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理生理
第一节 解剖特点
认识糖尿病性溃疡前必须了解足部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足的表面解剖分为足背和足底两部分(图2-1-1),这两部分皮肤构造截然不同,因此相应部位溃疡治疗方法不同,预后也不同。
图2-1-1 足部解剖结构轮廓图(外侧观)
一、足部皮肤
1.足背皮肤
足背皮肤与身体其他部位无大异,表皮是复层鳞状上皮,由从内向外又分为5层(部分4层,透明层在掌跖部才明显)。足背皮肤特点为皮肤较薄(约2mm),表皮较薄(约0.2mm);毛囊皮脂腺结构不发达;跖趾关节部位(即MTP关节和趾骨间关节)背面无毛囊,但外分泌腺发达。未累及全层皮肤的创伤,从非跖趾部位的足背和趾背的毛囊上皮、外分泌腺管上皮及跖趾关节处足背皮肤的外分泌腺汗管上皮开始上皮化,皮肤上皮化后很容易形成脱色素状态。
图2-1-2 足背皮肤结构示意图
2.足底皮肤
足底皮肤较厚(约5mm),表皮也厚(0.6mm),根据角质形成细胞的不同分为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颗粒层、角质层。特别是作为负重部位的足跟和前负重区比,非负重区(足弓)有增厚的倾向。足底皮肤无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外分泌腺非常发达。因为比足背有更厚的脂肪层,故足弓上皮化能力强。故小型清创术后,足底采取促进开放性创伤上皮化就能得到良好的预后。
足背部由于皮下脂肪层内有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与皮肤相连,所以皮肤有2~3cm的可移动性;在足部纵向伸展的强韧的纤维结缔组织与足底筋膜等深部组织相连接,将脂肪层分隔固定,因此足底皮肤只有1cm左右的可动性,以便于我们的行走。
图2-1-3 足底皮肤结构示意图
二、足部血管
腘动脉至腘肌下缘水平分为胫前、胫后动脉;胫后动脉又分为腓动脉和足背动脉(图2-1-4)。
1.胫前动脉
胫前动脉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方,在小腿前群肌间下行,至踝关节前方移行为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置表浅,在踝关节前方, 长伸肌腱外侧、内外踝连线中点可触及搏动。足背动脉主要分支:①足底深支:与足底外侧动脉末端吻合为足底弓。足底弓发出4条跖足底总动脉,并向前各分出两支趾足底固有动脉,分布于足趾。②第一跖背动脉:分布于趾背面外侧缘和第二趾背内侧缘。③弓状动脉:发出3条跖背动脉,各发出2支趾背动脉分别分布于第2~5趾。而且,足背动脉还分出数支跗内侧动脉和跗外侧动脉,分别分布于跗骨和跗骨间关节。
2.胫后动脉
胫后动脉沿小腿后面深浅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转至足底。其主要分支:①腓动脉:沿腓骨内侧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肌肉及胫骨、腓骨。②足底内侧动脉:与伴行的同名静脉和神经沿足底内侧缘前行,分布于足底内侧。③足底外侧动脉:与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弓。
三、足部神经
足部神经由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支支配(图2-1-5)。
图2-1-4 下肢血管走行示意图
图2-1-5 足部神经分布示意图
1.胫神经
胫神经为坐骨神经的延续,伴胫后血管行至内踝后方,最后在屈肌支持带深面分为足底内侧、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分支分布于足底内侧肌群及足底内侧半皮肤和内侧3个半足趾的跖面皮肤;足底外侧神经分支分布于足底中间和外侧群肌,以及足底外侧半皮肤和外侧1个半趾的跖面皮肤。胫神经的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与来自腓总神经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吻合形成腓肠神经,然后经外踝后方至足的外侧缘前行,分布于足背及小趾外侧缘皮肤。
2.腓总神经
由坐骨神经发出,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两大终支。腓浅神经的终支在小腿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皮肤。腓深神经经踝关节前方达足背,发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前肌群、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皮肤。
四、足部骨骼和筋膜
足底肌肉最外层由足底腱膜构成,足底腱膜起自跟骨内侧,中心部位最厚,末梢呈扇形散发开,末端与跖浅横韧带相连接。足底腱膜虽然是致密结缔组织,但是感染往往会沿其扩散,有时也会沿跖浅横韧带横向扩散。上述内在肌和足底腱膜形成了足弓。足弓对于维持正常的行走功能非常重要。足弓可分为横弓(足跟、跖骨)和纵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
内在肌和足底腱膜所保持的功能和足的正常形态是维持正常行走的重要条件。行走时首先足跟着地,足中央轻度内翻后轻度外翻支撑,足跟由前部外侧向内侧方向离地,最后外侧的足趾按顺序离地,足 趾球部和第一足趾分离的一连串动作,足弓会跟随着足的变形而改变,着力中心亦随之改变,形成正常的移动轨迹。最后趾分离时,跖趾关节呈最大背屈,这时足底筋膜出现紧张,纵弓出现加深(绞盘牵引机制)。当糖尿病引起的关节可动度下降和足 趾外翻变形等,趾骨远端的负担就会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