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传染病(第3版)
- 卢洪洲 梁晓峰
- 2904字
- 2020-08-28 11:55:18
第八节 庚型病毒性肝炎
(徐小元 李文刚)
迄今为止仍有部分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未明,有不少输血后或散发性病例不能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检出病毒学标记,提示可能还有新型肝炎病毒存在。GB病毒是近年发现的可能与人类肝炎有关的病毒,它不属于目前已确认的五型肝炎中的任何一型。现已发现GBV-A、GBV-B、GBV-C三种,随后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黄病毒样的RNA病毒,暂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 (HGV)。GBV-A、GBV-B病毒在人类是否存在、能否导致人类肝炎等问题尚不清楚。GBV-C与HGV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目前暂时称为庚型肝炎病毒 (包括GBV-C和HGV)。庚型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G)可能由上述GBV-C及HGV引起。
【病原学】
在可靠的检验方法用于病毒性肝炎检测后,仍发现有部分肝炎患者的病原体不明,称为非甲-戊 (non-A-E)型肝炎。1976年美国Deinhardt把一名患黄疸型肝炎的外科医生血清接种到一种南美绢猴身上,导致绢猴发生肝炎,当时将此血清可能存在的致炎因子以该医生的姓名缩写命名为GB病毒。1995年美国科学家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 (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从接种病人血清的绢猴中获得了两个肝炎相关的RNA病毒样基因序列,暂命名为GBV-A、GBV-B。随之又扩增出GBV-C序列。基因分析表明GBV-A、GBV-B、GBV-C与HCV有一定的同源性,认为此类病毒为黄病毒家族新成员。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另一实验室也发现了与非甲-戊型肝炎有关的另一株病毒,基因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该病毒与GBV-C关系密切,与GBV-A、GBV-B及HCV同源性低,是黄病毒家族的又一个成员。将其与GBV-C统一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即HGV。
GBV-A和GBV-B与黄病毒、瘟病毒家族的病毒结构相似,结构基因区在5′端,非结构基因区在3′端,为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GBV-A全长9493bp,编码2972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GBV-B全长9143bp,编码2841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GBV-A结构基因区包括E 1、E 2区,非结构基因区包括NS 2、NS 3、NS 4 A/B、NS 5 A和NS 5 B区。GBV-B除具有GBV-A的基因区外,尚有一个编码核衣壳蛋白的C基因区。E 1、E 2区编码包膜蛋白,NS 5区编码解螺旋酶,NS 5 B编码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其余几个区功能未明。GBV-C基因组结构与HCV相似,长约9.5kb,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整个基因组仅有一个开放读码框 (ORF),编码约2906个氨基酸蛋白前体。该前体蛋白经病毒或宿主细胞蛋白酶水解后,可形成不同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ORF两侧分别为5′非编码区 (5′-NCR)和3′非编码区 (3′-NCR)。基因组5′端的结构基因依次编码核心蛋白 (C)和包膜蛋白 (E 1、E 2);3′端的非结构基因区编码病毒的功能蛋白,其中NS 3区编码病毒解旋酶、锌蛋白酶和丝氨酸蛋白酶,NS 5 B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RDRP)。HGV基因组核苷酸可以发生替代突变及插入/缺失突变,某些突变可以改变5′端ATG的起始位置,从而产生大小不同的病毒蛋白。因此HGV的不同分离株的核心蛋白氨基酸长度不一,有些分离株无核心蛋白。根据序列分析,HGV至少存在5种基因型。其中Ⅰ型多存在西非人群,Ⅲ型在亚洲多见。
【流行病学】
各国学者对既往肝炎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发现,HGV/GBV-C呈全球性分布。研究表明,美国感染HGV/GBV-C较严重,而日本是继美国之后发现HGV/GBV-C感染的第一个亚洲国家。
HGV/GBV-C主要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也可经性接触或垂直传播。受血者、静脉注射毒品和接触血源的医务人员等为高危人群。传染源主要是HGV/GBV-C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由于HGV/GBV-C与HBV和HCV的传播途径相似,所以庚型肝炎患者常合并感染HBV和HCV。约有6%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感染HGV/GBV-C,1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同时感染HGV/GBV-C。亚培 (Abbott)实验室利用基因工程重组抗原或检测GBVA、B、C抗体的ELISA试剂盒,检测101名多次输血者,结果发现抗GBV-A、B、C阳性率分别为3%、11%、7%;112名静脉注射毒品者中其抗体率分别为8%、4.4%、1.8%。但奇怪的是在抗GBV-A、抗GBV-B阳性的人血清中利用RT-PCR法却没有查出相应的病毒核酸,因此对GBV-A、GBV-B的致病性提出质疑。在美国供血员中约有1.5%HGV RNA阳性,而国内有一项报道,静脉吸毒者和供血员中HGV RNA阳性率分别达75%和2%,充分说明经血传播是HGV/GBV-C主要的传播途径。
日本Feucht等报道,9个HGV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中有3个HGV阳性。德国Viazovt等报道17名HGV/GBV-C阳性母亲生下的18名婴儿中有10名HGV/GBV-C阳性,且母婴间HGV/GBV-C序列同源性高达96.3%~99.9%。有人调查87名男同性恋者发现HGV/GBV-C阳性者27人 (31%)。50名妓女中阳性9人 (18%)。台湾Kao等报道,在100名丙型肝炎患者配偶中发现12名HGV/GBV-C阳性,核苷酸序列表明,在感染的配偶间HGV/GBV-C分离株十分接近。由此表明,HGV/GBV-C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GBV-C等基因型分布存在地区差异。Ⅰa和Ⅰb型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以Ⅱa和Ⅱb型常见,亚洲地区分离株主要为基因Ⅲ型,南非以Ⅳ型为主。
【临床表现】
HGV/GBV-C感染有可能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病毒携带状态。
目前认为HGV/GBV-C引起的肝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黄疸较少见,血清ALT平均水平较丙型肝炎低,约50%患者ALT正常,为无症状携带状态。HGV/GBV-C可与HBV、HCV同时感染引起持续性肝炎,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炎。关于HGV/GBV-C是否可引起重型肝炎的问题尚有争论,一些报道在非甲-戊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HGV-RNA,认为HGV/GBV-C可引起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经过,但也有在非甲-戊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出HGV-RNA的报道。
总之,庚型肝炎的临床表现缺乏明显特异性,有一般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例如纳差、恶心、右上腹部不适、疼痛、肝大、肝区压痛等。至于庚型肝炎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实验室检查】
目前HGV感染的检测最有效和常用的方法是RT-PCR法检测HGV RNA, 采用 5′-NCR、NS 3区和E 2区的套式引物。血清中GBV-C RNA的存在提示活动性的GBV-C感染,然而GBV-C包膜糖蛋白E 2抗体的检测则与其既往感染有关。由于E 2抗体的出现与HGV RNA的消失有关,可将E 2抗体作为HGV感染恢复的标志。但是目前商品化的HG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试剂盒仍无法获得。HGV/GBV-C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目前主要依赖两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抗HGV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HGV RNA,但抗HGV和HGV RNA的检出不一定平行。有25%左右抗体阳性的标本用RT-PCR检测HGV/GBV-C RNA是阴性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如曾经接受过输血或为献血员,或有静脉吸毒史者,结合临床有病毒性肝炎的表现,一般应想到庚型肝炎的可能。但确诊须依赖特异性血清学检查,如抗HGV或HGV/GBV-C RNA一项阳性,即可诊断为庚型病毒性肝炎。
本病须和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相鉴别,尤其是慢性乙、丙型肝炎。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是鉴别诊断的依据。
【治疗】
目前对庚型肝炎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对急性肝炎仍以适当休息、营养、保肝治疗为主。有关HGV/GBV-C病毒治疗的资料不多,有报道用干扰素治疗HGV/GBV-C和HCV双重感染时,HGV RNA滴度降低,但治疗停止后,滴度会回升。是否与干扰素的用量和疗程有关,尚须研究证实。
【预防】
目前对庚型肝炎的研究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对HGV/GBV-C病毒的基因结构、致病性、致病机制等方面皆缺乏深入了解,因此预防措施主要以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由于庚型肝炎病人和HGV/GBV-C携带者广泛存在,且和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如HBV、HCV等混合存在,故管理很困难。切实有效的途径是严格控制献血员的筛选,建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检测HGV/GBV-C的方法。对静脉药瘾者加强管理,HGV/GBV-C阳性妇女避免妊娠,以减少母婴传播。
主要参考文献
[1]Stapleton JT,Foung S,Muerhoff AS,et al.The GB viruses:a review and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of GBV-A,GBV-C (HGV), and GBV-D in genus Pegivirus within the family Flaviviridae.JGen Virol, 2011, 92 (Pt 2): 233-246.
[2]Bhattarai N,Stapleton JT.GB virus C:the good boy virus?Trends Microbiol, 2012, 20 (3): 124-130.
[3]Ranjbar MM,Ghorban K,Alavian SM,et al.GB Virus C/Hepatitis G Virus Envelope Glycoprotein E2:Computational Molecular Features and Immunoinformatics Study.Hepat Mon, 2013, 13 (12): e15342.