而上,向脊柱方向缓慢刺入;剑突下进针时,应使针体与腹壁成30°~40°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刺入心包腔后下部。待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已穿过心包壁层,同时感到心脏搏动,此时应稍退针少许,以免划伤心脏。助手立即用血管钳夹住针体固定其深度,术者将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尔后放松橡皮管上止血钳。缓慢抽吸,记取液量,留标本送检。
4.术毕拔出针后,盖消毒纱布、压迫数分钟,用胶布固定。
(二)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心包腔穿刺术有一定危险性,应由有经验医生操作或指导,并应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穿刺,较为安全。
2.术前须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液平段大小、穿刺部位、穿刺方向和进针距离,选液平段最大、距体表最近点作为穿刺部位,或在超声显像指导下进行心包腔穿刺抽液更为准确、安全。
3.术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消除顾虑,并嘱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切勿咳嗽或深呼吸。术前半小时可服可待因0.03g。
4.麻醉要完善,以免因疼痛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5.抽液量第一次不宜超过100~200ml,重复抽液可逐渐增到300~500ml。抽液速度要慢,如过快、过多,短期内使大量血液回心可能导致肺水肿。
6.如抽出鲜血,应立即停止抽吸,并严密观察有无心包压塞症状出现。
7.取下空针前夹闭橡皮管,以防空气进入。
8.术中、术后均需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